半个世纪的追求---追记临夏回族教育家马如援
分享到:
2012-06-07 17:03:5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1936年9月,青海省西宁市昆仑中学举办中学生毕业会考,在1000多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中,临夏籍回族青年马如援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这次考试的第一名,消息传开后,引起甘青两省的关注。
 
    当时的中国正值兵荒马乱,人才奇缺,甘青两省的许多部门更是用人之际。许多了解和熟悉马如援的亲属及同学劝说马如援投笔从政,或在军界谋个一官半职。因为按当时的时局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军都可谓前程远大,但马如援有自己的想法,他淡淡一笑说:我知道很多同学已经去了政府部门,还有些去了军界。人各有志,现在缺的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带兵打仗的武将,而是缺老师。只要教育上去了,不愁国家不兴旺,地方不发展。 寥寥数语,表明了心迹。劝说的亲友们知道马如援执拗的个性,也就摇头作罢。但自此以后,教书育人不仅成为了马如援一生的职业,更成为他半个世纪不懈的追求。

    马如援,字仰波(1915年3月27日——2003年10月25日),临夏市八坊回族。他自幼喜爱读书,在父亲的支持下一直读完了高中,这在当时处于战乱和贫困的八坊来说弥足珍贵。

   1928年,古城河州,兵荒马乱战争频繁。少年时代的马如援正当就读于临夏市前河沿小学时,恰逢马仲英部与国民军发生激战,学校被焚为灰烬。战火平息后,师生们在一片残垣断瓦中坚持复课,同时,马如援和校长张鉴如(已故),同学拜学忠(原州委副秘书长,已故)一起,劝募达官、乡绅和富户,筹措资金,重建校园。新校落成后,他发奋学习,成绩名列全校前茅。

    小学毕业后,马如援被父亲安排到一个商号去学做生意,但他坚持要去青海西宁中学上学,在母亲的支持下,他乘父亲不备,悄悄约上一位同学徒步前往西宁,为怕家人追赶,两人日夜兼程,奔走了七天七夜,在一个雨雪霏霏的夜晚,他们正要寄宿在西宁附近的一家小店时,被同学的父亲赶到,老人家看到不辞而别的儿子,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苦苦劝说儿子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下,安心在家做生意,不要冒生命危险去外地求学。同学不忍老父伤心,从此弃文从商。

    但是,少年时代的马如援求学心切,不愿就此罢休,当这位同学的父亲劝导他“眼下到处都是战火,你父亲不放心你的安全,要我带你回家”时,他坚决的回答道:“不,要去,你们自己去,我不去。” 同学的父亲看到马如援态度坚决,知道他性格十分倔强,便也不再勉其为难,第二天,只好和他们一起来到了西宁城。此时,正值西宁昆仑中学招生,马如援报名考试后,当即录取,这位同学没有参加考试,只好和父亲一起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在西宁昆仑中学的这段时间里,马如援以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了父亲的支持,1936年他在全省的中学生毕业会考中名列第一。

    毕业后,鉴于各部门人才奇缺,甘青两省的一些官员找到他的父亲,希望马如援去政府部门任职,还有一些军界的熟人也来请他到军队执教,马如援都一一婉言谢绝。许多亲属和好友对他的决定都很不理解,认为按照当时的时局,能够到政界和军界任职都是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好机会,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怎么能推辞不去呢?马如援当时未做太多的解释,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就想着这一辈子给尕娃们教书认字,其他的什么都不想做。再说多出几个人才不也是一件好事吗。亲属和好友看到他态度非常坚决也就只好作罢。

    1937年(民国26年),马如援毕业不到一月,被聘请到临夏枹罕小学(今临夏市八坊小学)任教。看着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当时他白天家访,夜晚备课,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贫而失学,也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基础差,或者家事太多而落下课,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道路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当然要尽职尽责。不然,我就对不起自己了。——马如援语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半个 世纪 追求

上一篇:马明善
下一篇:隐居阿富汗的苏军老兵:从无神论者到穆斯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