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深处的联大背影
分享到:
2013-07-03 14:15:52 【来源:】 点击:

文/刘宜庆
 

 西南联大,一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一个大师的摇篮。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昆明八年的时间里,它的命运与民国的政治走向紧密相连。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
 

 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在20世纪剧烈变革的中国,当学术遇到政治,当知识分子面对独裁者,诞生了悲剧,也铸就了教授的风骨。这是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段伤心史。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经历抗战的烽火,在日军飞机轰炸中,弦歌不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跑警报的动荡之中,为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潜心治学,留下大量经典学术著作。外敌入侵,半壁江山沦入日寇铁骑之下,国破家散,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西南联大教授秉承士人的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面以文化学术抗战,另一方面关注时局,议政参政,反对独裁,呼吁民主。西南联大学子则“位卑未敢忘忧国”,数次掀起投笔从戎热潮,联大一千多名学子参加了军队,不少学子为国捐躯,血染疆场。
 

 生于晚清,学于欧美,西南联大教授学贯中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是他们的精神印记。他们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又具有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品格。
 

 士人的精神集中体现为: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名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崇尚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畏权势(不为五斗米折腰)。
 

 闻一多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拍案而起;朱自清不顾病衰之身,不吃美国救济面粉。闻朱之死,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士人悲剧的一个翻版。朱自清在1947年7月写的一篇文章《论气节》中说:“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现代公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和时代的代言人,所具有的品格集体表现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倡导民主,人格独立。与传统的士大夫相比,法制、人权这些西方文明的核心观念,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成为联大教授的精神底色。
 

 西南联大教授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教授坚守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不党不官,人格独立,为社会代言,为百姓请命,行使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的权利。“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西南联大教授将双重身份——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的风骨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担当完美结合。
 

 “绝徼移栽桢干质”,民国乱世中,战争并没有中断高等教育的发展。西南联大犹如一棵大树,分出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诸多枝干。在这所大学,大师培育出大师,每一位大师都是联大精神的传承者。但是,联大的士人精神为何失传了?在历史的剧烈变动中,种种政治运动,如同狂风暴雨,大树被连根拔起,根断枝摧,大师生存的土壤不复存在。
 

 “我头顶有繁星闪烁,我心中有真理永在。”康德的名言,让人想起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文中写下的金玉良言:“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20世纪动荡的中国,一切炫人耳目者,不过是一片过眼烟云,唯有真正的精金美玉才为后世所宝。西南联大留下的精神资源,联大教授与政治之间的宝贵经历和惨痛教训,正是“真正的精金美玉”。
 

 2005年4月24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代宗师费孝通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从1945年到费孝通逝世的2005年,风雨沧桑六十年,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追寻西南联大教授的背影,探寻一段伤心史,以史为鉴,您能从中感悟到什么?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落雨初荷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追寻 历史 深处

上一篇:西南联大学子抗战中投笔从戎
下一篇:1928年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银质徽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