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在回院的日子
分享到:
2013-01-13 13:54:19 【来源:】 点击:

    该文作者:达慧中

 

      离开母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回忆往事,母校、老师、同学以及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又浮现在眼前。对母校的思念,那是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那是一股永不干涸的清泉,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多个春秋一眨眼就过去了,当我们进入了人生的晚季,那种对母校和同学的思念,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暗淡。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使我们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到头来,才真切的感到,还是母亲的怀抱最温暖,还是同学的感情最真挚。我多想生活再从新开始,我和我们那些同学们再一次走进母校的大门,打开书本,聆听老师们讲课,即使是夜半挑灯苦读,迎接那些紧张而可怕的考试,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但是,光阴不会倒流,青春不再回头,那美好的过去,只能在心头萦回,变成无边无尽的思念和回忆。

 

    “口字楼”,我们心中的殿堂

 

    对于北京回民学院那座欧式风格的“口字楼”,每个同学都有深藏于心的美好情感,一提起它,许多人会眉飞色舞地说出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据母亲说在她小的时候,那是一座陈列馆。我不知道它建于何年何月,只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它对我就有种吸引力。当时回院的校门是与这座建筑物具有同样的风格,呈波浪形的绿色铁栅栏大门,非常典雅,共有四扇,中间两扇总是大开着。门柱上挂着白色的校牌,写着“回民学院”四个遒劲的黑色大字。从校门外望去,两个粉红的屋顶,一个呈圆形,一个呈多边形,在茂密的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好似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那种建筑在京城确属罕见,使我感到既好奇又向往。直到我真正走入学校,才看清它是一座呈口字形的建筑,两边是两层楼,与两个粉红色屋顶相对应的是同样形状的建筑物。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每间房屋都与另一间相通,这比较符合做陈列馆的需要。中间是三层,曾作为美术室。口字楼的内侧有许多爬山虎顺着墙攀援而上,春季来临,几枝嫩黄的小绿叶顺着墙爬上窗户,在微风中探头探脑的向我们招手;到了深秋,历经风霜的洗礼,绿叶会露出来红彤彤的小脸,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诗意。楼前,是一片葱笼茂密的槐树林,阳光透过树叶撒下点点圆形的光斑,清风习习,凉爽而又舒适。每年夏季的开学典礼,都是在这片绿荫下举行。据说当年老版的电影“夜半歌声”那种阴森可怖的场面,就是在口字楼中间的美术室和那片槐树林里拍的。校园里,绿树丛中有一座小亭,亭前种着几棵枫树,一到秋天,枫叶变得通红通红的,我总是摘下几片红叶,夹在书中,留作纪念。在以后的岁月中,偶尔打开书,看到这些红叶,不禁勾起对往日的怀念。在这座美丽的校园中,我整整度过了六个春秋。

 

    口字楼的前半部是作为教室。没有坐在自己非常喜欢的圆形或多边形的教室里上课,多多少少感到有些遗憾,但是我总归在口字楼里上过课。下课时,不安分的孩子们,跑跑跳跳,楼板发出“嘁嗵空嗵”的噪音,但是当大家安静下来的时候,常在走廊上休息、聊天。那时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少先队员,积极争取加入共青团。记得就是在这个走廊上和我的入团介绍人谈话。那时每个少年的心都纯洁得像水晶,追求进步、靠拢组织是大家的共同的心愿。

 

    我的中学生活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初一的班主任是朱老师,教俄语,是个非常严厉的老师,讲课声音很大,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讲语法时,为了强调某一语法不变,常大声地说:“永远永远……”“永”字还略带些口音。。我们班在朱老师的领导下“消灭了不及格”,而且在她负责的上一班,也“消灭了不及格”,虽然她的严厉使人不大喜欢,但是这一点却令我非常佩服。朱先生是我的俄语启蒙老师,后来一直到高中和大学三年级,都学的是俄语。在大学毕业时,已能借助字典,读懂原版俄文。但是在工作中又长时间不用,几乎忘完了。好像只记得初一时学的那几个俄语单词和简单的会话。

 

    五十年代,国家为落实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学校特别照顾,不仅在经费上扶持,而且在师资上可以自聘教师,那时回院的师资力量是比较雄厚的。语文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一流的,他们是我们走入文学世界的引路人。那一堂堂生动的语文课讲解,一篇篇名著的分析,使我听得如醉如痴,每堂课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

 

    虽然我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新教学楼中度过的,可是口字楼对每个在它身边生活过的人,都是难以忘怀的。那是我们走入回院的第一印象,那是我们的欢乐家园。因为口字楼不仅有教室,还有图书馆和音乐教室,图书馆是我们的第二课堂,课余时间大家都喜欢在这个知识的海洋中畅游。音乐教室是我们大合唱的排练地,我们在此受到音乐的熏陶。在校庆五十周年纪念日,我们年级向母校赠送了口字楼的模型,这座建筑物现在已不存在,令人十分惋惜。但它在我们心中是永存的神圣殿堂,它融入了我们对母校全部爱恋和思念,它代表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纯洁、我们的理想和向往,我们就是在这里起步,走向生活、走向人生。当五十多年过去的时候,回首往事,谁又能忘记那座口字楼呢!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追寻

上一篇:伊斯兰视野中的爱情观
下一篇:浅析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为何多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