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成达师范学校创建85周年
分享到:
2013-07-03 15:45:24 【来源:】 点击:

    成达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不同于“经堂教育”的现代伊斯兰学校。1925年由唐柯三、马松亭、法静轩、穆华亭等在济南西关杆石桥穆家车门清真寺内创办,取“成德达才”之意而为校名,唐柯三任校长,马松亭主持清真寺教务外,还兼任阿文教师。

 

  成德达才笃诚敏健

 

  当年招第一班学生10人,教员有张鸿滔、王静斋、马裕甫等。还制定校训“笃诚敏健”,创作校歌。开设古兰经注学、圣训学、阿文、教法、教史、汉语、史地数理化、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学校分初师、高师二级,学制为“三三制”。1927刘柏石任教务主任兼授中文课。同年发表宣言称办学目的为:“培植良好之师材,而谋昌明圣教者也”。

 

  迁往北平清真寺内办学

 

  1928年5月日军制造了“济南惨案”,学校也遭破坏,再加经费困难,不得已于1929年秋迁往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内,校名为“北平成达师范”,从此成师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该年学校成立董事会,马福祥任董事长,增任马淳夷为训育主任,并招第二班新生24人。

 

  以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

 

  1930年招第三班39人,第一班扩到16人。又制订“学校总章”,规定“以造就健全师资,启发回民智识,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此时教育方针也改为培养“三长(教长、校长、会长)人才”。另外还制订了“学生会简章”。当时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马自成、庞士谦、艾宜栽、赵振武、刘柏石、马淳夷等都是学有专长的回族知识精英。1930年张子文阿訇主持教务,聘有杨仲明、全吉堂、王森然等回汉知名学者讲课。此时,学生人数已多达二百余名。除正常上课外,校方还经常邀请学界名流顾颉刚、冯友兰、张星良、白寿彝等来作学术报告,并创办了《月华》期刊和《成达校刊》。1931成立学生会。

 

  派留学生引进阿文铅版

 

  1932年招第四、第五班学生。毕业生中有5人派往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其他有的担任各地清真寺的教长,有的去西北地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马松亭、赵振武从埃及引入阿文铅字,并翻铸铜模,印刷阿文经书取得成功。

 

  翻译《古兰经》与筹备图书馆

 

  1933年又有土耳其、埃及的教授和博士到校讲学,加强中阿文化学术交流。1934年设立阿文专修班,先后由马自成、马松亭任主任。另设“《古兰经》译注委员会”和“福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则由学术界和教内知名人士蔡元培、陈垣、顾颉刚、白寿彝、黎锦熙、徐炳昶、艾宜栽、赵振武、王梦扬、唐柯三、马松亭等27位组成并发出《征书启事》。

 

  制定首部阿语教学标准

 

  1935年制订“中国伊斯兰学校教学标准”,包括阿文、古兰、圣训、哲学、法律等单科标准。前后还编了不少教材,如阿文初、中、高级读本和文法读本等。另外又创办了《月华》旬刊和《成师校刊》,并成立了出版部。

 

  抗战时期南迁桂林

 

  1936年第一批毕业留埃学生马金鹏、金殿桂学成回校任教,福德图书馆正式建成。这一切都标志学校逐步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道路,中国伊斯兰师范教育已步入成熟期。

 

  就在成师发展鼎盛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成达师生奋起抵制敌人的威胁和利诱,马松亭(寿龄)与文教界名流发表“抗日宣言”后,在白崇禧将军的支援下,于1938年分两批举校南迁,迁至桂林西门清真寺内正式复课,继续出版《月华》,并先后设立了五所附属小学,均派成师毕业生主持校务。

 

  演出老舍名剧《国家至上》

 

  在此期间,师生目睹日寇暴行,自觉进行抗战宣传工作,部分学生参加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广西分会”的工作,学校组织“抗日防护团”和“战教服务团”,救济难民和收容回民。特别是由师生演出的老舍所编抗日名剧《国家至上》,曾在重庆、昆明、兰州、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和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的好评。总之,成师在桂林期间,与当地回民群众融合一起,博得广大桂林人民的爱护和支持。

 

  国立成达师范

 

  1941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成国立,校名为“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办学目的是“培养回民小学教育师资”,兼收其他民族学生。设三年制师范班和四年制简易师范班,仍设阿文和宗教常识课和阿文专修班。

 

  与教育部的五点协议

 

  为保持伊斯兰文化和民族教育本质,唐柯三与教育部长陈立夫据理力争,达成五点协议,1.维持成达师范校名,不冠地名,以保持其建校精神;2.不因改制影响创办宗旨;3.古兰、圣训、教义授课时数不变;4.星期五为礼拜日;5.礼拜、封斋及回教节日照回教规定安排。校长仍为唐柯三,经费全部由教育部拨发。成立“《古兰经》翻译委员会”。由此成达师范学校进入后期阶段。1942年改任谢松涛为校长,马松亭被重庆首寺十八梯清真寺聘为教长并负责设立经学研究班。成师阿文专修班主任则由马金鹏继任。1943年又成立“《古兰经》翻译委员会”。

 

  再迁重庆十八梯清真寺

 

  1944年秋,衡阳失陷,桂林告急,迫使学校迁往陪都重庆十八梯清真寺,次年招插班生,学生不足百人但校舍较小,难以容纳。1945年8月16日,薛文波接任校长,9月迁址于郊外青木关彭家大院,继续扩大招生。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纪念 师范学校 创建

上一篇:成达师范学校
下一篇:王静斋与成达师范二·三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