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
分享到:
2013-03-17 00:43:33 【来源:】 点击:

    当代回族作家张承志在其书《心灵史》中记录了一首靖远流传的儿歌:  
 

      同治五年三月间,杀气弥漫天。        
 

     十余万人一朝尽,问谁不心酸。 
  

    桃含愁兮柳带烟,万里黄流寒。 
 

    阖邑子弟泪潸潸,染成红杜鹃。 
 

    清歌一曲信史传,千秋寿名山。    
 

      碧血洒地白骨撑天,哭声达乌兰。  
 

     但他认为:“初闻此曲时,我吃惊的是: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大汉族主义压迫少数民族这一认识针锋相对,靖远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是回民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对回族的优厚政策,导致了回乱时期苦难深重的靖远汉族知识分子受挫。这是极其罕见的错误认识。我为这种认识感到震惊的原因,并非在我对它的不义的反感,而在我清晰地触碰到的这种──人的隔阂。靖远县是否发生过同治五年三月回民屠杀十余万汉民的惨案,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回民一定有过对汉民的仇杀。人对人是残酷的。

 

    乱世从来释放残忍。民族仇杀是历史的一种真实。同治回民起义中,屠杀汉族无辜的现象在陕西回民军中尤为严重──报应是后来陕西籍政府要员对回族的成见。继承刽子手湘军遗风的一些湖南人,以及保持对回乱惧恨的一些陕西人,将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理解回回民族的人。”  

 

     这个学历史、搞考古的研究生水平的作家,对于“十余万人一朝尽”没有兴趣进行调查落实,一句“不知道”就说过去了。而且凭直觉给了一个“极罕见的错误认识”的主观判断。他只对回民受难的历史有兴趣,对汉民“十余万人一朝尽”的历史没有感情。然后就感叹陕西人对回族有成见,是最难理解回回民族的。陕西临潼两年时间被杀三十万,全县无一村一户幸免。这样的历史张承志也是没有心情去调查的。在他的书中,只记述回民被镇压的悲壮的历史,而不见回民对汉民疯狂屠杀的历史。这样做不知是出于无知,还是为了其它。

 

    知识分子应当追求真善美,以体恤生命为良知,热爱和平,心存大同。无论你是写历史的还是写文学作品的,歌颂屠杀、赞美屠杀,是没有人性的,是不为人类所齿的。        以下是陕西各县的杀人数字:整体而言,回民暴动后,渭河两岸各县人口减少60%,  损失最惨的是临潼县,人基本被杀完。

 

  临潼县。据复旦大学史地所路伟东研究,临潼县1861年人口是26万。临潼县志载,“1862――1869七年,临潼县死亡人口30余万.。渭河南北烧杀之灾无一村一人而幸免.。”也就是说,不仅杀光了原来的人口,也杀光了这七年新生的孩子。《中国人口史》一书,列出了很多县的死亡情况,唯独对死亡最惨的临潼县没有提说。

 

   泾阳县。据《中国人口史》一书,战前一年的1861年人口17,7万,战后6。7万,战争中损失11万。

 

     兴平县。战前1861年18。4万,战争三年人口损失7。9万。

 

    户县。战前16。2万,战争中人口损失比例超过三分之二。高陵县战前8万,损失4。8万。

 

    富平县,战前31。8万,损失20。3万。

 

     三原县,咸丰十一年(1861)三原县人口21。6万人,损失12。3万。据三原县志记载,回民起义两年间(1862─1863),“县旧隶五百余村俱残破,仅存东里、蔡王二堡”。

 

    高陵县。回民起义前的1861年高陵县人口8万人。高陵县志记载,“同治三年(1864),县内人口锐减至32192人。”损失4。8万。

 

    大荔县(旧制),战前22。4万,三年后仅余72679人。损失67%。

 

    合阳县,战前29。9万,战后余14。6万,损失57%。

 

    澄城县,战前20。6万,损失60%。

 

    蒲城县,战前32万,损失64%。

 

    华州(现华县),战前17。8万,战后不到9万。

 

    以上回民起义死亡人数的资料均有据可查,主要是《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史部分)。另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一书,记录了很多大屠杀的过程。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同治 年间 回民

上一篇:我所知道的马继援
下一篇: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元代色目人研究综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