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群
1983年12月,广东省政协和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联合调查组,首先揭开了海南岛三亚市和陵水县沿海沙滩上,埋有伊斯兰古墓群的秘密,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嗣后,当地各级文博单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对海南岛南部沿岸地区的古墓群(点)进行了认真的勘探、清理和管理,截止1987年在海南岛南端三亚市和陵水县先后挖掘五座伊斯兰古墓群(点)。
设公共墓地是阿拉伯人的传统丧葬习俗。各部落或聚居村落都建有各自的公共墓地,而且,阿
拉伯人自有一整套丧礼葬仪,坟茔不跟其他民族杂葬。伊斯兰教诞生后,阿拉伯人更是恪守教规,族规的约束。因之,伊斯兰古墓群的崛起,直接证明了该地区历史上曾为穆斯林居民的分布与居住地。
伊斯兰古墓群(点)以其特殊的造型,葬俗、文字及墓碑材料,跟当地其他民族的葬式显然有别,而且,古墓数量多且集中,墓碑镌刻精良,古墓群只能是定居穆斯林的公共墓地,其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区,可见历史上海南岛南端沿海地区是外籍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三亚等地历史上是内联大陆,外通海域的重要门户。
下面自西向东顺序介绍五座古墓群(点)的概况:
梅山古墓群 当地群众称之“番人墓”。位于跟乐东县毗邻的三亚市梅山镇梅山西南面的沿海沙滩上,墓群西南濒海,北临梅东村(旧称番坊图,酸梅铺),西近梅西村和角头村。墓群范围长千米,宽500米,历史上座落有墓茔数百座,以珊瑚石作墓碑。
大蛋古墓点 当地称“番坟堆”。位于三亚市崖城大蛋港东1公里的海滩上。
番岭坡古墓群 旧称“番坊”。番岭坡位于陵水县和三亚市交界的三亚境内的藤桥低威湾沙滩上,东距土福湾约2公里。墓葬长200米、宽80米,现尚有墓坊60余座。
干教坡古墓群 位于陵水县英州镇土福湾村西约1公里的沙滩上,南面距海岸仅300米。
土福湾古墓群 位于干教坡古墓群东侧约2公里的海岸沙滩上, 现可见墓葬十余座。
上述五处伊斯兰古墓群(点)的墓葬地点,都分布在近海沙滩上, 坟茔集中,排列有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坟墓方向一致,都座东南向西北(即头北脚南)表示面向伊斯兰圣地麦加。
墓碑全以珊瑚石为原料,竖于墓穴前后,单面雕刻,碑文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书写,有些尚铭刻有死者的名字。葬式都为竖穴土坑,不封土。墓碑风格基本一致,但亦呈现了形制纹饰与碑文书写艺术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反映了墓葬在年序上的早晚之分,墓葬的时代跨度较大,早期墓茔的上限可为唐代,而晚期墓茔则至元代。上述遗迹的发现,跟我国的史籍记载,以及古代波斯、阿拉伯人雄霸海道的年代完会吻合。
此外,据195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万州太阳坡、儋州莪曼村,50年代仍残存有刻着阿拉伯文的墓碑。
地名
地名是民族活动史的“活的化石”。一些民族在某地区迁居或消失后,但遗存的地名,往往会继续沿袭使用,为该民族的活动提供历史见证。据近几年的地名普查,在海南岛四沿海岸地区,凡曾有穆斯林居住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留下若干带“番”字的地名,为历史上穆斯林的活动、分布留下了遗迹。下面按地区述其主要地名。
海口地区 海口市原属琼山县,1926年才析出设市,元时称“番营”。据史载,元初,当地曾立营籍,安置投降之占城番人及其眷属,故名。南宋时,“番人有居琼管者,立番民所。”
番诞村(琼山),郡城东一里,“海口东郊攀丹村,相传为唐时番舶蛋人聚居之地,故《琼台志》卷一琼山县境图有番诞村的记载。”
三亚地区 三亚市位于岛最南端,现海南岛回族的唯一聚居地就在本市的近郊——羊栏镇。
“(崖州)番俗,本占城人,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邦、番浦 。”
“番坊港,在城西五里……,番人塘,在城西一百二十里。相传番人覆舟于此,故名。”
三亚黄流乡西南十八里处有“番塘”;藤桥镇龙海乡有“番园村”,番园村边至今还保留有“番人井”;番园村北面的峒田,当地称“番人田”;崖城区大蛋乡旧称“番坊”、“番坊里”。
陵水地区 “番坊港,在州南十里,源发五指,流经州南北二河,至此成港入海。”
“番人塘,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塘上昔有番人村。”另有“番人陂”。
陵水英州与三亚藤桥交界处有“番岭”。
万宁地区 “番本古占城人,元初遭乱,泛舟泊于州境海滨,寻迁居城西曰‘番村’。”
儋县地区 “(番俗)本占城人,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浦。”
综上所述,可见海南岛的穆斯林主要分布于岛北部的海口市,西北部的儋县,东南部的万宁县、陵水县和南部的三亚市等地,其中以南部海岸最为集中。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上一篇:抗日大动员,回族民众共赴国难
下一篇:南阳回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