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与哈密穆斯林之缘
分享到:
2013-05-28 12:49:51 【来源:】 点击:

    歌唱哈密穆斯林生活

 

  1949年,王洛宾随王震的部队进入新疆,哈密是他们进入新疆的第一站。一天,他在哈密城内的一条小巷子漫步,突然,一户民居大门推开了,一位维吾尔族妇女泼出的一盆水正好洒在他身上,那妇女当时笑笑就关上了门。维吾尔族妇女的这个举动,竟然激发了王洛宾的艺术才思,一曲《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问世了——“那天我打从门前过,你正提着水桶往外泼,泼在了我的皮鞋上,街上的人们笑得哈哈哈。什么话也没有对我说,你只是咪着眼睛望着我。”

 

  新疆民歌《阿拉木罕》是一首源于新疆东部地区的维吾尔族民歌,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上世纪40年代,王洛宾在青海西宁将这首新疆民歌进行了改编,让这首歌曲流传到全国各地,甚至流传到了海外。

 

  一直以来,关于阿拉木罕是哪里人的争论从没停止。有人说阿拉木罕是库车的“一朵花”,也有人说她是迪化(乌鲁木齐)的一只“夜莺”,还有人说她是哈密最闪亮的一颗“蓝宝石”。其实,她是哪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新疆穆斯林少女的美。笔者在考察后得知,这首歌也和哈密有关,因为阿拉木罕曾在哈密市陶家宫乡东栏杆村生活过。

 

  “东栏杆”,维吾尔语,意为“落脚休息之地”。这是一个典型的南疆小村,静静地置身于婆娑摇曳的树木中——杨树、杏树、枣树,还有几棵老桑树。从村里延伸出来的一条弯曲、凸凹不平的马路,连接着村子和外界。村民们认为这里是阿拉木罕的故乡,证据是村里那6株粗壮而古老的桑树。村里的老人代代相传,阿拉木罕当年亲手栽下了9桑棵树,如今只剩6棵了。80多岁的村民阿拉木罕·司马义和他那70多岁的两个兄弟,说他们是阿拉木罕的孙子。

 

  在阿拉木罕·司马义的家里,珍藏着一面铜镜,他说:“这是奶奶阿拉木罕留下的唯一东西了。”

 

  于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在笔者面前展开:100多年前,坎儿井给东栏杆村带来生机,羊群漫步在青草上,果园呈现出一片蓬勃景象,过路的人们走进热情的主人家喝茶、吃馕。

 

  年轻小伙霍加姆尼亚孜是东栏杆村的村民,他的家在村头紧邻马路处,常常是来往商队休息的地方。即便是哈密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6次进京朝见皇帝时,也曾经在这里停下来休息片刻。

 

  1887年9月的一个傍晚,第二次进京的沙木胡索特,赶到东栏杆村时,住在霍加姆尼亚孜的家里,受到了热情款待。晚上吃饭时,能歌善舞的霍加姆尼亚孜为沙木胡索特弹唱起来——“春天您带着我们播下一粒麦种,金秋我们收获了幸福;这礼物比世上一切都贵重,您是太阳,让万物生长。请准备好9只肥羊、30只鹅,再备好美酒和瓜果。来吧!美丽的少女唱起来;来吧!英俊的小伙舞起来。”

 

  霍加姆尼亚孜的弹唱给沙木胡索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返回哈密后,他特意将霍加姆尼亚孜带回王府,使其成了一位“有工资”的王府艺人。一天,沙木胡索特看见平时爱说爱唱的霍加姆尼亚孜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便问原因。原来,一位出生于库车的姑娘阿拉木罕,在迪化宣布摆擂台对歌招亲。霍加姆尼亚孜听人说,擂台摆了好多天了,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对得上她的歌。沙木胡索特听完后,决定支持霍加姆尼亚孜去迪化城对歌应亲。

 

  见到阿拉木罕的那一刹那,霍加姆尼亚孜算是真正理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羊缸子一朵花”的说法了。当时,在库车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阿拉木罕的歌,其中一首这样写道:“不知道她的人都说,阿拉木罕是什么样?樱桃小嘴细柳腰,大眼睛弯月眉。看到她的人都知道,她的嘴比樱桃还红,她的腰比柳还细,她的眼睛能勾走你的魂。”

 

  18岁那年,由父母做主,阿拉木罕嫁给了一位有钱的商人,跟随商人来到了迪化。后来,商人因为很多人为了看一眼阿拉木罕来他家而醋意大发,竟然休掉了阿拉木罕。为了能找到幸福,阿拉木罕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寻找意中人,于是便有了摆擂台招亲的事情。霍加姆尼亚孜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打动了阿拉木罕的心。

 

  1890年金秋的一天,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为霍加姆尼亚孜和阿拉木罕在王府举办婚礼。在那个盛大而热闹的场合,霍加姆尼亚孜即兴献给自己的新娘子一首歌——《阿拉木罕》。婚后,阿拉木罕跟随丈夫回到了东栏杆村。《阿拉木罕》很快在哈密传唱,尤其在东栏杆村,这首歌简直就是村歌,男女老少都会唱。

 

  1939年,在西宁教书的王洛宾在东关两家开店铺的维吾尔族人那里,无意中听到了这首民歌,便将其改编成了如今风靡海内外的那首《阿拉木罕》。

 

    来源:中国民族报      唐荣尧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王洛宾 哈密 穆斯林

上一篇:战史今日5月24日:抗日武装回民支队成立
下一篇:中国穆斯林一千三百年历史年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