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门宦源流疏
分享到:
2013-06-08 20:43:02 【来源:丁士仁】 点击:

     四、革新派入驻叶尔羌 依合万住持阿因科

 

     苏菲主义自公元八、九世纪传入新疆以来,新疆成了各大苏菲教团的竞技场。首先出场的是亚萨维教团,后来是额什丁家族,16世纪初,奈格什班顶耶传入新疆,逐步替代额什丁家族,成为新疆的主流,同时也是新疆苏菲内部斗争的主角。18世纪中期,伊玛目·冉巴尼的一支由夏·奥里亚和依合万·嘎里等人先后传入新疆,分别入驻叶尔羌(莎车)和阿印克(阿克苏),成为一支新生的力量,并影响到了内地。叶尔羌和阿印克后来分别成了内地几个门宦的发祥地。伊玛目·冉巴尼(公元1563-1652),全名艾哈迈德·本·阿卜杜·艾哈迪·法如格·希尔恒迪,简称艾哈迈德·希尔恒迪。他是奈格什班顶耶在印度一支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印度的苏菲以及当时的宗教思想进行了大量的修正,因而被誉为“第二个千年的革新者”。“革新者”阿拉伯语叫“穆占迪底”,伊玛目.冉巴尼的革新活动后来被成为“穆占迪底运动”,他的追随者就叫“穆占迪底派”(革新派)。革新派的诸多分支并不是同时传入新疆来的,最早传入的分支可以追溯到18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最晚传入时间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跨度在一百三四十年左右。[22] 叶尔羌的夏·奥里亚和阿印克的依合万·嘎里都是伊玛目.冉巴尼革新派的传道者。

 

     夏·奥里亚(公元1733- 1837年)生于喀布尔,在阿富汗巴达赫尚(阿富汗东北部一个省的首府所在地)接受并成为奈格什班顶耶革新派的传承人。大约在19世纪初,他曾三次到新疆传教,以叶尔羌为中心,并建立了“叶尔羌道堂”,开始了革新派在新疆的传播历程。夏·奥里亚不仅从新疆维吾尔族人广收门徒,还吸收了回族和东乡族的弟子。清嘉庆17年(公元1812年)原属华寺门宦的东乡族阿訇马葆真赴叶尔羌道堂求道,刚好赶上夏·奥里亚第二次来新疆传教。马葆真在叶尔羌道堂学习了近一年,获得了夏·奥里亚的传道许可。马葆真奉师命前去麦加朝觐,后回家乡(甘肃东乡)传道,遂创“北庄门宦”。该门宦与叶尔羌道堂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历代老人家由叶尔羌道堂认可方能传教。

 

    18世纪中叶,宣传奈格什班顶耶的依合万.嘎里把“穆占迪底派”(革新派)推进到了新疆阿克苏,建立阿印科道堂。那里曾经是新疆额什丁和卓家族的宗教、政治活动的大本营,是阿克苏地区伊斯兰教传播的重要基地。[23] 依合万.嘎里能够进入阿克苏,并且立住足,说明他占据了有利的战略地位。他从印度将革新派学说传到了阿印科,为内地几个门宦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食粮。

 

    依合万.嘎里(内部称阿印科道祖),据说是布哈拉人,从印度来中国传道,不仅在维吾尔人之间传,还传了五个回族弟子,成了内地几个门宦的鼻祖。内地的弟子有:马方(被信众尊称为安西大湾太爷)、马佩(被信众尊称为安集海太爷)、酒泉肃州韩、青海门源县大通老太爷、甘肃景泰县碱沟井老太爷。之后,碱沟井太爷传青海大通县凉州庄太爷,凉州庄太爷传甘肃省景泰县路塘洪家庄洪寿林(1852-1937)。以此形成的门宦主要有宁夏同心洪门门宦,而坚持依合万.嘎里所传修持的道堂有:青海湟中的金窑、民和的新辈、门源的泉头、兰州的徐家湾、海原的李庄等。[24]

 

     五、众先贤取经天方 诸门宦落户西北

 

    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甘肃临潭学者丁香去麦加朝觐,途经阿富汗的半旦汗沙,拜访了当地的奈格什班顶耶道堂。执事人筛赫苏尼陀尼·奥里亚·文拉和散义德·尼尔麦统拉,二人都很赏识丁香,教他坐静苦修。然后,丁香继续前往麦加朝觐,完成朝觐功课后,丁香回国,途经新疆叶尔羌道堂时在那里又学习一年。据丁门一支派的传人马积荣的推测,丁香第一次到达叶尔羌道堂,见到散义德·尼尔麦统拉,可并没有得到传道的许可,乾隆45年(公元1780年),即距丁香第一次朝觐14年后,他又一次踏上了去麦加朝觐的远程,途经叶尔羌道堂,再次拜访了散义德·尼尔麦统拉,得到了他的亲传,授予丁香以传道的许可。此后,丁香开始传教,创立丁门。据丁氏后人传述,丁香对刘介廉情有独钟,细心研究他的著作,并多次去南京为他上坟,而且将刘介廉生前在晨礼之后经常祈祷赞主的一段念词作为他与教众晨礼后的必诵的祷词,这是丁门仪礼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所有门宦中绝无仅有的传统,体现了刘介廉对门宦的巨大影响[25]。丁门最早倡导汉学,推崇刘介廉等人的著作,注重用汉文化的概念宣传伊斯兰,可谓是中国门宦中穆斯林汉学派的先驱。

 

     1766年,清廷消灭了新疆大小和卓的政权,和卓家族的一成员被押解进京,[26] 途径兰州,由时任皋兰县衙督头的海阔监管。海阔见其不凡,便恭敬服侍,称其为“香巴巴”。据说“香巴巴”尊名“古土布·哈比本拉”,系西域喀什人。“香巴巴”见海阔真心实意、虔诚可靠,便传授嘎迪忍耶学理,并授以传教许可。相传“香巴巴”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十月一日来兰,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腊月二十一日归真。后来,海阔继承师业,专心传教,创香源堂门宦。

 

    清光绪三年(1877年),有一个通称“大香巴巴”、名叫哈比本拉的人,来兰州,自称原籍是印度德里人,在巴格达的道堂学过嘎迪忍耶学理。他与马灵明邂逅相逢,谈话投机,遂收为弟子,三月后授予他传教的凭据。[27]光绪十一年,又有来自印度勒克瑙的赛立穆,自称圣后,来河州传教,马灵明便拜师于其门下,接受了奈格什班顶耶的培训,并获得了传教凭据。[28] 他遂开始传教,始创“灵明堂”。[29] 又据灵明堂内部资料称,马灵明还接受过新疆静杜孜巴巴所传喀什道堂大香道祖传人的奈格什班顶耶的学理和传教许可。马灵明接受的道统复杂多样,但从其一生言行看,主要偏重于戛迪林耶修持。

 

    清同治年间,旅居兰州的河州大河家人马文泉(1840~1882),相传曾三次去麦加朝觐,期间从麦加嘎迪忍耶道堂阿卜杜·克里木长老那里接受了嘎迪忍耶的学理和修持形式,并获得了传教资质。回国后,他先后在福建、广西、四川、云南和甘肃等地传教,创文泉堂门宦。后来,马文泉的儿子阿卜顿·若海姆继承父志,又赴麦加朝觐,再次领受了该教团的传教凭据,回国后,在兰州传教。以后马文泉的弟子分别创建了通贵门宦、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

 

     清光绪十一年(1891年),甘肃临潭穆斯林学者马启西,在旧城西凤山下开设私塾,设账教学,讲授除“四书”、“五经”以外明清中国穆斯林学者王岱舆、马注、刘智等人的汉语伊斯兰著作,创“金星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冬季,受家乡其它派别的一再迫害,马启西率随从数人前往西域避难,并欲往麦加朝觐。他们取道临夏走民和,出嘉峪关入新疆,经伊犁过铁门峡,涉阿姆河抵达撒马尔罕的白帽城。[30] 由于朝觐路途阻隔,马启西等人便留住那里。马启西发挥自己的所学,向定居那里的陕甘回族讲授刘智等明清学者的宗教思想,并且与当地奈格什班顶耶“白帽派”(白山派)的“白(北)道堂”联系紧密,受到该派影响。马启西还自己进行苏菲修炼,体验苏菲生活。据西道堂资料记载, “在白帽城历经年余,道祖(马启西)除静修悬独山干功外,还以讲授天经。[31] 1908年,马启西返回临潭,随即将曾经具有学术意味的“金星堂”改名为具有门宦意味的“西道堂”,遂以门宦的形式加强自身的建设,保证内部的统一和凝聚,确立自身的独立。[32]

 

    1920年,甘肃河州的著名阿訇法明德,经名叫穆罕默德·赛尔迪,赴圣地麦加朝觐,期间访求名师,被麦加被奈格什班顶耶导师筛赫穆罕默德·麦尔苏姆收为弟子,随其进行苏菲修炼。该道堂隶属奈格什班顶耶的革新派一支,即伊玛目.冉巴尼的穆展迪顶耶道统支派。法明德刻苦修炼学习,很快达到了较高品级,在回国前由导师穆罕默德·麦尔苏姆授予文字性传教凭证。[33] 1932年12月,法明德的儿子法真赴麦加朝觐,在朝觐期间,受教于奈格什班顶耶道堂的已故筛赫穆罕默德·麦尔苏姆之子艾卜·舍热福·阿卜杜里·嘎迪尔。归国前,艾卜·舍热福又授予他传道的许可。法真为西北著名的经师,他不主动传道,而是自己身体力行,但他的修持被众多学生倾慕,因而在弟子中传播,遂形成法门。至此,又一支革新派道统在河州落户。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 伊斯兰教 门宦

上一篇:易中天:伊斯兰成为世界性文明的原因
下一篇:正道沧桑 一卅柯•韩文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