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门宦源流疏
分享到:
2013-06-08 20:43:02 【来源:丁士仁】 点击:

     作者:丁士仁(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

 

     伊斯兰作为一种宗教,其强大的整合力凝聚了世界上不同民族和不同肤色的群体,将他们组成一个基于信仰的庞大文化共同体,共同承载这一宗教的生存和延续。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受各地人文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层层叠嶂又相互交融的无数个次文化板块。虽然次文化板块的大小各异,形式多样,但界限分明、层次清晰,而且共同的底色使得一些重要的文化元素在次文化板块中普遍流布。苏菲主义便是在伊斯兰文化共同体中较为普遍地贯穿于次文化板块中的元素,也是连接各文化板块重要纽带之一。中国穆斯林虽然处在一个融合了华夏文明的伊斯兰文化板块上,共同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与其它次文化板块上的穆斯林有着多种方式的交流和沟通。十二世纪以后兴起于中亚的苏菲教团,没过多久便在遥远的中国有了强烈的回应。就西北而言,门宦的出场就是文化共同体中苏菲主义流动的结果。

 

     “门宦”是对中国内地苏菲主义门派的统称,它跟国外的苏菲教团和新疆的依禅具有同样的性质。在中国内地,它被却冠以了“门宦”这样一个特殊名称,无论是他称还是自称,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一提到“门宦”,指的就是“中国的”、“内地的”苏菲门派。苏菲主义在国外延续了近千年,传遍了世界各地,在不同的时期也传到了中国新疆和内地,但作为一种组织化的社团形式,传入中国内地还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

 

     对门宦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相当丰富,基本上掌握了门宦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本文的目的,是想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门宦复杂的源流进行简单的梳理,对门宦产生过程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和主要大事予以回顾,并对个别问题按最新发现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中国的门宦无论有多少个,也不论其来自何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苏菲主义本质。因此,须将所有的门宦看成统一的整体和独立一个教派,赋予统一的名称——“门宦”,与其它三大教派(格迪目、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并行,而在门宦内部,则根据其来源,分为奈格什班顶耶、嘎迪忍耶、库布忍耶三大教团,[1] 之后从每个教团中分化出若干支派,即门宦。这样,在大的门宦概念之下,中国就有大小不等的近50个个体门宦。为了理清这复杂的源流关系,现将与门宦有关的历史人物、重要事件、时间地点,根据最新的资料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一、黑达叶统拉赴河湟 阿卜顿拉进中原

 

     黑达叶统拉和阿卜顿拉是中国门宦中赫赫有名的两个人物,是苏菲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功臣,门宦给了他二人极高的荣誉和敬仰。但他二人却不同路:黑达叶统拉来自新疆,先从北面入河湟,阿卜顿拉来自国外,后从南方进中原;黑达叶统拉传奈格什班顶耶学理,阿卜顿拉传嘎迪忍耶修持。但两人的到来,却改变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格局,也影响到了内地穆斯林历史发展的轨道。

 

     说起黑达叶统拉,要从中亚的奈格什班顶耶开始。公元1515年,史称“麦赫度姆•艾尔赞姆”或“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二十一世孙”的华哲·艾哈麦德·凯散尼(1461-1542)成为奈格什班顶耶的导师,在中亚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地区大力推进该教团的传播,门徒众多,实力强大。他去世后,由其长子穆罕默德•阿敏(殁于1597/8年)继承父业,继续在中亚传播奈格什班顶耶。而由麦赫度姆的喀什噶尔妻子所生的儿子伊斯哈格•瓦力(殁于1599年),也想继承父业,独立传道,但遭到了排挤。无奈,他来的母亲的故乡喀什,力图发展,很快也得到了拥护。他不仅宣传苏菲主义思想,还使许多柯尔克孜人改信了伊斯兰教,从而确立了他在这个地区的奈格什班顶耶大师的首席地位,形成了伊斯哈格派。伊斯哈格本人后来参与了蒙古人的政治,牢固地控制了一些王公贵族,使他的势力在新疆拥有其他任何宗教势力都无法取代的特殊地位。与此同时,他的长兄穆罕默德•阿敏在中亚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成绩斐然。穆罕默德•阿敏去世后四个儿子都继承父业,致力于传道。但他的小儿子穆罕默德•玉素夫在中亚势单力薄,门徒稀少,便来到了中国新疆,寻求发展机遇。

 

     在穆罕默德•玉素夫来到新疆之前,伊斯哈格派的势力已经对蒙古可汗们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可汗们已经不满于伊斯哈格派人士处处干预的做法,希望找到替代势力与之抗衡,穆罕默德•玉素夫的到来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意愿。蒙古王公亮出了这张有力的王牌,开始支持他。于是,穆罕默德•玉素夫游说新疆各地,广招门徒,接纳弟子,一时声势浩大。他的成功招致了伊斯哈格派的不满和反对,双方反目成仇,形成两股敌对势力,构成以伊斯哈格派为首的“黑山派”和以穆罕默德•玉素夫为首的“白山派”。1653年,穆罕默德•玉素夫去世,临终时把传道的使命交给了他的儿子黑达叶统拉(殁于1694年),史称“华哲•阿发格”(或叫阿帕克)。年轻的黑达叶统拉跟叶尔羌汗国王室结盟,拓展自己的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借助叶尔羌王权压制他的对手“黑山派”,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2] 然而,支持他的统治者于1670年去世,新的统治者转向“黑山派”,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并且在“黑山派”的鼓动下新统治者将他逐出天山南路。黑达叶统拉多年的努力几乎前功尽弃,在叶尔羌汗国无立足之地,[3]不得不寻求新的靠山。于是,他辗转于中亚、新疆、甘青宁和西藏。在西藏,他通过关系会见了五世达赖,求达赖下喻噶尔丹对他给予扶持[4]。1679年,噶尔丹入侵南疆后,灭了叶尔羌汗国,任命黑达叶统拉为那里的总督,宗教和政治上的优势重新回到了黑达叶统拉手中,并且将喀什噶尔变为其权利和活动的中心,形成了史称“喀什噶尔和卓”的高贵家族,到他1694去世时,势力达到了鼎盛时期。[5]

 

      就是在被逐出新疆以后,黑达叶统拉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来西宁和兰州,但他没有忘记传道的使命。就在他来青海湟中时,甘肃河州八坊北寺开学阿訇马宗生(1639~1719)会同祁静一(大拱北创始人)等人前往拜会。黑达叶统拉见马宗生虔诚忠实,遂传授了奈格什班顶耶学理。马宗生回到河州后,开始传道,创毕家场门宦。黑达叶统拉又传给穆夫提门宦创始人马守贞和鲜门门宦创始人鲜美珍苏菲修持。另外,据说他在喀什期间收前来求道的河州人士祁信一为弟子。至此,奈格什班顶耶正式在内地扎根,拉开了门宦发展的序幕。

 

     1674年,华哲阿卜顿拉 (公元1574——1689年)来河州传道,收祁静一为徒,在内地始传嘎迪忍耶学理。关于华哲阿卜顿拉身世,国外资料无确切记载,只有内地对他的零星记录,特别是大拱北内部的口传资料。相传他来自圣城麦加,“由海道来中国,历经两广、云贵、三江、两湖、陕甘等地,足迹踏遍大半中国,访寻可造就之载道人才,最后驻足甘肃临夏,寻得了心目中之人黑俩里(祁静一)[6]。 之后,阿卜顿拉携弟子祁静一在甘肃、陕西一带传嘎迪忍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被邀到四川阆中传教。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阿卜顿拉去世,由其弟子和教众安葬于阆中蟠龙山,祁静一为其修建了墓庐,题名“久照亭”。祁静一为华哲阿卜顿拉在内地的大弟子,其他弟子有马纯一、马慎一、马恂一等,还有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地的几位“马上人”。[7] 据说华哲阿卜顿拉还给鲜门门宦创始人鲜美珍传授过嘎迪忍耶学理。至此,嘎迪忍耶在内地始传。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 伊斯兰教 门宦

上一篇:易中天:伊斯兰成为世界性文明的原因
下一篇:正道沧桑 一卅柯•韩文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