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门宦源流疏
分享到:
2013-06-08 20:43:02 【来源:丁士仁】 点击:

 

    结束语:

 

    门宦的产生是中国伊斯兰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显示了中国穆斯林适应社会并进行文化创新的活力。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以穆斯林为少数的国度,门宦组织曾经发挥过它积极的社会功能。它整合过小群体的社会力量,以团体组织的形式给所属教民提供过保护,让他们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统一的领导和虔诚的服从,凝结成了一股强大的社团力量,既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必要时还成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其历史功绩不可忽略。然而,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强化,门宦的组织功能逐步减弱;由于获知渠道的多元化,普通人对门宦老人家的依赖慢慢消退,许多门宦的门庭出现冷落现象。但是,祖辈热衷传道的门宦传承人,谁都不希望将高贵的道统断送在自己的手上。因此,门宦的生命力还继续保持,而且作为统一的一个教派,各门宦的存在将是长期的、稳定的。可是,门宦的分化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将导致新门宦的不断产生和老门宦的衰弱,而这恰恰就是门宦的问题所在,也是其发展的瓶颈。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各门宦面前的难题和严峻考验,也是门宦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
 

     注释:

 

[1] 虽然中国有沙兹令耶等教团,但规模相对较小,我们以传统的奈格什班顶耶、嘎迪忍耶和库布忍耶为主,提出三大教团。

[2]见周燮藩等,《苏菲之道》,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2012年,第416页。

[3] 同上。

[4] 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52页。

[5] 见周燮藩等,《苏菲之道》,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2012年,第417页。

[6] 李维建、马景,《甘肃临夏门宦调查》,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274页。

[7] 见李维建、马景,《甘肃临夏门宦调查》,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275-276页。

[8] 见《花寺拱北简介》,2007年5月编,6页。

[9] 见李维建、马景,《甘肃临夏门宦调查》,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23页、257-258页。

[10] 笔者在马来迟后裔马卫忠处拍摄的原始资料。

[11] 笔者在马来迟后裔马卫忠处拍摄的原始资料。

[12] 张承志语,见张承志,《心灵史》(改定版),内部出版,2013年,36页。

[13] 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于门宦溯源》,[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14] 见张承志,《心灵史》(改定版),内部出版,2013年,36页。

[15] 见张承志,《心灵史》(改定版),内部出版,2013年,36-37页。

[16] 见周燮藩等,《苏菲之道》,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2012年,第422页。

[17] 周燮藩等,《苏菲之道》,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2012年,第257页。

[18] 见周燮藩等,《苏菲之道》,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2012年,第257页。

[19] 见华寺内部原始资料。

[20] 见《花寺拱北简介》,2007年5月编,6页。

[21] 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于门宦制度史略》,[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1页。

[22] 王白中、马伟,《伊玛目·冉巴尼教团在新疆的传播与嬗变》《改革与开放》2011年11月刊,第194页。

[23] 韩中义,《西域苏菲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

[24] 见冶福东编译,《乃格什班底耶的源与流》,香港伊斯兰文化协会出版,第149页。

[25] 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于门宦制度史略》,[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4页。

[26] 据说是伊克和卓的的孙子,名叫阿卜都尔满。见见周燮藩等,《苏菲之道》,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2012年,第423页。

[27] 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98页。

[28] 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98页。

[29] 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245页。

[30] 丁正熙口述,载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114页。

[31]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114页。

[32] 西道堂基本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地道的门宦:有教主、有拱北、有组织、有自己的忌日,而且在宗教礼仪上仿效哲赫忍耶,同时也受北庄和华寺门宦的一些影响,如重视教主的忌日,念花寺的《卯路德》、北庄的《麦达伊哈》、哲赫忍耶的《穆罕迈斯》等赞主赞圣的读本。

[33] 见马效佩,《论法门门宦两份阿拉伯文苏菲传教凭证的文献价值及信息》,原载《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2期,116-117页。

 

    作者:丁士仁(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 伊斯兰教 门宦

上一篇:易中天:伊斯兰成为世界性文明的原因
下一篇:正道沧桑 一卅柯•韩文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