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永恒的主题
分享到:
2014-02-03 13:47:05 【来源:】 点击:
    引用一句话:将来的世界是属于拥有教养和素质的子女居上游的民族。想想何尝不是呢?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教门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先辈们用血和泪换来的。可先辈们终将逝去,教育文化那得有人传承。穆斯林的青少年,使命任重而道远。那要想拥有教养和素质的下一代,必须我们这代人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所以教育子女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教育好下一代呢,以下几点和大家共勉!

       教育子女责无旁贷。有句古话说的好,养子不教不如莫养。身为父母者,教育子女那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职。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从小教育很重要,不忽视孩子的成长。幼小的心灵容易培养和塑造。在加之在学习和模仿时期,接受能力特别强。一旦学会,将映入脑海,终生难忘。俗话说:少年学习石上刻花,中年学习木上雕花,老年学习水上画花。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就应该为人师表,作孩子的榜样,作他们的楷模。父母在家里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长期以来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中。所以父母要作表率。给子女一种好的印象,好的开始。给子女一种好的成长环境,好的家庭氛围。长期受到这些好的现象熏陶,自然孩子培养出来也就不会差劲。当然,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有些误区,对孩子的爱,有点超乎想象。对孩子要关心而不要溺爱,对孩子要严肃而不要严厉。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是为孩子以后的人生,埋下了无可估量的隐患。迟早毁了孩子的一生。中国古语有云:爱之就是害之。

       教门提倡教育子女。安拉在古兰经里面告诫我们:信士们啊!你们要把自身和你们的家属,从它的燃料是人和石头的火狱上保护。(66:6)这里指的家属就多为妻儿子女。教育好子女让他们脱离火狱,那是安拉的命令。圣人的圣训,好多鼓励教育子女。如:教子一次胜于施米一升。圣训:人一旦死去,一切善功都已终止,除非三件事跟随亡人。一,流行的施舍。二,利人的知识。三,清廉的子女。这段圣训明确的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教育好了自己的子女,即便我们已经归主了。我们清廉的子女,在今生上所行的一切善功,哪怕是一句善言都会源源不断的到于我们。相反如果我们没有教育好子女,子女在今生上是不信主的,为非作歹的,那你父母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尽管是一句恶语,或者一件坏事。中国有句俗话,子不孝父之过。就是这意思。父母脱不了关系。穆圣又说:当一个儿童进入学校,学习了念“太思密”安拉就为他恕过三等人。他的,父亲,母亲,和老师。又说,阿丹的部分子女真倒霉,他们的家长即不懂天经也不知礼节,他们生育出一代代不学无术的人来,我与这样的家庭断绝关系。

     学好国民教育立足社会。有句话说的好,知识是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所以我们穆斯林应该注重国民教育,学习各种各样的科技知识,武装自己才能立足社会。才不至于落后,被人欺负,甚至任人宰割。现在,一个民族的兴旺,就看科技领域的突破。一个民族不重视教育,将有灭亡的危险。圣训:知识即使来自于多神教徒也应该学习。现在我们很多的家庭对于国民教育不怎么重视,这是一种偏激的想法。当然也是有种种原因。比如孩子去外地读书了,离开了教门之地,去到别的环境中,慢慢远离教门,甚至丢了信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家长也应该好好反思,而不是一味的拒绝,从而不重视国民教育。当然也不能走两个极端,为了国民教育而放弃了教门。使自己的子女远离了伊斯兰。这也是大错特错的。我们应该在两者不误的情况下,来培养自己的子女。让自己的子女成为经书两全之人。成为教门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这才是教育子女真正的成功。

     学好教门知识发扬圣教。周总理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信念,这佳话将被后人世代传颂。那么我们为何不能为伊斯兰教门之崛起而学习呢。安拉说:信士不宜全体出征,以便留守者专攻教义。而在同族者还乡的时候,加以警告,以便他们警惕。(9:122)又说:你说,有知识的人和没有知识的人相等吗?唯有有理智的人才会觉悟。(39:9)又说:人类,野兽和牲畜中,也有不同的种类。安拉的仆人中,只有学者敬畏祂。(35:28)所以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者来,我们的教门才得以传承,才会发扬光大。一个地方的教门发展与否,于当地的阿訇,教长和一切的有识之士,息息相关。教门好了,有他们的贡献,教门坏了,有他们的过失。可今天我们有部分的阿訇教长们,我们都干了什么?摸着良心说,为了安拉,为了使者,为了当地的教胞们,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该拿的拿了,该吃的吃了,可该做的做了多少?做了什么?心安理得吗?问心无愧吗?或者说我们当之无愧!唯有自己和安拉至知。学习好教门知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者,是我们当代教门的当务之急,也是教门发展的必经之路。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教育 永恒

上一篇:穆斯林的十大心病
下一篇:内蒙古2014年将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达13万人以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