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洁冰清、铭心镂骨——怀念父亲马玉铭阿訇归真三周年
分享到:
2014-07-25 17:17:46 【来源:】 点击:
作者:吉林省德惠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马文敬

    父亲是一座永不倒塌的丰碑,是永远挥不去的记忆。父亲于2011年农历5月28日归真,享年85周岁。如今父亲已经归真三周年了,为了表达我们子女对父亲的敬仰之忱,特意把父亲平凡而又伟大的的人生经历写出一二,首先是想让子孙后辈们了解一下自己祖先的品德,二是效法学习父亲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再者就是做为父亲归真三周年的特殊怀念。父亲的名字叫马玉铭,经名“苏莱曼”,1926年农历4月20日出生在吉林省九台市山前槐四代阿訇的家庭,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都是吉林省当时出名的大阿訇,都是开学招收“海里凡”的大阿林。从父亲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来前辈们的祝福与期望。“玉”字取于“玉洁冰清”之意,祝愿父亲有高尚纯洁的情操,“铭”字取于“铭心镂骨”之意,祝愿父亲有知恩图报的品德,经名“苏莱曼”更是寓意深长,祝愿父亲拥有知识和财富,能够为教门奉献。

    一 、父亲幼年丧父,自强自立

    父亲3岁时,祖父因为在经商途中突发急症归主无常,祖母带着4个姑姑和父亲5个孩子艰难地生活。曾祖父当时是山前槐清真寺的阿訇,就把父亲留在自己的身边。父亲可能是艰苦生活造成的营养不良,也可能是先天性青光眼的原因,父亲的视力自小就不佳。解放前,父亲和母亲就走出农村的老家,带着年幼的大哥大姐,开始了十几年的流浪生活。大哥大姐出生在农村老家山前槐,二哥二姐出生在土门岭,三姐四姐出生在秦家窝棚,五姐和我出生在九台镇。解放后,父亲和母亲到了县城,“公私合营”时,父亲被分到县食品公司肉联厂工作,但是由于父亲视力不好,不到50岁就提前退休了。父亲和母亲养活我们8个孩子受尽了苦难。父亲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饱饭,经常把一推车从农村把姥娘家给的粮食走着拉到九台,一百多里地一整天都是父亲拉着。爸爸,这就是您传留给我们的家风——自强自立!

    二、父亲记忆超群,桃李满园

    父亲3岁就开始了15年的念经学习伊斯兰教经典的生涯。由于父亲的视力不好,但是他抄写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经书都非常小巧玲珑、美观顺畅。父亲的学习成绩特别好,从来没有受过师父的批评和体罚。那时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都非常的不好,在“邦答”(晨礼)后回“赛布盖”(课文)时,其他“海里凡”(学生)都是照着经本讲回课,而父亲却是由于洋油灯光太暗看不清字,只能把课文全部背记下来。这样艰苦条件和自身缺陷所带来的付出,却给父亲当阿訇教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父亲先是跟随曾祖父马国恩(字正光)阿訇学习,后来三祖父马清奎阿訇从关内挂幛回来,就开始跟随三祖父学习,一直到父亲与母亲成亲。“文革”后期,父亲当阿訇教“海里凡”们讲经,全都靠自小念经时背记下来的基础。父亲的“黑富杜”(记忆力)非常强,只要跟他说过一次话的人,十几年后再次与父亲说话,父亲还是能够记起你是谁,父亲靠的是记忆和耳听。这真是应验了教门的老话“真主给人一难,不会给人二难”。

    自1976年,父亲回农村老家山前槐清真寺当阿訇,开始了父亲30年的阿訇生涯。这30年是父亲为教门、为家乡、为父老乡亲无私奉献的30年。当时民族宗教政策还没落实,清真寺的条件是相当的简陋,冬季洗“阿布代斯泰”(小净)都得在雪地里。但是父亲还是秉承着先祖“教经育人,替圣传道”的家训,开始收“海里凡”,培养断了代的“念经人”。由于所有经书都在“破四旧”中烧掉了,加上父亲的视力已经既不能看清字,也不能写字了,怎样把阿拉伯文字母教会呢?父亲苦思冥想,最后终于用炮线(煤矿爆破专用铁丝)揻成字母形状教学。从教授阿拉伯文到波斯文的经书,都是父亲一点点回忆起来再教给学生,就连经书上记的“耶阿拉布”(语法简记)都记得一清二楚。父亲常说:“我给你们的下任‘务斯他迪’(师父)打好基础就行了。”算一算,父亲30年总共教出来的“念经人”有几十名,其中硕士翻译1名,留学艾资哈尔国际大学1名,任职各地阿訇20多名,做阿訇娘子(师娘)4名,清真屠宰师20多名,其他人都在不同岗位上为教门服务着。也算得上“弟子遍东北、桃李满天下”。一个盲人完成了明眼人都很难完成的阿訇事业。爸爸,我们敬佩您!

    三、父亲为人谦和、接近骨肉近亲

    父亲的为人非常谦和,从来没有摆架子的时候。北五七屯(吉林市北、九台市的5个大的回族自然屯和2个小的回族自然屯),每逢纪念归真亲属过“乜贴”时,基本上都要请父亲到场,父亲有请必应,有应必到,几十里的山路,父亲从来不让事主家来车接,都是带着“海里凡”步行着去,从来不耽搁误事。一般情况,过“乜贴”的人家都要宰上几只羊或牛,其中必有让父亲亲自宰的一只,但是父亲总是婉言谢绝,实在推脱不掉的,父亲从来没有接收过一张皮张,都是转手给当地的阿訇了。对于跑“撒宜赖”(要乜贴)的,父亲从来没有让人家不高兴的时候,好好招待,愿意住几天就住几天,临走前把乜贴钱给了,所以这些要乜贴的都愿意到父亲这里来。我在辽宁、黑龙江当阿訇时,几个“串寺”(要乜贴)的,听说我是马玉铭阿訇的儿子,单从他们的眼神里就可以看出来发自内心对父亲的敬仰之情。

    父亲30年的阿訇工作,把一生都献给了山前槐清真寺。所有接受的“乜贴”和“海德耶”大部分都用在了家乡清真寺的维修改造上,其余部分也用在教“海里凡”的身上。有时不够用,我们子女们必须是“乜贴”拿在前头,我们几个在外地当阿訇的,先是给你垫付上,等你什么时候回来再还上。清真寺的老井不能用了,父亲就开始筹集资金打一眼深水机井,几千元都是我们家人凑的乜贴钱。当井水打出来,父亲喝了一口甘甜的井水的时侯,他老人家笑了,那是发自心里的。父亲的口头禅是“吃乜贴、拿乜贴”、“拿乜贴不白、明去暗来”。

    对于亲戚,父亲总是时常看望。亲戚间互相借钱挪用的,父亲从来没有让人家空手而归的,母亲那里有个记录本,到现在帐单一厚打儿,从几元到几百、上千元都有。父亲告诉我们说:“给口唤,拿乜贴了吧!亲戚也叫亲顾,亲顾亲顾,亲戚就要互相照顾嘛!”三姑夫石恩光阿訇在辽宁省台安县被打成反革命,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把三姑和几个表哥表姐接到农村老家来住,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帮助她们,而我们家还有10口人等着吃饭。十几年的时间,直到落实政策三姑夫被平反。在那个夫妻反目为仇、父子划清阶级界限的时代,谁会这样做呢!我们应该向您学习好“随法泰”(品德)。爸爸,我们效法您!

    四、父亲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

    父亲和母亲一共有我们8个孩子,我们又有11个子女,现在也有也有4个第四辈孩子,聚在一起几十口人,可以说是子孙满堂了。虽然我们子女们都是很平常的生活,但是我们在教门上还算过得去,4个当阿訇的,4个做阿訇娘子的,1个留学埃及艾资哈尔国际大学的,我们都能够遵教法守教门,用我们自己的能力为教门付出、为教门奉献、为教门服务。虽然我们的生活很平淡,条件也很有限,但是我们都知足感恩。每当这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时,父亲虽然总是不善言表,但是他老人家总能用微笑表达他对享受天伦之乐的满足感。

    父亲留给我们受用不尽的万贯精神家财,就是那厚厚的50本日记,那是您留给我们子女们做人和对事业的执着精神。现在我也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离开我们三周年了,但是父亲的音容笑貌犹记在我们的心中,父亲的一言一行仍然引导着我们的人生方向!爸爸,我们想念您!

    父亲让我们牢记《古兰经》的教诲:“如果你们感谢,我誓必对你们恩上加恩;如果你们忘恩负义,那末,我的刑罚确是严厉的。”(14:7)也经常让我们记住穆圣的教导:“不知道感谢人的人,就不知道感谢主。”现在回味父亲的名字,真是老人们的祝福与期望,更是伟大真主的“泰格迪尔”定然。知足是穆斯林感恩的一种表现,知足是穆斯林虔诚信仰的一种体现,知足是我们最好的家风。阿拉伯谚语说“幸福来于知足”,这其中的内涵是深刻的,这需要我们要用慢慢的人生细细地去品味!爸爸,我们怀念您!我们永远爱您!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訇 父亲

上一篇:“土库曼人的喉舌”——记丝路伟大诗人马赫图姆库里
下一篇:中国最长寿男人122岁 80岁时生儿育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