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穆斯林文学的特点及成就
分享到:
2014-09-23 00:06:50 【来源:天棚鱼缸石榴树的豆瓣小组 】 点击:
      清代穆斯林文学继续发展。清初,江浙诗文大家马世俊 (1609—1666),有《匡庵诗集》,存800余首;散文、文论集多卷。诗词兼擅的丁澎(约1622—1686),有《扶荔堂诗集》12卷,存诗600多首;《扶荔词》50多首。清中后期则有:云南诗人孙鹏(1688一 1759),存诗500余首,收入《少华集》,《锦川集》、《松韵集》中,散文《南村文集》,仅遗数篇。马之龙(1 781—1851),擅诗赋,有《雪楼诗钞》、《阳羡茗壶谱》、《雪楼赋钞》等集。沙琛,存诗1300多首,有《点苍山诗钞》8卷。马汝为,有《马悔斋先生遗集》;《历代七言诗选》等。赛屿(1697—1795),有《梦鳌山人诗文集》。在福建,晋江的丁炜(1631—1701),有《问山诗集》10卷,文集8卷,《紫云词》、《涉江词》各1卷。闽中萨门出现的一批诗作为:萨玉衡《白华楼诗钞》(6卷);萨大文、萨大年兄弟合著《荔影堂诗钞》;萨,察伦《珠光集》(4卷,251首)与其子萨树堂《望云精舍诗草》(2卷320首);以及萨龙田《湘南吟草》。在河南,学者兼诗人蒋湘南(1795—1854)有《七经楼文钞》、《春晖阁诗钞》、《春晖阁杂著》等。此外,从北京南迁江苏的画家改琦(1774—1829)亦擅诗词,有《玉壶山房词》,存词155首。近年来,又有人发现并提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 1735),亦有穆斯林血统,其先祖蒲鲁浑(Burhan)使用的这个阿拉伯人名,今译为“包尔汉”。从以上所勾勒的中国古代穆斯林文学的轮廓,可说明我国历代穆斯林文学,既是在古老华夏文化熏陶的氛围和土壤中植根、萌芽而开花结果的,自然就同它所处的时空背景有紧密联系。下面,以诗词为例对此略作分析。
 
      (一)从题材内容看。与诗苑词坛总体一样,穆斯林作家诗词,也多以状物写景、描山摹水,探幽览胜、吊古伤今、揭露时弊、借题发挥、抒发壮志,忧国忧民为主流,有些作品,也反映亲人间的悲欢离合,表达挚友间鼓励慰勉,或发泄内心积淀的怨懑牢骚。而少量散曲,受同类体裁作品影响,也涉及偎红倚翠、男欢女爱的描写。总之,看不出明显地区别于汉族诗文的个忭特色。这也十二足为怪。因为以汉语为共同语的少数民族,其知识阶层,勤读诸子百家之书,广交三教九流之众,耳濡目染,已融入习以为常的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这种融入,看来很自觉。且看蒲寿成700多年前勉励其后代读汉书的《示儿》诗: 
 
       种谷一岁事,读书一生期。方春不卜种,竟岁常馁饥。 
       少年不向学,终身成愚痴。饥犹一家愁,愚被众人欺。 
       彼苍念吾父,尔辈得令师。欲速成揠苗,计日如耘籽。 
       程文国有式,体制须及时。弱冠无所闻,出语人见嗤。 
 
      尔劳我则恤,我忧尔奚知! 中夜不遑寐,作此劝学诗。诗中强调“程文”、“体制”之重要,在这种家教配合社教的氛围中成 长的墨客雅士,在“谈笑多鸿儒、往来少白丁”的人际交往中,与汉文化融合的色彩越来越浓,也就不足为怪。 
 
       如果仔细琢磨,有时也能从诗词的字里行间隐约看到穆斯林的气质与涵养。如爱憎鲜明、卑官职小的萨都刺,写过这样一首七律《安分》 
 
       心求安乐少思钱,无辱无荣本自然。 
       春日赏花唯贳酒,冬天踏雪旋添绵。 
       频将棋局消长日,时蒸香熏篆细烟。 
       万事皆由天理顺,何愁衣禄不周全。

      这种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自怡、知足常乐、顺乎天理、不怨天尤人的思想感情,正与穆斯林“信前定”的操守相吻合。 

 
       当然,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中,包括萨都刺诗词在内,都难以找到也不能苛求必须有民族或宗教特点,因为文学创作只是反映作家的局部生活感受,要辨识某些诗文是否穆斯林之作,主要得看作家的族籍与身分,而不能限定其题材如何。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穆斯林民族作家用汉文创作者,多与汉文化素养很高的儒、道、释知识分子打交道,有的往来相当密切,甚至以居士、道人之类的称谓为雅号别名,因而被误认为并非回回人,例如高克恭,号房山道人,平素跟僧道交情深,也有诗文联系,其《赠英上人》诗曰:“为爱吟诗懒坐禅,五湖归头钓鱼船。他时如觅云踪迹,不是梅边即水边。”一看便知房山道人与英上人之间的友谊和共同爱好与宗教信仰无关,主要是醉情山水与大自然风光。 
 
       (二)从时空背景看。历代穆斯林作家都同当时当地文坛艺苑的动向有密切联系,与同时代的汉族文学保持呼应,呈现随潮逐流、并驾齐驱之势头。如隋唐时期伴随着音乐革新而产生的词,晚唐五代有明显发展,至两宋达到极盛阶段。曾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词选集《花间集》(公元940年成书),共收温庭筠等18家词作500余首,其中就有穆斯林诗人李殉的词作37首,按作品数量名列第五;稍后编成的《尊前集》,选录39家词261首,内含李殉18首,亦居第五位。此两集所收李词,除有1首重复外,实有54首,全被辑入《全唐诗》。李殉作为五代词人和花间词派中的重要成员,作品风格清新,摆脱了一般花间词的浓艳气息,在词坛发展史上当属前驱者之列。 
 
       被视为色目人身分的作家,在元代曲坛艺苑亦曾活跃一时,毫不逊色。从现存作品与散佚篇目看,杂剧、散曲中既有涉及回回题材之作,又有大批色目人作家,跟汉族文人一道,对元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元代艺坛山水画有显著的发展和成就,在元初杰出的画师中,高克恭独树一帜,与赵孟顺(子昂)齐名,被当时名家称誉。绘画之外,高克恭的山水田园诗也清新朴素,自得天趣。 
此外,像萨都刺的诗,其成就与号称元代“四人家”的虞(集)杨 (载)范(柠)揭(侯斯)之作比较,毫无逊色;明代李贽在学术、思想、史学、诗文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特圳是他对反对复古的袁氏三兄弟(宗道、宏道和中道)——“公安派”的中坚骨干之影响,不可低估。再如海瑞的诗文,尤其是“策”、“疏” 一类论著,理直气壮,力透纸背,文笔酣畅。这些,都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与同时代脉搏和艾潮趋向相适应的穆斯林文人。 
 
       当然,更多的文学家分别活跃在各自生长或活动的地区,但在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其创作、声誉已被社会舆论承认,如浙江的丁澎,诗作抒情状物,委婉有致,词作流利携永,一往情深,为后人称道。他的才华,在入仕前与另外九个汉认艾人并列为“西泠十子”;入仕后,又同另外六位名士被合称为“燕台七子”。再如云南的马之龙,因县试时所作《去官邪锄鸩毒论》痛斥官吏腐败及鸦片流毒之害而被革除功名,穷困潦倒,晚年郁郁而终。但他同当时名士“五华五子”交游唱和,极受器重;马汝为的诗才,与当时另外三名 汉族诗人并称“滇中四杰”。河南的蒋湘南,在文学、天文、历法、算术、农田、水利、地理诸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是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在各地书院讲学,桃李遍天下,对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影响尤大。
 
      深受汉文化冶铸的回回民族文学家,在中华文学史中颇有建树。他们的创作,是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古代文学宝库中,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作品交相辉映。 
(三)从评价成就看。前述作家中以其创作成就而深得名家好评者,不乏其人。如况周颐评李询《临江仙》云:“‘强整娇姿宝镜,小池一朵芙蓉’,是人是花,一而二,二而一。句中绝无曲折,却极形容之妙。昔人名作,此等佳处,读者每易忽之。”萨都刺的诗,在元代更出类拔萃,光芒耀眼,名家争相赞誉,如杨维桢赞赏他的“宫词”超过专擅宫词的唐人,说“天锡诗风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雁门集·别录》引杨维桢《宫词序》)。明代潘是仁把萨同李贺(长吉)相比,说萨都剌“文心绣腑,绰有风华。 为诗声色相兼,奇正互出,无长吉之奇彩,有长吉之高格。雅溯中原迭代之人,不多得也”。清人顾嗣立特别钦佩萨诗揭露时弊、甚至批评朝政、直指皇室而尖锐泼辣、无所顾虑的粘神,在《读元史》诗中说:“史家多忌讳,纪事只大抵,独有萨经历,讽刺中肯綮。” 
 
马九皋的散曲,被明人朱权喻为“松阴鸣鹤”、“雪窗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 成就 特点

上一篇:我亲爱的姐妹,多想让你跟我一起走
下一篇:张承志:面纱隔开了我们两个民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