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穆斯林文学的特点及成就
分享到:
2014-09-23 00:06:50 【来源:天棚鱼缸石榴树的豆瓣小组 】 点击:

 
      本文所探讨的,是我国古代穆斯林作家用汉文写的文学作品。我国有10个穆斯林民族,其中主要聚居于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和塔塔尔族都各有自己的语言,除塔吉克族外,均有文字;分布在西北地区的东乡、撒拉和保安族,虽通用汉文,但也各有其语言。只有遍布全国城乡、人数也最多的回族,是以汉浯文为共同语。尽管它的先民——唐、宋之际来自波斯、阿拉伯、中亚各地的胡客蕃商,从旅居到落户的域外侨民,原先都各有其母语。但为了适应广泛的社会交往和自身休养生息的需要,大分散、小集中并处于汉族居民汪洋大海包围中的回族,接受汉语文为共同语,无论从客观或主观因素衡量,都是必然趋势。因此,在它逐渐形成人们共同体前后,有关回回民族的资料,多见诸于汉语文献;回族作家的著述,均用汉文表达。而其他穆斯林民族特别是新疆诸民族,自有其用本民族语文创作之文学,它们当然应该列入穆斯林文学范畴。但限于能力和篇幅,笔者只能概略综述以汉文创作的穆斯林文学,这就不免以回族作家为侧重点,但也珍视精通汉语、文笔生花的维吾尔作家如贯云石等。因此,自觉仍有以偏概全、以木代林之憾。 

      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在阿拉伯半岛开始传播伊斯兰教,逐渐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补与国家体制。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大食国遣使来华,史家倾向于认定此年为伊斯传入之始,故本文视这一年后来华的西域胡商番客才算穆斯林,其世代久居、落户生根、入籍繁衍者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漫谈文学,亦以此为据。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大食人后裔李彦升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宣宗令礼部策试其才。次年,授进士及第(见,《全唐文》卷767及《文苑英华》卷364)。这表明,远在距今1100多年前,李彦异的汉文化素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虽不见得就是第一或唯一的实例,但已意味着早期来华的穆斯林及其子孙与汉文化融合的趋向与渊源。 
 
      有文学作品传世的第一个穆斯林作家是五代十国的前蜀词人李殉(约855—930),字德润,以其祖籍波斯而被称之为李波斯。是花间派著名洲家之一,有诗《琼瑶集》,他还是药物学家,撰有《海药本草》4卷。其妹李舜弦,才华横溢,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女诗人。她曾被前蜀国后主王衍(919—925年在位)选入宫廷,立为昭仪。其诗赋闻名于西蜀文坛。李氏兄妹诗词专集虽失传,但局部作品幸已辑入《全唐诗》,可共鉴赏。 
 
      宋代诗人蒲寿庞,字镜泉,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曾任广东梅州知州,为官清廉,“于民一毫无所取”,因仰慕冰清玉洁,心如清泉,故自号心泉。著有《心泉学诗稿》6卷,有故宫博物院珍藏文渊阁本,收入《钦定四库全书珍本·集部。别集类》,含诗、词、赋共288首(篇)。这是一部完整保存的穆斯林诗人的诗集。诗人之弟蒲寿庚在宋元之际,曾在福建泉州市舶司任职30多年,因开展对外贸易而知名度更高。 
 
      元代西域穆斯林大量东来,数量远远超过唐、宋两朝来华穆斯林总和的几十倍,被视为“色目人”的许多民族中,穆斯林占的比重最大。色目人受到元廷优待与重视,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南人。这时,回族正逐渐形成人们共同体。早在东南沿海和中原各地定居的穆斯林,受汉文化熏陶更深,其文人学者大量涌现,文坛艺苑更加活跃。如元初官至刑部尚书的高克恭(1248—1310),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兼田园诗人,有《房山集》,遗诗30多首。诸体俱备、风格多样的诗人萨都剌(约1272一13487),字天锡,是古代穆斯林诗人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其诗集版本甚多,由其远孙萨龙光于清嘉庆年间刊刻的《雁门集》,实收诗词777题,共807首;另有日本岛田翰先生于明治乙巳年(1905)重刻校勘本《萨天锡逸诗》,共收入142首,其中有92首为《雁门集》末载扦。葛逻禄氏族诗人迪贤(1309—1368),字易之,亦颇负盛名,有《金台集》,存诗约260首。诗人兼曲家马九槔(约127() 1350),字昂夫,散曲与关汉卿、贯云石齐名,留传小令65首,散套3套。诗作激情奔放的泰不华 (1304—1352),字谦善,号白野,。有《顾北集》,存诗24首。被誉为“清新俊拔,成一家言”的答失蛮氏诗人伯笃鲁丁(这个阿拉伯人名的意思址“宗教的圆月”),汉名鲁至道,虽仅存诗2首,但脍炙人口。诗人于至元三年(1337)赴静江路(今广西桂林市)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剐使,清正廉洁。其后裔改姓“白”(与“伯”谐音),据族谱所载,诗人系回族抗日将领白崇禧的始祖。此外,有诗词创作者,尚有沙班(子中)、伯颜子中(1267—1379)、哲马鲁丁(师鲁)、买闾(兼善)、别里沙(彦诚)、仉(zh~ng)机沙(大用)、掌机沙(密卿)等;有元一代,散曲盛行,曲家蜂起,有姓氏可考者不下200人,,其中穆斯林曲家,除前述马九皋外,有玉元鼎(又名阿鲁丁)、贯云石 (维吾尔族)、不忽木(名时用)、阿里耀卿(李耀卿)、阿里西瑛(又名木。八刺)、蓝楚芳、孟防(天啼)、沐(亦作穆、木)仲易、丁野夫、虎伯恭等,或有遗曲传世,或有史料参证。元末明初,影响较大的诗人丁鹤年(1335—1424),字永庚,精通儒学,有《海巢集)、《哀思集》、《方外集》等,今人点校《丁鹤年诗辑注》,存诗300余首。他的表兄弟中,以诗或曲著称者有吉雅谟丁、吴维善、爱理沙和赛景初等。 
 
      令人感到新奇瞩目的是史学家发掘:元代著名大剧作家、“天下夺魁”的《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亦有回回人血统,因其母为阿噜浑(阿儿浑)氏,是色目人种中的穆斯林。 
 
       明代,由于太祖朱元璋禁止“色目人自相婚配”(实际上并没有行通),不许穿胡服、操胡语、用胡姓、起胡名,须以汉服、汉语、汉氏姓名代之(此条已推行)。尽管回回民族无沦经济、文化都更家发展,分布更广泛,人口更兴旺,肯定也会人才辈出,但要辩识某些有成就的人是穆斯林,相当困难。因为文献资料中多未注叫人物的族籍或宗教信仰,不易考证。光就文学领域有诗文传世者而言,也难于查个水落石出;史学家陆续发现者,刚挖掘透露之初往往令人惊诧,例如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屡经革职的清官海瑞(1514—1587),就是回族穆斯林,是一位文化素养极高的政治家、文学家。其曾祖海答儿(Hazr)使用的还是阿拉伯人名。以明刻本《海刚峰集》为基础而辑补的《海瑞集》,存诗文78篇。明中期的李贽(1527—1602), 字卓吾,是著述颇丰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经历复杂而坎坷。年逾古稀,被陷入狱,愤然自杀,遗书叮嘱其友务必按穆斯林葬仪处理善后。李贽著作包括史论、散文、诗歌、评点小说等。代表作有《焚书》、《藏书》及此二书之续集,合计106卷,《初潭集》20卷,《李氏文集》20卷,《李氏丛书》12本等。此外,以诗作扬名者,有江南的金氏两弟兄:金大车(1491—1536)传诗80多首,收入《子有集》;其弟金大舆,存诗180多首,赋2篇,收入《子坤集》,均被编入《金陵丛书》。性耿介、为官廉洁的孙继鲁(1498一1547),号松山,有诗《破碗集》及《松山文集》。在云南也出现一批诗人:马继龙,存诗70多首,有《、梅樵集》;闪继迪,存诗60余首,有《广山先生集》,诗文皆佚,存诗见《滇南诗略》;马上捷,有《拾芥轩集》;原籍陕西凤翔、后迁江苏溧阳的马从谦(1495—1552),诗文多散佚,仅存《竹湖遗稿》;其侄子马一龙(1499—1571),有《玉华子游芝集》。关于明代散文,亦有人将明初随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考察记,如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列入古代穆斯林文学范畴。
 
清代穆斯林文学继续发展。清初,江浙诗文大家马世俊 (1609—1666),有《匡庵诗集》,存800余首;散文、文论集多卷。诗词兼擅的丁澎(约1622—1686),有《扶荔堂诗集》12卷,存诗600多首;《扶荔词》50多首。清中后期则有:云南诗人孙鹏(1688一 1759),存诗500余首,收入《少华集》,《锦川集》、《松韵集》中,散文《南村文集》,仅遗数篇。马之龙(1 781—1851),擅诗赋,有《雪楼诗钞》、《阳羡茗壶谱》、《雪楼赋钞》等集。沙琛,存诗1300多首,有《点苍山诗钞》8卷。马汝为,有《马悔斋先生遗集》;《历代七言诗选》等。赛屿(1697—1795),有《梦鳌山人诗文集》。在福建,晋江的丁炜(1631—1701),有《问山诗集》10卷,文集8卷,《紫云词》、《涉江词》各1卷。闽中萨门出现的一批诗作为:萨玉衡《白华楼诗钞》(6卷);萨大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 成就 特点

上一篇:我亲爱的姐妹,多想让你跟我一起走
下一篇:张承志:面纱隔开了我们两个民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