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卜杜拉·白景璞
伟大的真主说:“他曾以太阳为发光的、以月亮为光明的,并为月亮而定列宿,以便你们知道厉算。真主只依真理而创造之。他为能了解的民众而解释一切迹象。”(《古兰经》10:5)先贤们所发现的一切规律和创制的法则,无不存在于真主造化的真理之中。代表人类历史先进文明的阿拉伯历法也正是这一真理的体现。
伊斯兰振兴和传播过程中,乃至当前全世界12亿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中一致采用的历法是伊斯兰教历。伊斯兰教历源于阿拉伯历,原称“希吉莱历”。“希吉莱”意为迁涉,指公元622年穆圣*(祈真主赐福之)率领众穆斯林胜利完成了由麦加至麦地那的迁涉。为纪念这一伟大事件,于迁涉后十七年由第二任海里凡欧麦尔宣布确定这一年为伊斯兰教的纪元元年。这一年阿拉伯历的一月一日——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元旦。
古今历法,概有太阳历(宫分年)和太阴历(月分年)两种。太阳历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平均365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太阴历是按月球围绕地球运行规律,每运行一周为一个月,一年12个月。我国的规律决定月份的,也属阴历,但每三年置一闰月,以求与四季变化保持相对适应,因此有称“阴阳历”。源于阿拉伯历的伊斯兰教历(在中国又称回回历),不置闰月,图1、日地月光照图 图2、太空拍摄的地月合影亦即不考虑月份与季节的关系,所以说这种历法是“纯阴历”。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沿着一定的轨道以固定的规律绕地球运行,于是我们会看到月亮盈亏圆缺的规律性变化(见图1、2所示)。变化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日12时44分2.9秒,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称为太阴年。在伊斯兰教历中规定:1、3、5、7、9、11六个单数月为30天(大建),其余六个双数月为29天(小建)。这样,一年354天,每个月平均29.5天,与一个朔望月相差44分2.9秒,每年会余出8小时48分35秒,在30年内积累起来将余出11天。因此又以30年为“一周”,在一周的第2、5、7、10、13、16、18、21、24、26、和29年各年内增加一日,即闰日。闰日一律加在上列各年的十二月份,所以伊历的第1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一年354天或355天。上面说到,伊斯兰教历一年为354天或355天,公历一年为365天或366天,也就是说按伊斯兰教历的月日每年要相对公历提前10到12天。因此,伊斯兰教历的月份不象公历和农历那样与季节相关。例如,斋月、朝觐等日期并不固定在哪一个季节里,而是严格遵守伊斯兰教历的月份。同时我们还看到,农历每三年有一个闰月,即它在这一年多了一个月,因此伊斯兰教历相对农历大约每三年提前一个月。可见,这种历法的特征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固定的,闰日的设置也有固定的规律,因此易于掌握。而农历月份的大小建以及在哪一个月份闰月,对于非专业人员是难以掌握的。在我们的宗教生活中,确定月首即某月1日是非常重要的。伊斯兰教历的月首是新月显现的当晚。因为真主说:“新月是人事和朝觐的时计。”(《古兰经》2:189)穆圣*也教导我们:“你们见新月而封斋,见新月而开斋…。”。所以千百年来穆斯林们都严格地遵守着这一律令。那么,新月的显现具有什么规律呢?图3是月球绕地球运行的示意图。我们知道,月球本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使我们能见到它,我们所看到的月亮就是它被太阳光照射的那一面,(参看图2地月合影)。在月球围绕地球的运行中,它受太阳照射的那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又逐渐转过去,所以我们在一个月内看到了月亮的不同形象—月相。图3中里圈表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到达的位置,外圈是月球处于各位置时我们所看到的月相。当月球的暗面正对着地球时,我们看不到月亮,这时称为“朔”,这一天便是农历初一。然后分别是“上弦”、“望”、“下弦”,再到“朔”。月球的暗面刚好对着地球的时刻,称为“合朔”。“合朔”之后月球受光面逐渐转向地球,于是出现新月。有经验的人认为,在“合朔”后六小时可以见到新月(也有说十小时)。“合朔”可能发生于凌晨或日间或午夜的任何时刻。不论在哪个时刻发生“合朔”,这一天都是农历初一。我们知道农历的一天是从零点开始至24点(这与公历相同),所以初一这天是否有新月要看“合朔”的时刻。由于伊斯兰教历是以日落为一天的开始,所以伊历的某月1日按公历或农历则是见月的第二天。
前面谈到,我们能见到新月必须是在“合朔”以后至少经过六个小时。所以可以预计到,只有在中午之前发生“合朔”才会见到新月。如果中午过后才发生“合朔”,那么六个小时以后新月虽然已形成但已转到地平线以下,早已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当然就看不到它。同时,由于新月形成时的光线微弱,只有在日落之后才能见到,所以在日落以前已到了月落的时间或者日落与月落间隔的时间较短也不能见到新月。这样,农历初一虽然可能有新月出现但往往见不到。在通常情况下(经验也证实了),新月一般出现在农历初二的傍晚。在个别的情况下农历初二虽然早已形成了新月,而如果月落先于日落也不能见到新月。若初二未能见到新月,初三肯定有新月,不必再寻。因此,伊斯兰教历的月首多半是农历初二,少数在农历初一或初三。
因寻月不准确会造成封斋、开斋等日期的差错,以至于在同一个城市里各寺的开斋节竟不在同一天。这不仅给穆斯林们履行宗教功课带来困难,而且可能使人们在不该封斋的一天封了斋,也有可能因提前一天进入了斋月而实际上等于缺了一天主命斋。据说有的地方穆斯林曾在农历初一以前就进入了斋月,这肯定是寻月不准确造成的。因此,准确寻月或准确确定月首(通常称之为“报月”)是十分必要的。广大穆斯林群众也普遍要求将我们的宗教活动的重要日期统一起来,或者说把每个月的月首统一起来。
实际上,由于伊历的月份是严格按前述规律排定的,每月1日都是新月显现的日子。如果我们是处于高楼林立的都市或居住于山谷之间,或有阴云、浓雾等障碍,就会使我们失去亲见新月的机会。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用寻月的方式来确定月首是唯一的办法。那时对“报月”有严格的要求,在穆斯林较为集居的村镇,一当见月便相互传报,极便于统一行动。而现在除部分村镇外大多数穆斯林散居四处,及时见月和“报月”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各地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方便、协调和一致,编制伊历历表是十分必要的。早在回回民族形成时期,回回科学家扎马拉丁于至元四年用回回历法为元世祖编制《万年历》,并于至元十五年应安西王之要求,每年要推算书写回回历两本,特用“上等回回纸扎”书写,恭敬呈送,特用于伊斯兰宗教活动。当时安西王所辖地区属今宁夏固原一带,是回民聚居区,伊斯兰教盛行,《固原州志》载:“回民岁时,均用回回历”。可见,早在元初就已编撰伊斯兰教历历表以适应回民生活需要。近代以来,各地有很多清真寺每年都编制《公历、农历和伊斯兰历对照表》,满足了各地穆斯林需要。按这种历表所示的月日履行宗教功课,不仅不会出现差错,而且可以统一全国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并能与世界各国穆斯林的宗教节日相协调。广大穆斯林群众确信伊斯兰历法体现了真主造化的真理和法则,既是准确的,在使用中又十分便捷,所以不少地方的清真寺直接遵行历表履行宗教活动。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利用网络传递信息已逐渐普及。我们期待着网络技术能在我国伊斯兰界推广,由权威机构把天文观测计算的准确结果通过网络及时传达到全国各地。用这种现代方式“报月”将会更准确、方便、统一和及时。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本文曾发表于《上海穆斯林》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