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拉拉(Malala)获奖,看诺贝尔和平奖的游戏规则
分享到:
2014-10-12 19:45:35 【来源:】 点击:


 



马拉拉当选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穆斯林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既不支持谁也不反对谁,我想说说诺贝尔和平奖评选的游戏规则,只有你彻底了解了这个游戏规则,所有答案都是明确的,仅此而已!

我们中国人一说“和平”这两个字,一定是国家的事儿、天下的事儿,而且可以为了国家的事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家庭,而“和平奖”更是了不得的事了。其实,在北欧人那里,只是类似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而已,没有那么严肃和神圣。因为,评选诺贝尔和平奖不像物理学奖和生物学奖等有那样严格的要求。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多次违背评选原则,说白了,这个奖项,完全是跟着感觉走的,看谁说出了北欧的价值观,谁彻底影响了北欧的价值观,这个奖就颁给谁,也就是诺贝尔和平奖基本是一个符号化的大奖,也可以叫脸谱奖。

所以,此“和平”非彼“和平”!

每年的2月1日之前诺贝尔评奖委员提交提名,这个评奖委员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基本上挪威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包括在内,这一轮就像中国好声音的海选,没有任何要求。只要你手里有一票,就可以提名一个你认为值得的人。这是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等其他奖项截然不同的地方。而且,提名之后不是由诺贝尔委员会来决定谁获奖,而是由娜威议会选出五个议员组成一个特别委员会,最终从这些被提名的人中确定一位获奖者。这个决定从根本上来说是完全政治化的,这个和平奖就是要在国际政治中传达来自北欧的声音,这个也代表了挪威议会的国际政治和外交立场。

北欧国家都是领土上的小国,既没有美国那样的全球军事实力,也没有英国和法国乃至德国的经济实力,它们要立足于国际社会,并且保证其国家利益,就要发出它们的声音,这个声音一般都是通过诺贝尔和平奖传递的,也就是让全世界听到来自北欧的声音。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机构、组织)”。但近年来,评选委员会逐渐拓宽了和平奖所涵盖的范围,因此这个奖项也是最有争议的。它们为了传达自己的声音,甚至可以公然违反自己定下的原则。

比如说,1961年,达格-哈马舍尔德在获得提名后距颁奖数月前去世,和平奖奖项仍然授予哈马舍尔德,这样哈马舍尔德就成了唯一死后获奖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另外,诺贝尔和平奖是终身成就奖,但是1971年、1944年和1963年三次颁给国际红十字会,这不是很矛盾吗?和平还需要一再肯定吗?再者,1954年和1981年两度颁给联合国难民署,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帮助难民,还需要颁和平奖吗?

北欧人通过诺贝尔和平奖传递的第一个声音,或者价值观是,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是你影响了多少。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他跟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同时获奖。戈尔面对全球变暖远远没有克林顿做的多。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既不进行研究工作,也不对气候或者其相关现象进行监察,更不做调研,主要是根据成员互相审查对方报告及已发表的科学文献来撰写评论。如果,这样都可以颁奖的话,就应该颁给我们国家的安监局,安监局还关闭了不少煤窑呢,尽然颁给一个空口说白话的机构。

那么,读者可能要问了,奥巴马为什么会获奖?首先看看颁奖词是怎么说的:“很少人能像奥巴马那样吸引全球的注意,并带给世人未来更美好的希望。”,看到了没有,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吸引了多少人的注意。奥巴马获奖的第二个原因是,用现在当下最流行的话说,就是“好丈夫、好爸爸、好男人”,无论奥巴马在那里参加竞选,孩子都不用担心“爸爸去哪儿了”,因为,他时时刻刻都把妻子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这就是北欧人喜欢的家庭型的男人,爱老婆、爱子女。奥巴马曾经放弃了高薪的律师工作,回到芝加哥黑人社区做社会服务工作,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从事公益性质的活动,而不像克林顿总统那样搞婚外情。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诺贝尔和平奖传递的第一层信息,影响世界!

北欧人通过诺贝尔和平奖传递的第二个声音,或者价值观是,为北欧人争取政治立场。诺贝尔和平奖为北欧人争取的政治立场体现在前西德总理勃兰特1971获奖的这个典型例子上。他1 970年在华沙犹太区起义纪念碑跪了一下。注意,这还不是犹太人罹难纪念碑,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勃兰特突然自发下跪,为在纳悴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这一举动引起了德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的震动。无可否认,华沙之跪极大地提高了勃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华沙之跪也被当成了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北欧人通过诺贝尔和平奖传递的第三个声音,或者价值观是,适合人类的生活和发展。2006年颁给穆斯林企业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和孟加拉乡村银行就说明了这点。首先,看看诺贝尔委员会是怎么说的呢:“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在我看来,农村有没有银行,跟世界和平有什么直接关系?尤努斯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年,经过诺贝尔和平奖这样一“炒作”,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成就和成功模式。这样看来,诺贝尔和平奖要的是什么?绝不仅仅是一个激励个人的终身成就奖,而是希望通过颁奖让大家讨论:这个人是谁?怎么没听说过?这样不知不觉的,北欧价值观就得到了传播和认同。

也正是由于北欧价值观对和平的独特理解,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颁奖给从事环境保护的人和组织,也自然而然地不希望有核武器扩散。而且他们认为在国际社会上,不论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弱,地位都是平等的。2005年年初,美国一度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对伊朗“太软弱’,想撵走他。但当年9月娜威就颁奖给巴拉迪,随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第49届大会通过对巴拉迪的第三次总干事任命,这样北欧的声音实际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所以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时间也很有意思。实际上,在巴拉迪的斡旋下,2003年12月,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但是诺贝尔奖并没有在2004年颁给巴拉迪,2004年娜威选择的是肯尼亚的社会活动家旺加里•马塔伊,她是绿带运动和非洲减值运动联盟的发起人。所以,北欧声音的重要特点是,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

2014年10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揭幕,奖项颁给了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陈述理由时说:“尽管她非常年轻,却已经为女童受教育权利奋斗多年。她的行为表明,青少年也同样可以为改善自身处境做出贡献。马拉拉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最危险的环境下完成的。”
勇气,是一个人最大的人格魅力。马拉拉是有勇气的女孩,同时告诉我们,17岁时,我们可以有思想,有行动,有可以坚持的价值观!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深知如何控制与包装!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文化,没有那一种文化一定高于其它。可惜,克什米尔的印度人,天朝新疆的官员,西岸的以色列人,白种的美国人并不懂这些,傲慢而无知!和平不在于你给对方灌输了多少和平的理念,而是你的做法和行动以及为这个社会正义的呐喊,以此来换取世界的和平和每个人有尊严的生活。

看到这里,读者就会明白,这个和平奖的核心就是“和平”两个字,17岁的马拉拉既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改变什么,这就反映了北欧价值观跟我们有多大的差别。最重要的是生活很平和、很平等、很公平,这样一切就很平静、很美好。

 

作者:穆佳希德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马拉拉 Malala 诺贝尔和平奖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穆斯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王宇洁:评《伊斯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