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镖
金镖,生于1966年,青海西宁人。曾在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马相臣教长帐下求学多年,1988年毕业穿衣。留学埃及九年,1994年获得艾资哈尔大学教法学学士学位。1997年归国,在西宁富强巷清真寺任教长。任教期间,树立“新旧结合中阿并重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十一年培养学子五百多人,其中穿衣39人。现任青海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西宁南关清真寺教长、穆斯林在线伊玛目。致力于清真寺功能的拓展和经堂教育的传承与改革,积极探索并践行向国人传达伊斯兰真谛的最佳途径。
热门排行
魅力伊斯兰
  • 青海省伊斯兰教经学院2022年本科班招生简章
  • 关注|讲大局、讲法治,慎终如始对待疫情下的朝觐功课
  • 关于暂停2022年度朝觐活动的通知
金镖:众学者是先知们的继承者(二)——王静斋阿訇
分享到:
2018-10-23 07:02:55 【来源:中正之道】 点击:


亲爱的穆斯林同胞们:

盖斯·伊本·凯西尔传述:有个人从麦地那长途跋涉前往大马士革见艾布·戴尔达伊。艾布·戴尔达伊问:“弟兄,你为何而来?”来者回答:“一段圣训,我听说你从安拉的使者那儿听到的”“你来这儿还有有其它事吗?”“没有。”“你来是为经商吧?”“不,我来只是为求得圣训。”艾布·戴尔达伊说:“我听安拉的使者(祈主福安)说:“谁踏上寻求知识的道路,安拉使他登上了通向乐园的坦途,天使们因喜悦求知者而低下翅膀,天地间的一切为学者求饶恕,连水中的鱼类也不例外。学者优越于修士如同月亮优于其它星体。众学者是先知们的继承者,众先知未曾留下金银钱币,他们留下的只是学识,得到它者便获得了全额的福份”《提尔米济圣训集》等。

长途跋涉上千公里就为了一段圣训,这种寻求真知的精神支撑着整个稳麦。穆斯林信仰共同体就是以知识作为支撑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穆圣(祈主福安)在这段圣训中强调知识、求知者以及学者的高贵,“谁踏上寻求知识的道路,安拉使他登上了通向乐园的坦途途”,“众学者是先知们的继承者,众先知未曾留下金银钱币,他们留下的只是学识,得到它者便获得了全额的福份”

此段圣训鼓励着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学者们。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著名的四大阿訇,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北有王马,南有哈达。”北方的王静斋和马松亭,南方的哈德成和达浦生。

王静斋,名文清,经名叶尔古柏,1879年生于天津,1949年殁在贵阳。

《五十年求学自述》是王静斋阿訇应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的要求而自述五十年如一日苦心求学经过。8岁即随父王兰庭阿訇开始念经,“当时自己贪玩,因此屡受先父痛挞,邻里亦多白眼相加。戚友怂先父迫我改途,先父不可,居恒语余曰:汝既知戚友不以尔为可造之材,自当努力上进。异日学成,能集二三子课读,余愿已足,不敢再作非分之奢望也。云云。余闻而窃自奋曰:异日得志,除弊风,扬真理,愿天下人皆得正道!”

1894年,15岁的王静斋正式进入经堂开始学习,翌年经过艰苦跋涉,徒步赴通县长营村。《五十年求学自述》中回忆道:

“光绪二十年,余十七岁,离津北上,赴通县长营村,投保阳马老师,讳玉麟,门下求学。彼时,平津尚未建筑铁路,贫苦旅客,或骑驴,或徒步。余既贫苦异常,骑驴少,徒步多。每次离家门,则以棉衣作抵押,向质库换到制钱两三串以作质资斧。津通相隔二百余里,徒步二日半始达。古人所谓‘负笈从师’,我已饱尝其风味。且肩荷重可四十斤大褥套,日行八十里,两脚起泡,步履维艰。”

王静斋阿訇一生求学跟随的阿訇很多,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于勉翁阿訇。“光绪二十三年,经母舅介绍,到宣化南寺于勉翁门下。方负笈抵平,欲赴宣化时,于翁已来平膺任前门外笤帚胡同清真寺教职,余遂就近于翁。”

二十五岁时,重新投入河北安育村于勉翁门下并得挂幛毕业,出任大兴县属白塔村南寺阿訇之职,此为阿訇正式开学之始。

从八岁开始直到二十多岁,一直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其他经典,但执意不学汉文。二次投入师门,得到恩师的嘱托,开始学习汉文。

王静斋阿訇学习刻苦努力,通宵达旦,“一面烧柴暖水,一面温习功课。入晚,预备次日受课,长夜不眠。有时将欲安息,而金鸡高唱,东方白矣。稍停,则下榻去作小净晨礼。如此夜以继旦,历一年之久,幸而精神如故,学业增进不少。”

王静斋阿訇一生辗转各地,历任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宁夏、重庆、台北等地10余所清真寺教长,设帐讲学,门徒众多。

1948年,69岁的王静斋阿訇出游西南各省,考察中国伊斯兰教文化教育及学术研究情况。下半年,应台湾穆斯林邀请,出任台北清真寺阿訇。因不惯于当地生活习惯和各种环境,只呆几个月,于翌年春返回大陆,赴贵阳女儿家就医,后因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于1949年5月25日归真,享年70岁,故后被安葬于贵阳郊外白桦山回民公墓。

王静斋阿訇一生历任教长,提倡遵经革俗,因某地重利息,阿訇教化无果,愤而去职。

1922年,王静斋偕弟子马宏道抵达埃及开罗,考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在此期间,他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每天除在校受课外,还要携带纸笔赴埃及国立图书馆阅书并随时抄录。“于是,千百年来未经前人解开之疑问,得以解决者很多。”

1923年秋,与马宏道赴麦加朝觐后,顺便在沙特阿拉伯各地及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安卡拉等地游历,考察伊斯兰世界现状,期间还搜集和抄录了阿文经典600余种,为后来从事译经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静斋阿訇从文盲起步,通过自学汉语,水平造诣极深,历经20余年潜心译著,四易其稿,先后以文言文、经堂语、白话文翻译出版甲、乙、丙本3种不同文体的《古兰经译解》。

1932年,《古兰经译解》(甲种本)在北京出版。

1942年,《古兰经译解》(乙种本)在银川出版。

1946年,《古兰经译解》(丙种本)在上海出版。

1937年,王静斋阿訇重译《古兰经》,并拟扩大解注。是年,抗日战争爆发,平津各地相继沦陷。阿訇义不从敌,乃携译稿,经过千辛万苦,抵达重庆。

阿訇抵渝后,即僦居十八梯礼拜寺殿侧一小屋内,设备简陋,生活清苦,而阿訇居之安然,除拜功外,终日埋头于译经工作。未久,该寺遭敌机轰炸,所有译稿,悉付一炬,阿訇志不少馁,继续易地重译,经岁余,卒告完成,即由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代为印行。

1946年10月5日,就在《古兰经译解》(丙种本)即将出版的前几天,他的胞弟王济民和王静斋再次校对后,于第二日突然去世。他痛心欲绝地说:“前定使然,奈何奈何!”

王静斋阿訇的译著有波斯诗人萨迪的名著《真境花园》、《中亚字典》、《中阿双解新字典》、《选译详解伟戛业》以及著述《回耶辨真》等。

王静斋阿訇创办了《伊光》月报,大部分文字均系王静斋亲自译写或撰写。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坚持出刊长达12年之久,月报印数每期一二千份,读者遍及全国,全部免费赠阅。

王静斋阿訇爱国爱教,关心国家大事。抗战期间,他在《伊光》发表大量文章号召大家齐心抗日,他提出“救国就是救教”,并与其他人等在郑州组织成立了中国回教抗日救国协会。

王静斋阿訇的一生就是求知的一生,他说道:“五十年来,无时不在求知中。学问无止境,正如阿位伯先达所谓:‘求知,始自摇床,止于坟墓’。盖以人生最大之乐趣,莫过于求知……故我深信,欲求精神上切实之寄托,除努力求知始终不渝外,别无良法可图也。”

祈求真主饶恕并疼慈王静斋阿訇,让我们学习他五十年如一日的求学精神。“……你们只获得很少的知识。”(17:85)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先知 继承者 学者 金镖 王静斋 爱国爱教

上一篇:金镖:禁寺的尊贵
下一篇:金镖:维护团结 反对分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