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 斋戒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分享到:
2021-04-16 07:29:13 【来源:中国穆斯林】 点击:


斋月是阿拉伯语“رمضان ”一词的意译,汉语音译为“莱买丹”。“رمضان”一词为“酷热”“焦渴难熬”之意;其术语意为伊斯兰教历9月即斋月。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发现,术语的诞生与其原意密切相连。在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语中,“رمضان ”(Ramadan)一词就是酷暑之月的名称。

依据《古兰经》第2章183-185节经文的启示,先知穆罕默德要求穆斯林于伊斯兰教历2年(622)开始斋戒,从此形成定制,每年莱买丹月斋戒一整月。穆罕默德与众穆斯林共度了9个斋月后,于632年(伊历11年3月12日)病逝,享年63岁。

伊斯兰教指定酷热的莱买丹为斋月,其中蕴含宗教和现实的双重意义:首先,《古兰经》的降示开始于此月。《古兰经》云:“莱买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2:285)610年的莱买丹月,穆罕默德如往常一样正在希拉山洞静悟人生,第一次“启示”突然降临,这是穆罕默德接受使命的开始,那年他40岁。“我在那高贵的‘盖德尔’夜间确已降示它(97:1)”。“盖德尔”夜指莱买丹月下旬的一个夜间。可见,《古兰经》的降示赐予了莱买丹月特别的珍贵意蕴,故此莱买丹月斋戒具有深刻的纪念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其次,酷暑之月斋戒,对穆斯林的信仰和意志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对人的耐性和毅力无疑是一次艰难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精神。同时,穆斯林通过酷暑之月的斋戒,体验穷人食不充饥、饮不止渴的艰难生活,从而产生恻隐之心,体谅他人之苦,发扬帮穷扶弱精神。

从表面上看,伊斯兰教的五大功修只是穆斯林单纯的宗教活动。事实上,这些宗教功修蕴涵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斋戒为例:

一、体恤窘情,乐善好施,帮困济贫。

斋戒期间戒饮食。在酷热难耐的夏天,坚持整天不进食、不饮水,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性是无法做到的,但穆斯林在信仰的动力下则能尽善其功。久而久之,年复一年,斋戒已成为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斋戒者深刻地体验到贫困人口饭不管饱、水不管足,甚至终日饥肠辘辘、舌干唇焦的艰难生活,体恤落难者的艰苦处境,由此产生恻隐之情、仁爱之心,从而发扬助人为乐、帮难扶困、赈灾济贫的精神,也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人道主义精神。

二、节约能源,珍爱粮食,抵制浪费。

斋戒者尝尽了严重缺水少食的苦头,亲身体验了没有水和粮食的困难,真正理解“水是生命之源”,深知粮食和水的重要与珍贵,对能源稀缺、粮食匮乏产生深刻的认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节约能源、爱惜粮食、抵制浪费的习惯。今天,节约能源、珍爱粮食,已是国际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当今人类迫在眉睫的使命,而伊斯兰教的斋戒功修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蕴含了这一现实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养成节制,加强自控,预防犯罪。

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斯兰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规范的生活方式,它反对禁欲,抵制纵欲,主张平衡有度、适可而止,将生活质量更大限度地提高至精神层面。每年一月的斋戒,足以培养人的节制意识,加强自控水平。社会上的刑事犯罪,大多是由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低下所致。适当地提高自制水平、加强自控能力,无疑对预防犯罪、降低社会犯罪率、发扬精神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讲求文明,礼仪交流,创造和谐。

道德是人类行为的上限,法制是人类行为的下限,只有“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才能标本兼治,产生普遍积极的效果。不仅如此,伊斯兰教的道德价值观所要求的语言文明,是和信仰息息相关的,因此实践中很奏效。这一点我们从斋戒杜绝不文明语言的规定中可见一斑:斋戒是伊斯兰教五大功修之一,也是伊斯兰教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斋戒者的语言是否文明,直接关乎其斋戒的合格与否!这要求穆斯林在斋戒中谨言慎行,更大限度地提高语言文明的程度,如此方可确保斋戒功课全然无损。因此,斋戒不只是生理上节制的概念,更包含精神上升华的意义,它对促进讲文明、讲礼貌、创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纵观所述,斋月是一个戒恶从善、扶弱济贫的月份,每年的斋月,全世界十多亿穆斯林争相行善、乐之不倦,这是源自宗教教义和信仰。


可以说,伊斯兰教宗教功修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斋戒的现实意义,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阿联酋邦国家注册文译员,本文原载于《中国穆斯林》2019年第3期)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斋戒 内涵 现实意义 斋月 莱麦丹

上一篇:七窍的斋戒 何为斋戒
下一篇:斋月来了,您准备好了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