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苍凉——读《张爱玲小说的时代感》
分享到:
2010-01-29 11:50:57 【来源:穆斯林论坛】 点击:
        说起张爱玲,人们最常用的词是“苍凉”。她的生命仿佛就是以苍凉打底,在上面开出了冷艳的花朵。其实仔细想想也要觉得不可思议,带来这种观感的作品都是她二十来岁时写的,十足超越年龄的成熟。

        一般论者论起这点都会从她的家世说起,不可否认这有一定的影响,倒较少有人从她阅读的作品去分析对她的影响。想到这一点是突然意识到也许自己的爱情观多多少少是受了张爱玲的影响的。所以年轻的女孩子还是不要太沉迷张爱玲的好,多读读三毛也许会觉得爱情还是不错的吧。

        本书提到“金钱”和“性”是张爱玲文章的两大主题,也许是读她的时候还懵懂,并没看出与“性”有什么相关。倒是对她对金钱的态度深有所感,但这感触更多不是来自她的小说,而是她的传记之类。对于张爱玲,家人的亲情似乎都被金钱所阻隔,虽为贵族后裔,仍处处被金钱限制,但总还保留着高贵的自尊,所以会说: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

         对于那些认为花别人的钱天经地义的女孩子,大概是体会不到这份爱的程度的。张爱玲不同,仿佛孑然独立的临水照花人,不要和人家有任何联系,不要别人欠她的,也不会欠别人的,所以问一个人拿零花钱使,已然是不分你我的了。

       有人说张爱玲写小说不实,爱堆砌词汇。我倒是恰恰喜欢她的用词,而且她绝对不是堆砌词汇。有人写作细致的场景描写毫无意义,华丽的词藻重重堆积只显得空洞。但张爱玲细腻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的空虚形成强烈的对照,不是有其象征意义就是侧面刻画人物心理,从未给人多余之感。张爱玲曾说“专门摆样的一张床,原来也有铺床迭被的时候”,再精致的东西,到头来总是要为世俗的一面服务的。

       如果只把反映自己所处时代特点的写作叫有时代感的作品,那么每个时代有那么一两个不表现时代感的作家也不错,至少能给千篇一律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相比较与描写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张爱玲更注重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其世俗的一面。诚然如某些评论家所说,她的作品从不表现积极的一面,总是描摹人性的虚伪与恶俗。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才爱读她。我们总不能因为一个作品展现人性的阴暗面就否定其价值吧,至少这样的描写看来很真。谁能否认自己或周围的人没有她作品中人物的那些小机心?不同的只是也许我们没有那么重的机心罢了。

        有时读评论家的评论往往会发现许多以前没发现的东西。其实评论亦是一种解读,但解读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人们常说过犹不及,诠释过度或诠释不足都会引起误读。也许是没那么多心眼去猜测别人的行为,或是社会经验不足,更多的时候我只是跟着张爱玲的描写走,以为很多事就是她字面上表现的那么简单无奈。但更深刻的解读显示出的她小说中的阴暗面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就像我之前并没注意到“性”对那些人物心理的影响。在我看来,更多是婚姻的无奈,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不自觉或无意识地接受压迫,较少怀疑或反抗,但总还是百折不摧,顽强地生存着的。但正因为忽视,我没有注意到一部份人因为性产生的变态心理或是嫉妒心理,并将其变相加诸他人身上,给他人带来苦难与折磨。有时我以为某人的某个行为是无意的,但其实内心都有其它感情在驱使,且常常是怀有恶意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张爱玲 时代感 时代

上一篇:不要为谁放弃这个世界
下一篇:雨之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