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非亲非故,穆斯林在面临灾难时,为什么总是表现得如此积极、慷慨呢?这是因为,在穆斯林的观念中,任何天灾人祸都是全人类的,不是一地一人的,这之中包含着安拉对全人类的考验和启示,所以,任何人都有义务同情和帮助为我们担当了灾难的人们。
担灾者无辜。重要的是我们要借此反省自己的作为。于是,不论汶川,还是玉树,都有回族无私的作为。
2、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随着救灾报道的展开,人们惊奇地了解到:玉树也有回族?!
在人们的记忆中,玉树是康巴藏区,不会有回族。但在地震发生之际,在玉树的回族总人数却达六千多人,仅在地震中遇难的就有六十四人。在一个以藏传佛教为主体和强势的地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是怎么去了那个地方的?孤独是可以想见的。于是,同情倍增。网上有这样的一则帖子,比较有代表性:
我爷爷已经89岁了,奶奶88岁。看到电视里的受灾惨状,俩老人眼圈都含着泪。我告诉奶奶玉树有回族,奶奶就开始操心,他们吃不着清真食品咋办?奶奶决定亲手做,不为别的,就为同胞有适合民族习惯的食品。于是我父母,大姑,二姑,老伯老婶都去了奶奶家。本来想给玉树同胞做清真的油香,就是一种油炸出来的饼。不过我们没有保质的东西,怕坏了。最后我们决定做炸环。跟麻花类似,咬一口又酥又脆。我们从17日早8点一直做到19日。基本就是谁累了谁睡。为了区别,我们特意在每个纸箱上面都贴上了清真的睹娃(也就是回族的经文)。你们可以放心的吃,相信玉树的同胞一定会度过难关。
这样的同情心在回族中很平常。回族是一个“男不重坟,女不重姓”的民族,只要适于生存和发展,不论是哪儿,他们就会随遇而安,扎根异乡。天下的黄土都埋人,哪儿不是故乡?这样的坦然和大度使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不断延伸到各个角落,并顽强地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然而,回族同时又是一个严守着自己民族饮食禁忌和宗教传统的民族,这使他们在异乡的生活常常遭逢坎坷、甚至排挤和打压。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在隐忍中生存,始终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当作维护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把肚子吃饱了,一切都是次要的。回族有句谚语:吃饱肚子不想家。好在藏族的诸多饮食习惯与回族比较接近,这使回族在藏区的发展如鱼得水,没有大碍。
但毕竟是少数民族,毕竟是在人家的屋檐下。将心比心,回族之间的同情心则一下子表现得很浓。
这次地震,玉树清真寺遭坍塌,许多人不胜伤心,尤其是甘肃、青海的回民。这座清真寺在回族等穆斯林生意人的心目中比自己的家还要重要。这是在玉树草原方圆八百公里的雪域藏乡唯一的清真寺,它以另类的姿态屹立在结古镇的中心,宣扬着俨然不同于藏传佛教的另外一种文化声音,每每给想家的商人以精神的慰藉。在草地上行走疲惫了,去寺里洗个淋浴,顿觉神清气爽,元气充沛。在异乡感到孤独了,去寺里诵几段经文,礼几番拜,就如同回到了家里,心情顿时获得安宁、平静。尤其是在面临生病、断炊的时刻,更不能没有清真寺。70多岁的老阿訇在守护信仰的同时,也把清真寺办成了穆斯林商人之家,给予他们的温馨是难于以语言表述的。这次地震发生之后,清真寺更是成了六十多具尸体集中停放的地方。
雪片般的同情心,也是奔着这座清真寺而来的。
海南三亚只有几千穆斯林人口地同胞看到清真寺坍塌的照片后,在不到几天的时间里就筹款30多万元,乘火车来到西宁把建寺的善款交到了青海省伊斯兰教协会,并决定还要赶到玉树把三亚穆斯林的问候和祝愿送到那里。
天下穆斯林是一家,人类都是同胞。这样的胸怀,使人们对玉树的关爱绵绵不绝。
3、想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玉树虽然是古老唐蕃古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但这里很少有回族商人的身影。偶尔奔着利益去了,也是不敢戴着回民帽子出没的。那时,回藏互防,不敢接近。1915年,由回族军官马彪带领的宁海军玉树防务支队(主要由回族组成)出现在结古镇时,当地藏族的抵触情绪空前高涨。老人们传说:他们走过军营时,禁不住都会拣一块石子扔到墙上,以表达愤怒。有时,他们远远地瞪着军营,对着吐一口唾沫,表达鄙夷和诅咒。然而,这样的反抗怎能抗阻得住统治阶级的强大意志?看看当时的官方资料,透露的口气依旧那么强硬:
因玉树为青南门户,极为重要,且距西宁千八百里,夏秋多雨,人马往往陷没于泥,春冬大雪,淹没路迹,旅途千里,阒无人烟,迷路饿死,及熊狼吞噬者,所在皆有,故不能不于无事之秋,屯兵玉树也。
屯兵玉树,寂寞可想。在其他民族的青年喝酒打牌,排除寂寞之际,当时,回族青年则纷纷拿出《古兰经》,开始寻找久已荒芜在军营中信仰。他们一日五时,沐浴净身,以外套或床单为礼拜毯开始了自己的功课。每每看着这样的场景,马彪很感动,同时也很焦灼。于是,先在军营里腾出一间屋子作为礼拜殿。等时机成熟了,才在玉树结古镇上修起了第一座雪域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