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树,我们完成了一次心灵交流
分享到:
2011-04-15 09:39:3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2011年1月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玉树地震发生后,向灾区捐款100余万元。玉树地震一周年之际,募集10万元善款,慰问了27名外来务工人员遇难同胞的家属和当地288名小学生并玉树县养老院,贡成五福养老院捐赠了1.5万元的药品。

     在玉树,我们完成了一次心灵交流

     2011年3月8日,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的两名义工和两名工作人员又一次踏上了前往玉树地震灾区的旅程。两名义工分别是68岁的马世忠和65岁的冶真,在返回的路上,蜷缩在一起吸着氧气的两位老人,悄声嘀咕着,“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来?”

     两位老人都是第二次上玉树。一年前的4月19日,刚从灾区返回,冶真老人对我说:“我真想留在那里,什么都做不了,我就去捡那些丢弃的方便面包装袋……”

     2011年3月12日,从玉树地震灾区返回后的当天,我和朋友也有过一段简短的对话。

    “这次在在玉树灾区你看到最多的是什么?”

     “五星红旗”

     “一年来,关于玉树地震,关于那里的人,你感觉最多的是什么?”

     “谦卑。”

     “谦卑是什么?”

     “谦卑就是相信有支配你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主宰的存在。然后你会在待人接物或者与周边的环境相处时,自然而然的心怀敬畏。”

     如何理解敬畏?

     就是内心充满恐惧,却又满怀敬意。

     ……

     我知道,我没办法清晰明了地向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解释清楚玉树地震一年来的心路旅程。

     2011年2月,因为争取到一笔定向的捐赠,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慰问了27名在玉树地震中遇难的玉树外来务工同胞的家属。无论是失去家中“顶梁柱”的孤儿寡母,还是失去儿女的父亲,都会说上一句:谢谢。然后,眼泪会夺眶而出,从脸颊流下来,但没有一个人会发出哭泣的声音,从这种悲伤后面,你能感觉到一种坚韧,这种坚韧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读懂。这让我想起2010年4月21日参加一个的玉树地震救灾NGO(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经验交流会时,有人提出要去那里做心理辅导时,我莫名的浮躁和不解。其实,在玉树主要有两个信仰群体,信仰佛教的藏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和东乡族等。对于这样的群体来说,当灾难降临时,他们的内心世界会简单到默默接受,没有任何要求;面对这样的群体,你可以送上关切,但毋需多言。

     2010年4月16日,在灾区民主大队慰问时,一位失去妻子的藏族汉子,很用力地握了一下我的手,然后,接过慰问品,拍拍儿子的肩膀,转身离去。他受伤的左臂低垂着,但脚步依然坚定。2011年2月4日,一位失去一双儿女的撒拉族父亲,在陪着我们慰问完7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玉树务工人员遇难家属后,道声:“”(穆斯林的问候语,意思是真主的平安在你们的身上),目送我们的汽车缓缓驶离。一位甘肃籍失去丈夫需要抚养3个孩子和赡养婆婆的年轻的回族妇女,尽管,家徒四壁,但依然会把自己的房子收拾的一尘不染。无论你说什么,她始终保持着微笑,甚至说:“孩子们住校,星期六、星期天,我没让他们回来,花不起车钱”时,也面露淡淡的微笑。

     再到玉树结古镇,我们看到玉树清真寺的重建工程已经动工,地下一层的框架初具规模,为清真寺重建政府补贴了500多万,但地下一层的费用主要来自全国穆斯林的捐赠。坐在临时用帐篷搭建的礼拜室的门前,清真寺的阿訇给我介绍着清真寺的重建工作,这位在玉树清真寺从事了12年教务的阿訇的家,现在只是2顶帐篷,就搭建在礼拜室的傍边。阿訇的话语很简短,但他一会儿会指指那里,说这是宣礼塔的地基,建成后会很宏伟;一会儿,又指指这里,说这里会建一个水塘,方便来礼拜的穆斯林盥洗……可以看出来,阿訇对恢复重建充满信心。后来,我见到了清真寺的管委主任杨木撒,他在玉树当地做生意,地震把铺面都毁了。尽管,现在生意已经恢复了,但主要由自己的儿子打理,杨木撒经常往返于西宁和玉树,一直操心着清真寺的重建工作。后来,杨木撒给我送来了关于灾区穆斯林几张照片,有一张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玉树穆斯林利用主麻聚礼的时间,为舟曲灾区募捐的照片。有人说地震震醒了人性的光辉,但我更愿意把这样一种表达感激的方式理解为穆斯林本身的一种由信仰而来的宗教诉求,因为每一个穆斯林都坚信真主不喜欢不感恩的人!

     我们就餐的饭馆由3名来自甘肃临夏的回族青年打理,尽管,接待客人还略显腼腆,但生意还不错。也许,每一个穆斯林无论身在何方,如何为现实打拼,都会寻找一个交付心灵的地方。我们的交谈很快聚焦到清真寺,从和他们简短的交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清真寺重建的关注,共同的话题也很快拉近了我们的距离。3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告诉我们:随着玉树重建工作的深入,到玉树打工或做生意的穆斯林越来越多,有时候,会产生一些矛盾,但大家会互相照应和帮衬,而且会很快和当地的藏族融在一起。

     说到融字,我想起了2011年3月10日在玉树囊谦东坝乡寄宿学校慰问时,看到的一幕:东坝乡是一个纯藏族乡,但这所学校有四名回族特岗教师。在教师的办公室里,我好奇地看着一位来自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回族女教师,用藏语和另一位藏族老师交谈着,而藏族老师会时不时加上一句汉语。她们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亲切地样子,俨然一对亲姐妹。

     从玉树清真寺门口,可以看见坐落在远处山顶的结古寺。结古寺的重建工程还没有动工,可能是惦记着和我合过影的结古寺的一名喇嘛,曾经上网查询关于这座藏传佛教寺院的一些情况,整体规划已经完成了,从效果图可以看出,新的结古寺,依山而建,气势恢宏。

     没有见到与我合影的那名喇嘛,但在一起参加过第四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的另一位出家人土登秋尊的帮助下,2011年3月11日,我们在玉树县民政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向当地两所敬老院捐赠了一批药品。

     有人问,从玉树你得到了什么?

     我告诉他,我明白了,对每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生和死只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每个人都应该相信,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在顷刻间戛然而止……

     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记住那些面孔……

     无论熟悉抑或陌生;无论生者还是逝者!

     在玉树,我们没有围观,而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交流。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玉树 我们 完成了

上一篇:最美的诗,最后写下
下一篇:路上遇见的几个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