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悲伤的春天与我一同飞进牛街
这是主麻日。我珍惜地洗着身子
洗着心。扩音器里
玉树的名字与古老的阿语同时被传播
阿訇在说,救救玉树
多么疼人的名字吆!接连几个深夜
我与它一起失眠,祈求将临的
清晨的屏上,一切
仍在定格。可什么都在累加
数字,残肢,绞痛的心
玉树累加成最重的风
玉树地震,举世伤心。在盘点各类媒体的报道和感受时,回族青年石彦伟的这首《主麻日,我只想念玉树》久久让人难忘。就像在汶川地震时一样,第一时间,全国各地回族的行动都太让人感动了。地震发生当日,青海新闻网报道:
4月14日晚8时30分,湟中县大才回族乡前沟村的马宝祥等8名回族农民从西宁出发,无偿出动自己的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连夜赶赴玉树灾区参加抗震救灾。这是我省第一支由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并于当天紧急赶往玉树灾区的民间抗震救灾队伍。
何止马宝祥一人。在他的身后,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各地回族都是心系玉树,寝食难安了。那一刻,老人们双眼含泪,双手高举,口诵《古兰经.地震章》,以他们的方式不断地进行最庄重的祈祷,狠不得马上飞到玉树也加入到救人的队列之中。年轻人们看着新闻,也是一脸肃穆,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最难忘:震后第五天聚礼日的阿訇演讲中,全国各地无一例外都是玉树。玉树,玉树。许多人还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陌生的地名,但他们的心却随着新闻报道早已贴近了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所以,面对捐款箱时,他们就像见到了玉树,毫不犹豫,不止一次排队,不止一次从银行取钱,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慷慨。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那一天不知放了多少捐款箱,我看,在近三万人的聚礼场面,凡有捐款箱的地方,人们就排起了长长的队列。他们中有一次性捐款达一百万元的企业家,也有汗津津捏着几元钱的乞丐。有些人,捐一次不够,又排着队捐两次、三次,总觉还是表达不尽自己的爱心。为自己不在场的家人捐,也为亡故的亲人捐。有多少份念想,就捐多少次款。这还不够,就像马宝祥一样,许多清真寺和社会团体也都纷纷拉着急需品上路,翻越日月山、巴颜喀拉山等八座大山,压着积雪,连夜赶赴八百多公里天路,去往玉树。
我知道: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组织车队,第一时间赶到了玉树;青海省东关清真大寺和玉带桥清真寺及时奔赴玉树;我还知道:青海多家穆斯林民营企业接二连三去了玉树。在救灾的时刻,他们都是扔下了自己的急务和工作。青海著名回族老中医马云寿不顾自己的安危,带着9人医疗队和救护车、保障物资,在灾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嘴皮变成了黑色,都没有说一句疲劳。这些团体、个人都曾在汶川地震救灾中义无反顾地出钱出力,把自己的爱心和脚步洒在了巴山蜀水的多个偏僻角落。
无独有偶,远在宁夏吴忠的回族骨科医生们连夜乘车一千七百公里,第一次远上高原,在海拔四千多米的玉树留下了他们深情的足迹。《吴忠晚报》的导语充满感情:
“治病救人是每位从医人的天职,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希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替国家排忧,替灾区人民解难。作为一名宁夏的回族骨科医生,看到同样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藏族同胞身心受到巨大痛苦,我觉得我应该去,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与玉树人民永远心连心……”4月23日中午12点,我市赴玉树地震灾区回族医疗队载誉归来。身为此次医疗队的队长张宝玉今年已经66岁,连续7天基本没休息的他一下车便激动地向记者说起医疗队到达玉树灾区后进行救治的所见所闻。
诸如此类的报道铺天盖地。我输入“回族玉树”“百度”时发现:呵!竟有九百三十万篇相关文章:桂林回族心系玉树;荆州回族捐款玉树;东北回族纷纷捐款。我不能一一记下诸多感人事迹。我知道,就是花一年半载的时间,也无法彻底算得清这笔帐。这是因为,许多穆斯林在助危济困时,还守着左手捐出不让右手知道的这样一种道德底线。在汶川地震时,我曾经写文章断言青海穆斯林共捐助了五百多万元,但后来零零碎碎听到的感人事迹却一下子粉碎了我的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