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穆斯林的葬礼》的三种审视
分享到:
2011-12-07 21:03:04 【来源:ABC教育网】 点击:

 此外,从叙述和描写的方式上说,由于作者难以遏止的激情,作者采用了多年为小说甚至诗歌创作中都较鲜见的正面描写,直抒胸臆的方法,以发自心底的真情,完成了这部岩浆般激情铸就的赞歌。“我在等待落笔的最佳时机,不到激情在笔尖无法遏止地涌流的时候,不‘硬写’,我怕糟蹋了这个自己非常喜欢的题目。”(后记)“我常常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心都在小说中。我忘记了人意的寒暑,以小说中的季节为自己的季节。室外正是三伏盛夏,书中却是数九严冬,我不寒而栗。”“我的稿纸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当我们一个个把他们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正是由于激情与理想的强大张力驱使作者在词汇的海洋中遍求丽辞亮语,精心地构积砌筑,使整部作品强烈地显示出绚丽雅致,浪漫的语言风格。

    我们还可以从《葬礼》中处处感到一种令人感伤的情调,作者总是沉溺于自己所创造的氛围之中,动情于她小说中诗意的感伤,对人生命运 的轻轻叹息时时隐隐传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侧重于人性,人情中美好动人的一面,追求尽善尽美的情操,表现“高洁、纯净”。然而,生活中却充满了如此多的遗憾和缺陷,遂使这种至善至美的追求变成一种感伤。琢玉人梁亦清虽生活在黑暗年代,经受过种种生活的欺骗,使其始终钟爱自己的事业。多年来,他呕心沥血,倾全身心完成“郑和下西洋”的制作,并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完善着自己的人格和情操。然而,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宿命,他终于因劳累过度而早逝,从而无法完成他多年的夙愿,给人生留下一个永远的遗憾和感伤。

    作者对韩新月的描写则典型地体现出浪漫主义的审美特色。她是作者在全书中最为喜爱,感情最深的人物。她以及和楚雁潮之间的纯真爱情,是这部五十万言长篇中最为亮丽动人的乐章。在作者的笔下韩新月冰清玉洁,是一朵迎着春天的暖风而开放的蓓蕾,她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岁月,生活在她面前刚刚开始,一切都露出希望的曙光,爱情,这令少女怦然心动的神也正悄悄降临到她的心中。可是,一切可怕的疾病却使她不得不告别校园,正值妙龄却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凡名之白“爱情” ,却必须有生理的基础,又须超越纯粹生理的需求,具有属人的真正价值的精神因素。新月、雁潮爱情的突出之处,便在于其超出生物的内涵更多、更丰富,她们真善美的自身存在和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使他们相知相解、相依相靠、相互倾慕、想到鼓励支持。从理性角度来看,潮对新的爱似乎是一种道德理性驱使下的利他行为。但他们的爱绝不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他们从心灵到外貌,从精神到肉体都自然而然的吸引、牵挂、思念。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霍达是一位对人类命运和自然万物极其敏感的作家。她在作品中追求一种晶莹的透彻,这种对纯洁的天然的追求使他在处理韩新月的死时,没有放进更多的社会历史内容,穆斯林的葬礼天一合一,他们顺应自然而来,响应自然而去,不太搀杂过多的社会历史因素,但是人类的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不是同样令人感伤而共鸣吗?对生命感悟可以是多视角的,既可以从社会历史层面去感悟,亦可以从自然层面去感悟,两者均可写出具有美学价值好的作品。《葬礼》即是一个典范的例证。



三、文化审视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葬礼》,不外于三个层面: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和穆斯林的习俗文化。宗教文化在第一部分关于宗教审视中已渗透其中,这里我主要阐述的是习俗文化和历史文化。

    回回民族在我国民族的大家庭中,在文化上是有其独特色彩的。在它的七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一方面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文化渊源,一方面又经历了与汉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而在与汉族文化相融合这一点上,它比其它少数民族达到更高的层次,从而显示出特色。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回回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作者在其《葬礼》中,一方面努力“以史为文”,通过一个回族家庭六十年的命运展示,写出了回回民族在本世纪的历史变迁,具有较强的史诗意识。而另一方面呢,她又努力从把握和开掘回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入手,来展示这个普通回族家庭的命运和整个回回民族的历史变迁,因而有较强的文化意识。

    作者从穆斯林的习俗文化着笔,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诡异的穆斯林世界。诸如葬礼、婚礼,每天要做礼拜的晨课宵礼等。还有人生的诸般观念习俗,婚姻家庭关系,甚至像主人公韩子奇独自坐在东未顺饭庄享用涮羊肉时的细节心态,作者都用工笔般的文字作了细细描述,使全书弥漫了一种宗教文化、习俗文化的圣洁的生活氛围。书中写了两次葬礼,同样都是按照穆斯林宗教习俗举行的,但第一次是写梁亦清因为琢磨宝般玉雕,在即将成功之际意外地功亏一篑而猝然惨死。那是在二十年代,一个潦倒的工艺匠人的葬礼,使原本简朴的穆斯林习俗更加显得简单。第二次是全书的结尾写第三代韩新月的葬礼,那是六十年代,曾经兴旺的家庭已经衰落,一个为众人所宠爱的、豆蔻年华的娇美女孩,竟因心脏病猝死。那个年代,许多宗教习惯有一定的束缚和变更之后仍还顽强地保留着旧有基本习俗。韩太太为女儿举行洗礼、守吝、忏悔、穿“卧单”、“葬衣”,阿訇诵经、送葬、直至封闭墓穴,那洁白的葬衣严密闭护着冰清玉洁的韩新月遗体,像一支悠扬凄凉的悲歌,赞美一个纯洁无邪的灵魂。而这一具美的毁灭给人们的心灵上带来了悲痛。

    穆斯林的习俗戒律无不渗透在爱情、婚姻生活之中。为了保持自己的信仰和血统的纯净,他们希望回回的子孙,永远是回回。因此,韩太太拒绝了楚雁潮对女儿新月的求婚。连她的妹妹冰儿曾受过了高等教育,到英国留学,竟也以这个理由拒绝了奥立弗的爱情:“在我们之间有一条不可跨越的界限”。穆斯林并不“灭人欲”,而是鼓励婚姻,把共同生活、生儿育女作婚姻的目的,反对禁欲,也反对淫乱。因此,韩子奇与梁冰玉在英国避难期间产生的热恋成为他们的一种罪恶,是穆斯林所不能容忍的。

    从文化角度我们来审视《葬礼》,不能忘了作者对博雅宅的细致描绘。作者 描绘几乎达到了精心的地步,从结构、装饰以至于生活氛围,她都做了精心的刻画。这所博雅宅从结构和庭院的布局来看,同北京标准的四合院毫无二致,可是它的装饰、陈设与韩家的生活氛围,却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就拿那座垂华门以及那一道由本色黄穆木雕成的影壁来说,就有一种特释的韵味和独到风格。可以这么说,这所博雅宅,从建筑艺术上体现了回汉民族的文化交融,是一所别具文化色彩的建筑。作者精心描绘这所体现回汉文化交融的博雅宅,绝不仅仅是显示建筑学上的知识,而是给韩子奇等人物创造一个具有文化色彩的典型环境,以便更好的开掘他们的文化心理。

    霍达出身于回族珠宝世家,后承著名史学家马非百先生指导,博览群书,系统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历史,特别是秦史,使作者闯出了一条亦史亦文的创作之路,这些我们从她作品中可以看出:《公子扶苏》、《鹊桥仙》、《长城魂》、《未穿的红嫁衣》、《补天裂》。所有在《葬礼》中我们仿佛置身于玉器作坊之中,与梁亦清、韩子奇来共琢宝船,来熟悉琢玉的全过程,仿佛置身于史书堆卷的案头,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漫步。

    作者以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穆斯林的习俗文化三者结合的叙写,使作品读来有一种此释的韵味,无疑增强了作者的文化抒情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赵慧《当代回族女作家散论》

    2、李跃红《理想价值的极地之光》
论《葬礼》及在当前文学中的意义

    3、伊言《回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刍议》

    4、丹晨关于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世界的变迁》

    5、何镇邦《一部努力开掘回族文化心理的史诗》
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6、刘友宾《心灵的哀歌》
《穆斯林的葬礼》的审美价值

    7、季红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宗教意识》

    8、蒋荣昌《文化哲学论》

    9、陈国思《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葬礼 宗教审视、美学审视、文化审视

上一篇:“化隆阿哥在线”帮农民工走进网络时代
下一篇:“女娲补天”神话可能源自陨石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