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回民习俗
分享到:
2011-09-07 19:05:12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日常生活】

  衣饰 安庆回民日常衣装与汉民没有多大区别,其民族服饰的主要标志是男子头戴白帽,女子披“盖头”。帽有圆顶、尖顶两种,多为白色,也有黑、红、灰、咔啡等色的。“盖头”是根据伊斯兰教规而特制的头巾,要求遮住头发、脖子及肩部。一般男子都备有白帽数顶,但由于生活在汉族区域,不愿显得特殊,故平时不戴白帽,上清真寺礼拜、上坟和伊斯兰节日时才戴。

  回民服饰主张朴素大方,优雅、美观,可用鲜花、香料,但反对奢侈,不主张穿金戴银。过去一些虔诚回民,虽相当富有,也不佩戴昂贵的装饰品,甚至不穿丝绸。妇女服装要求宽松厚实,不过份暴露体形曲线,更不能坦胸露背。解放后,这些习俗有所改变,不少回民妇女穿着也在追求时髦。

  饮食 在饮食方面,回民有严格的要求和禁忌。(1)饮洁净之水,吃卫生而佳美的食品。(2)吃东西不仅要讲卫生,还要讲“卫性”。认为食物对人的性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五谷、蔬菜、牛羊鸡鸭鱼类都是有益于养生养性的,可以食用。(3)不吃自死之物,即未经宰杀而自己死亡的动物。(4)不吃动物血液。认为动物体内毒质会随血液排放体外,故而禁食。(5)禁食猪肉。认为吃猪肉不仅失于卫生,且不利于人类的品性向上。安庆回民忌猪最严,从小就养成对猪的厌恶心理,不提“猪”字,有的回民一见到猪肉就恶心呕吐。(6)所食鸡鸭牛羊,一定要阿訇宰杀。宰杀时阿訇高呼真主安拉的尊名,必须做到气管、血管、食管同时割断,以尽量减少被宰动物的痛苦。(7)不饮酒。虔诚回民滴酒不沾,回民饮食店也从不用酒作辅料。但体力劳动者中也有例外。(8)禁食形恶之物,如蛇、狼之类。主要也是从“卫性”出发。安庆回民吃白鳝而不食黄鳝,因白鳝有鳍似鱼,不算“形恶”。

  住行 旧时回民迁入新居,都要请阿訇念经。家庭设施要求清洁、简朴,常用花草修饰庭园,以山水画卷布置客厅。反对奢侈豪华,纵是富户,也不用金银器皿,虔诚者床上用品也不用丝绸。过去回民家中不挂任何人物图像,不设祖宗牌位,不供奉先人遗像,佛像、神像更在禁绝之列。解放后有所变化,人物画、年历画登堂入室,但斋月一到,虔诚老人仍要取下画像。

  旧时回民外出谋生,行前要到清真寺洗一个“干净澡”(大净),然后上大殿礼拜,并默许心愿:此行若能成功,要将所得利润拿出若干分散给穷苦人,以感激真主的恩典慈悯。行人在外,时常默念“清真言”,求主佑助,驱逐恶魔。每到一处,即到当地清真寺大净、礼拜、捐资济贫。

 清洁习惯 回民尚洁净,饮用水以清洁活水为佳。过去没有自来水,即挑江水饮用,尽可能不饮塘水(死水)。取食前要洗手3次。洗“干净澡”采用淋浴形式。分“大净”与“小净”,大净是沐浴全身,小净只洗头脸手足等特定部位。无论大小净,都要漱口、呛鼻、净耳、洗面、净下,以洗清七窍两孔。虔诚回民一天5次礼拜即要小净5次。大小净还不能洗回头水,即不能将流下的水再掬上来洗,而要按身体部位从上到下顺拭。浴前还要念几句经文,然后虔心进行,以达到心洁性明,纯净无垢。

  【婚丧礼仪】

  婚姻 安庆回民联姻,其说媒、请庚、定亲、过礼等程序基本与汉民无异。婚仪有所不同。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向女方“过礼”。同时,男女双方分别到清真寺淋浴“大净”。婚礼举行伊斯兰“伊喳布”仪式,即由阿訇主持婚礼或证婚。一对新人跪在放有《古兰经》的桌前(解放后改为坐在阿訇对面),阿訇念《古兰经》首章,再念数段经文,然后询问新娘、新郎经名,并问是否同意彼此结合为夫妻。在得到双方肯定回答后,阿訇宣布婚姻生效并致祝词。然后,阿訇将枣子、花生、糖果等撒向新人身上,撒入新房帐内及围观人群,小孩子纷纷争抢玩闹。次日,婆婆给媳妇送洗澡水,意为教导媳妇保持回民洁净传统。丈夫要给妻子“卡苹”(聘金),其数量旧时为400银元或相当此数之金银首饰衣物。伊斯兰教义认为,没有“卡苹”的婚姻是不完美的。但妻子若主动提出不要或少要,也为教义允许。“卡苹”归妻子个人所有和支配,即使离婚也不得索回。若男方当时拿不出“卡苹”,以后再给也可。解放后,回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有的在登记后再请阿訇证婚。

  生育 婴儿出生,要请阿訇来家念知感经,表示感谢真主的恩赐,并请阿訇为小孩取“经名”。经名为载于《古兰经》中的使者之名,如“易布拉欣”、“阿里”、“达伍德”等。回民姓名构成即为经名加汉名,如“穆萨·宗伐”、“易布拉欣·端木宪维”等。男孩子在13岁以前要做“省德”(割包皮)。由于回民从小做“省德”,所以几乎没有人生阴茎癌之类的病患。解放后,改为在医院割包皮,以保证手术安全。

  丧葬 安庆回民丧葬,实行速葬、薄葬、土葬。速葬乃从速入土,不超过3日;薄葬乃白布裹体,归于自然,不用任何陪葬器物;土葬即深埋地下,与大地归于一体。病人临危,自知将要“归真”,便面向西方,不停地吟诵“清真言”,家属也在一旁念诵,由于相信自己有“伊玛尼”(信仰和人格),死后可以上天堂,故能做到内心详和,平静而逝。也有人临终时请阿訇念经做“讨白”,向真主忏悔。人既殁,家属理其鬓,抹其目,撮其口,使之口目皆闭,面容安祥。然后派人通知清真寺,寺里执事人员送来“水池”(洗床)。此时,家属回避,由执事人员(分别男女)为死者脱衣,用皂角水或清水洗抹全身,洗后用干布三块润干,用香料抹其身,用冰片抹其额、手、足,再用“克凡”裹体。“克凡”又称“穿布”,男女各有规定的尺寸,皆用普通洁净白布,不准用丝绸等高级面料。料理完毕,执事人员将亡人面容露出,让家属见最后一面,再用白布盖上。此时不能号哭,认为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应顺乎自然、服从主命,号哭就有怨恨真主的嫌疑。

    然后家属戴孝。孝子戴大帽子(用白布缝成圆筒),系腰白。媳妇、女儿、侄女、孙女头披白布,系腰白。孙辈男子一律戴普通白帽,系腰白。曾孙辈白帽上加红顶。亡人下“水池”后,可以暂停家中,也可抬置于清真寺殡仪室,亲友闻讯,皆赶来吊唁。回民历来有互助传统,遇有丧事,送丧仪(现金)或寿帐、挽联者颇多,且按伊斯兰教规,不唯亲友,众人皆有帮助义务,故而贫穷之家也可安葬如仪。也有人家在宅门贴上“某宅治丧,鼎惠恳辞”的字条,表示谢绝赠仪。吊唁不放爆竹,因为回民治丧要求庄严肃穆,不动声响。出殡一般在上午。出殡前,举行“者那则”宗教仪式。将盛有亡人遗体的“他夫”(殡葬用具)放置在清真寺大殿之下,参加仪式者在经过大小净后,于“他夫”前虔敬肃立,在带拜人带领下念经礼拜。参加“者那则”仪式人数越多越好。若出殡逢上“主麻”日,来礼拜的人多于往日,家属就十分欣慰,认为这是一种光荣。若巧遇开斋节,那么经过沐浴、参加会礼的上千穆斯林都要为这位亡人站“者那则”,那更被视为一种极其难得的尊贵了。但回民出殡,要求速葬(不超过3天,最好在一两天内入土),为赶“主麻”而拖延出殡是绝对不允许的。站“者那则”后即出殡,载亡人的“他夫”由4人抬行,家属亲友持香随后,不鸣锣开道,不奏乐,不放爆竹,肃穆缓行。亡人家属哀哀而泣,嚎啕大哭被认为不利于亡人升天。解放前有些回民家族有私家墓园。解放后,安葬地主要集中于茅岭、新庄岭两处回民公墓。茅岭有一回民生产队,家家备有专用工具,世代相承“开坑口”(挖墓穴)的专门技术。“他夫”抬至墓地,墓穴已事先挖好。其长6尺、宽2尺、深7~9尺,底部向一侧开一直径3尺的圆洞。进入圆洞后再向两侧开挖出一个长7尺、高3尺多的地下墓室,这才是真正的穴位。下葬前,由孝子下坑入穴,试睡片刻,谓之“暖坑”。“买特”(尸体)入穴仪式由阿訇主持,先用白布宽带将“买特”斜向缓缓垂下,另一阿訇在坑底接住,顺势送入地下墓室,平稳放置。然后打开面部白布,在周围遍撒攒香(由回香、末药、冰片等香料合成,可驱除地下虫蚁)。再用土砖或石板封闭地下墓室。此时,阿訇跪在坟边念经,家属跪而听经。阿訇念经时将一土块投入坑穴,墓工开始填土垒坟。坟成后,阿訇又念“四十步”经。葬毕归家,丧主请阿訇及亲友吃饭,谓之“吃下土经”。还炸“口道”馈赠众人,以表哀念。出殡前后,家属拿出亡人生前部分积蓄施舍给贫苦人家,谓之“仪士加德”,意为补偿亡人生前可能缺纳的“天课”,以求得真主恩典。亡人殁后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都要请阿訇来家念经。“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庆回民仍坚守自己的丧葬习俗。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安庆市 回民 习俗

上一篇:2007年东乡族博物馆在京落成
下一篇:东乡族女子爱刺绣(组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