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伊斯兰教史
分享到:
2012-10-07 04:13:22 【来源:】 点击:

     清代贵州伊斯兰教
 

     清初,清军进入云贵地区,一大批陕西、宁夏、甘肃及河北等地回族穆斯林将士随军进入贵州,戍守各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凉州(今属甘肃省)庄浪人韩忠任威宁镇总兵;宁夏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一甲一名武进士马会伯,雍正三年(1725年)任贵州提督;雍正三年(1725年),直隶河间人哈元生,出任贵州威宁镇中军游击,七年调黎平副将,旋升安龙镇总兵,九年迁贵州提督;其子哈尚德,亦任贵州清江副将等职。同期进入贵州的穆斯林将领、官吏还有:四川成都冶大雄,授贵州抚标右营游击;云南元江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马汝为,任贵州铜仁知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直隶河间人哈攀龙任贵州提督。乾隆年间四川新都人许世亨补贵州威宁镇总兵;云南昭通人马金瑞任黎平营把总。清中叶四川人许保林任平远协(治在今织金)副将。这些将领、官吏的部属有留居贵州者。民国《兴仁县志》载:“雍正四年,清廷又派回族武将哈元生驻防盘江,以后哈曾任安龙府总兵和贵州提督,其部属定居于县境。至此,始在姑屯、潘家庄等地修建清真寺。”民国《昭通县志稿》也说:哈元生“所带兵丁多系回民”。同时元、明时入贵州的回回穆斯林分布地域也大为扩展,威宁下坝马姓后裔居住地已远及云南大理、江川、澄江、昆阳、东川和贵州镇远、安龙等地。
 

      此外,一些回族穆斯林因为官、经商或从事手工业等进入贵州并落籍。贵阳《刘氏宗谱》载,其太高祖刘宣于清雍正时由河北宦游来黔,祖父国思、父焕章均在黔为官,以后刘氏在贵阳定居。白寿彝《滇南丛话》载:陕西籍之张姓始祖,共有三子。长子于雍正年间,迁贵州威宁北门外下坝尚家屯落业,次子由陕西迁贵州兴义大坡铺,其后裔有迁居大定府,后有的又由大定府迁居云南昭通。今编《万山特区志》载:康熙间,苏姓回族穆斯林由湖南邵阳迁居铜仁府谢桥,其会石工手艺,曾参与铜仁文笔峰建设。
 

      清代前、中期,一批穆斯林人士和伊斯兰教经师、阿訇,在黔中兴办经堂教育,培养伊斯兰教经学人才,倡建清真寺,推进了伊斯兰教传播。顺治十六年(1659年),陕西长安阿訇刘吉,经云南到威宁,为穆斯林讲解《古兰经》,并应邀留居下坝清真寺。他开办经堂教育,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经学人才,仅其子、孙两代就有20余人出任黔西北及滇东北一带清真寺掌教。他还先后劝杨、王、阮、孔等7姓外族人入教,后均为当地旺族。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凉州庄浪人韩忠出任威宁镇总兵,引导穆斯林恪守教规,学习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发展经济,并倡建清真寺。《下坝清真寺碑序》云:“……钦差总戎大掌教韩公,起自凉州庄浪,特奉君命召,镇守世邦。军政之暇,一心怀主。启戟遥临下坝,……爰进三掌教而命之曰:‘荒烟蔓草,瓦砾棘荆,其以何崇主而隆教范乎?……名经楼宜制也,教拜楼宜修也,训经堂宜增也。’继之杨旺桥、海子屯皆捐奉,……期年而规模宏广,栋宇辉煌。复训以天课舍散也,闭斋大聚也,……公之镇守威疆十数年来,教人有习儒业,蜚声范公者孝而登仕焉;教人中勤耕作,务农圃而饥寒莫告也……”据威宁《刘氏家谱》载:韩忠还推荐刘纲(刘吉之长孙),为七姓亲友之领袖,执掌总教之权。湖南籍阿訇马青云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携《古兰经》30卷到贵州安顺传播伊斯兰教。据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载:道光十一年(1831年),嘎迪林耶(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之一)传人杨保元,遵照先师遗命,云游各地,曾到过贵州。
 

     清代前、中期,贵州的教派为格底木和哲赫林耶(戛迪林耶虽进入贵州,但没有传播的记载)。教派的形成和在贵州的传播,对贵州伊斯兰教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贵州伊斯兰教教派与外省有一点截然不同,就是由于地理环境阻隔,各派穆斯林之间接触不多,未发生过教派争斗,没有教内的互相削弱。教派问题不仅没有象当时西北一些省一样,给伊斯兰教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成为增强这些教派内穆斯林联系、交往、互助的纽带,成为推动宗教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动力。
 

     这个时期,穆斯林经济迅速发展。雍乾年间(1723~1795年),威宁穆斯林刘文正、董必勇两家均有羊数百只,牛、马数十头(匹);马开勋家八世务农,五谷精良,黄梨尤美,还经营蚕园、白腊;贵阳张氏皮革作坊,加工精细,产品行销省内外。随着穆斯林经济的发展,新建、完善清真寺有了物质条件。一批清真寺相继建立,一批老寺得以扩建或重建。新建的清真寺有:建于康熙年间的盘县大木桥清真寺,安顺清真寺,威宁岩格箐和凉水井清真寺;建于雍正年间的贵阳清真寺,威宁启沙戛、城关、老院子、新院子、撒家院子等5座清真寺;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威宁大水井清真寺和戛利清真寺;建于清道光初年的威宁摆布戛清真寺。重建了威宁杨湾桥清真寺,扩建完善了威宁下坝等清真寺。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贵州地方政权,吏治败坏,社会经济急剧衰退。官吏为维系其统治,利用汉族地主集团、帮会及其它势力,不断制造民族矛盾、冲突,使贵州回族穆斯林备受欺凌、压迫。
 

     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杜文秀率众起义,云南总督策划剿灭回族,消息传至威宁,穆斯林集会反对,威宁地方官府十分惧怕,加快“灭回”准备。咸丰七年(1857年),知州袁浚伙同当地帮会,诱杀威宁城内马坡清真寺乡老马六于城隍庙;接着又发生回族妇女马二花受帮会流氓挑逗和毒打事件,引起当地回民暴动。袁浚派团勇兵200余人前往镇压,将80余户300余名穆斯林不论老幼全部杀害。为了反抗清政府的残暴统治,从咸年八年(1857年)至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威宁白文选、白文魁、赛君美、杨德明、马春、马毛么等率领回族穆斯林,发动了4次反清起义。起义军活动于黔西北、滇东北广大地区。先后歼敌数千人。两度占威宁城。后在官军和团练的不断围剿下失败。
 

     咸丰八年(1858年),盘县大坡铺回民与沙陀高姓(汉族)地主间积怨激化,官府未妥善解决引发回民起义。起义军在张凌翔、马河图领导下,得到黔西南各族民众响应,翌年11月攻占新城(今兴仁县城关镇),建立元帅府。起义军旗帜为白色,上用阿拉伯文书“反清起义军”,后世称这次起义为“白旗起义”。不久,攻取安龙、贞丰等10余州、县,前锋到达罗甸、永宁(今关岭)等地,队伍扩大到10余万人。为瓦解起义队伍,云南布政使岑毓英于同治元年(1862年),委任云南提督马如龙(又名马现,回族。原为滇南回民起义将领,后降清。)举荐的金万照为“议抚游击”。金万照率500人(其中有200人为经堂学员)到新城安抚起义军。金万照为义军精神所动,加入起义行列,被推举为“经略大臣”。同治三年(1864年),起义军将领马忠,在清政府委托的天主教外国传教士的“劝说”下降清,张凌翔、马河图牺牲,起义军遭受重大挫折。金万照领导起义军坚持斗争。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军10余万人,在英国洋枪队配合下进攻白旗起义军。在孤立无援之际,金万照以保全城中军民生命为条件,与清军谈判,被囚禁解往贵阳,惨遭杀害。历时14年的黔西南回民起义失败。
 

     咸同年间贵州回民起义失败后,穆斯林被清军大批杀害。《贵州省志·前事志》载:清军攻占兴义府,云南援黔道员沈寿下令“尽坑城内降回”;新城失陷,贵州提督周达武“自率部诱降众张黑三、张达达、桂富荣等四百八十人,至安顺骈斩之”。在威宁一带,穆斯林死伤愈万。 清政府还将穆斯林强迁各地,以便管束。“新城降众二千余人,业经该抚等筹商安插。仍着饬令地方官抚绥防范,毋贻后患。” 一些穆斯林为免遭屠杀,纷纷逃亡他乡。威宁有不少穆斯林逃到水城、六枝、安顺、平坝、赫章和毕节等地;黔西南穆斯林逃到镇宁、安顺、平坝、织金、黔西、贵阳的亦为数不少。穆斯林在被迫迁徙中,将伊斯兰教带往新的地域,在生活稳定、经济状况好转后,宗教活动便由隐秘转为公开。安顺樟树寨、平坝城关建了清真寺。光绪十六年(1890年),马元章(字光烈,回族,哲赫林耶第7代教主)到贵州办理教务。宣传民族团结和教派团结主张;缓和与统治者的矛盾;引导穆斯林勤农事、经商贸,发展经济,兴建清真寺。将贵州哲赫林耶分为12坊。建道堂(哲赫林耶传教中心)于兴仁三家寨(1892年建成),委任杨云鹤为贵州“热依斯” 。他还到镇宁看望同治末年由云南大理到此避难的穆斯林,为他们讲解《古兰经》,谆嘱他们化解与异教隔阂,并捐资兴办伊斯兰教育。杨云鹤负责贵州教务期间,善与地方官吏和其它民族人士交往。他常告诫穆斯林,要安分守己,勤事农业,不损人利己。他以农耕为主,兼饲养牛、马、羊,并与商贾合资经商,发展道堂经济。主持道堂扩建,兴办经堂教育,亲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课,聘请汉族教师讲授汉文和儒家经典,培养了一批“经书两全”的阿訇。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贵州省 伊斯兰教

上一篇:民族的耻辱!向日军投降的国民党将领名单全记录
下一篇:马步芳与青藏公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