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伊斯兰教史
分享到:
2012-10-07 04:13:22 【来源:】 点击:

    伊斯兰教传入及活动
 

     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传于今沙特阿拉伯麦加。8世纪初,成为在欧、亚、非三洲广泛传播的世界性宗教。唐永徽二年(651年)传入中国。先后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和保安等10个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宋宝佑二年(即元宪宗四年,1254年)传入贵州,明清时得到发展。2000年全省有同属逊尼派的格底木、哲赫林耶、伊赫瓦尼三个派别的穆斯林17.06万人,主要是回族,另有部分维吾尔、东乡、哈萨克等族穆斯林,以及少数归信(也称“随教”)伊斯兰教的汉族等民族穆斯林。开放清真寺143座,阿訇680人,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威宁自治县、兴仁县、盘县、平坝县、兴义市、普安县、西秀区、水城县和安龙县。

 

     元明时期贵州伊斯兰教
 

     宋末元初,一批穆斯林随蒙古军进入今贵州境内,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亦随之被带入。13世纪初,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起,蒙古军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西征,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民族,将掳掠和降服的大批穆斯林押回蒙古,青壮年编入“探马赤军”派往前线参加作战,工匠及其他人士则随军服务。宋宝佑元年(1253年),元军攻占大理。 后相继征服大理国五城、八府、四郡,以及乌、白蛮三十七部,包括了今云南大部及贵州安顺以西的广大地区(元代属云南行省)。随着战事平息,军中的穆斯林士卒和同期进入的工匠等,不少人被留在当地参与屯垦、戍役。至元十年(1273年),世祖忽必烈下诏:“令探马赤随处入社,与编民等。”于是大批穆斯林军士就地落籍,形成“元时回回遍天下”的局面。元初,在今威宁设乌撒路(后改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抚司,治乌撒,统率乌蛮八部;在今安顺设普定府,大德七年(1303年)升为普定路。据《元史》载,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立乌蒙军屯,“发畏吾儿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为户军五千人”;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立“普定路屯田,分乌撒、乌蒙路屯田卒二千赴之。”据《元史》载,阿里海牙等穆斯林将领也曾奉命出征贵州。清《大定府志》载,“元代,使命之臣,出征之将,往来之兵,史不绝书。”民国《威宁县志·前事志》载“威宁西北一带,毗连滇之昭、鲁和威宁,多回族,其先皆出甘、新,随元、明两代征西南,故移植于滇及黔之边地……。”
 

     元代进入贵州的穆斯林主要是逊尼派,也有十叶派。十叶派于公元7世纪后期形成,居住在阿拉伯地区的波斯人在该派创立中起了较大作用,9至12世纪在中亚、西亚和北非建立过一些王朝,尤以波斯(今伊朗)最为盛行。元初这些地区的穆斯林被大批强迁中国各地,有十叶派同往。与其他国家不同,在贵州乃至整个中国内地,除泉州等个别地方发生教派争斗外,两派均能和睦相处进而融为一体。
 

     明初,有不少江南、西北及中原各地的穆斯林,随明军征伐和屯戍各地。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征云南的永昌侯蓝玉(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右副将军)均为穆斯林。后沐英率军数万镇守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沐英奉诏,自永宁至大理60里设1堡,皆留兵屯戍。当时乌撒卫辖48屯,屯田约8.5万亩。其中马家屯、海子屯、卯官屯、尚家屯、邓家屯等,不仅名称相沿未变,而且至今仍为回族聚居地。此间,还常有穆斯林将领、官员入黔。洪武二十三(1390年),蓝玉督师讨都匀;弘治十二年(1499年),沐昆(沐英后裔)率部征普安(今盘县);云南右卫穆斯林孙继鲁,在黎平府任过职。这些回回将领、官员的部属有不少留居当地。威宁《李氏家乘》载:“我族先祖公国安,……于洪武年随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领大军南下征服乌蒙,落业于海子屯。”《松林马姓家谱》也载:“洪武十四年,……我祖马能、马俊二公,随傅、沐、蓝三将转战滇黔,屡建战功,直抵威郡,得守乌撒卫之职,世居威宁城内。”此外,黔西南穆斯林亦有增加。盘县普田大木桥张姓家谱说:其先祖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回民约200人驻普安州瞿黄,保护黔滇驿站,明弘治间(1488年~1505年)迁至大坡铺(今沙坡)居住;桂氏家谱载:其先祖明洪武年间随军征南,得授三源都督,告职定居云南曲靖,其后居普安州。此外,明永乐前,普安青山就有回族瓦钦、常智及其子孙居此。 新城(今兴仁)屯田军中的穆斯林,也有落籍当地者。安顺明初已有穆斯林居住。
 

     明代还有一些外省穆斯林因入黔经商而定居黔中。明王朝为军事需要和发展经济,重视边地驿道建设和河道治理。当时贵州通往湖广、四川、云南、广西的驿道有5条;河道治理成效显著,水路交通也较前朝更畅达,为贵州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吸引了不少外省人(包括穆斯林)来此务农、经商或定居。明朝政府要求各地为回回商人提供方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诏谕各地,对回回商人,要“与他住坐,恁往来府州县布政司买卖,如遇关津渡口,不许阻滞。”对回回商业发展十分有利。据《蔡家地马氏家谱序》载:其先祖便是假贸易之名客游于黔的。云南回回马帮也常往来于贵州,从事商业运输。
 

     随着定居穆斯林人口增多和经济实力增长,各穆斯林聚居地开始兴建清真寺。其中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有威宁下坝清真寺、威宁马家屯清真寺和威宁马撒营清真寺。 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有威宁杨湾桥清真寺、盘县大坡铺清真寺。明末清初(约1640年)建遵义清真寺。清真寺的建立,使散居的穆斯林之间的联系加强,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各类宗教、文化活动增多,对伊斯兰教传播有积极作用。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贵州省 伊斯兰教

上一篇:民族的耻辱!向日军投降的国民党将领名单全记录
下一篇:马步芳与青藏公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