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围城的困惑
分享到:
2012-04-27 22:43:50 【来源:《高原》】 点击:

    明末清初,以王岱舆、刘介廉为代表穆斯林先贤,在对外宣教上作过以儒释教的尝试,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终因曲高和寡,未能发扬光大。

    满清入关,一统天下。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其早期更多地考虑以汉族为主的民族和解政见。对于回回等少数民族采用“齐其政而不改其俗”的政策。至清中叶以降,随着反清暗流在边远地区民间的涌动和西北回回门宦势力的兴起,其策略由防范转入“以回制回”和屠回的弹压,手段之残忍为历代所未有。回回教、族遭受的损失惨重。这进一步造成了回回民族整体上的内敛性和个体性格的内向性。对外宣教的点滴企望随之殆尽。

    历史中得出的惨痛教训之一是,回教不为回族所独有,“不求人知”必然引发他者的猜疑与误会,对外宣教是消弭误会与弘扬伊斯兰的必由之路。而兴教兴族是对外宣教的先提条件。具有远见卓识的一代名师、伊斯兰教育改革家——王宽(字浩然1848—1919)大阿訇应时而出。他于1906年赴麦加朝觐后,游历埃及、土耳其等国,考察了伊斯兰教育。对比之下,深感中国伊斯兰教育的落后。翌年回国后,即为改革经堂教育而奔走。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内创办了新型的回文师范学校。这一举措为中国回族新学之肇始,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在残酷的现实的刺激下,逐渐觉醒,各种思潮迭起,但中心都是以救国救族为己任。这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代。回族知识界亦然。1906年,丁国珍先生创办《正宗爱国报》;翌年,丁竹园创办《天津白话报》及《天津竹园报》;1908年留学日本的回族学生创办的“醒回篇”刊物,虽然只出了一期,但意义同样非凡。这一系列回族刊物的问世,是回回民族走出历史阴霾的前奏曲。

    清王朝的覆灭标志着中国千余年封建统治的结束。在国民教育方面,学堂替代了私塾。回族教育,以王宽(字浩然)大阿訇为代表的回族新学,部分地替代了经堂教育。其中以成达师范(1925年创立于济南)、上海伊斯兰师范(1931年迁往甘肃平凉,改名为国立陇东伊斯兰师范)最为著名。

    与此同时,中国伊斯兰界有识之士,也意识到走出国门,与伊斯兰世界交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月华》期刊于1934年发表的《滇沪派遣留埃学生》的社论中指出:“千余年来之中国回教,自传入腹地,即与世间离,独成系统;外界之来往既断绝,世界回教之大势,于焉莫明;故宛如世外桃源,大有不复知有汉魏之概!年来民族之几被同化;宗教之等于具文,未尝不由于是也!”

    经过多方努力沟通,云南回教俱进会终于在1931年,派遣了第一届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的留学生。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它的意义在于“此种孤立之局面,由以打破,而加入世界回教之舞台矣!”(引文同上处)这一重大的留学举措,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共计33人取得学士、硕士学位。他们中的大多数学成归国,在不同的领域对于中国伊斯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这些局部的举措,对于整个民族的教育,显然是杯水车薪。新学教育无力辐射到广袤的中华大地的回回角落。对于更多的专职宗教人员——阿訇的培养,还依赖于旧式的经堂教育。滞后的教育方法显然适应不了时代变化。尽管那个时代也出现了王静斋、哈德成、达浦生、马松亭等著名大阿訇,但相对于诺大中华之宣教重任仍如凤毛麟角。旧体制培养出的大多数阿訇的汉语表述能力的缺失和综合素质的先天不足,决定他们的宣教意识和宣教能力。他们仅仅满足于族内宗教生活的需求,对外则长期处于失语状态。这样的围城现象,给汉族中的沙文主义者以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对伊斯兰普遍误读的国民心理,一次次挑起事端,制造了数起辱回辱教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和民族间的裂痕。

    新中国建立,民族信仰得到宪法保障。但在“极左”时期,民族宗教政策遭到践踏,包括伊斯兰在内的宗教文化几近灭绝。这是历史留给人们的沉重教训。

    在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穆斯林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当中。我们没有理由,将伊斯兰这一本应与自己同胞共享的伟大文明,再屏蔽于小小的围城之内了。当前各种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宣教平台,由全国各地阿语学校、学院培养出的阿訇,以及留学阿拉伯及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学子,是当年的几十倍、上百倍,可谓人才济济;而整个民族自身,也具备了用汉语充分表述伊斯兰思想的能力。我们没有理由再沉默下去了。我们要做到是:对内精诚团结,提高整体素养;对外汲取一切有益的知识,把握时机,积极加强对话,向国人阐明伊斯兰要义,让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以弥合历史罅隙,并使人们在了解当中逐渐认识到,伊斯兰不是某些民族(如回、维吾尔等)的宗教,而是全人类的宗教。伊斯兰的主旨是在承认独一造物主宰的基础上,力行公益事业,以中正之法,完成好代表独一的主宰治理世界的天职,使世界走向和平之道。让我们同心通力,在和谐的乐曲中奏响伊斯兰的天籁之音。

  --------------------------------------------------------------------------------

参考书目:中国回回民族史(白寿彝主编)
回族史论稿 (杨怀中 著)
民国留埃回族学生派遣史研究(马博忠、纳家瑞、李建工合著)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走出 围城

上一篇:从穆斯林妇女的服饰看伊斯兰社会的文明
下一篇:你来我往,浓浓亲情,回族的打份习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