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在回院的日子
分享到:
2013-01-13 13:54:19 【来源:】 点击:

    我钟爱的图书馆

 

    我们的图书馆,坐落在口字楼的西北角,有个比较宽敞的阅览室,课余时间都可以到这里来借书、阅览。这座图书馆向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曾满足了我对文学的追求和渴望,我所读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从这个图书馆里借来的。尤其在假期,有更充足的时间,让我在文学的世界中遨游。

 

          

  
       

    五十年代,我们都崇尚英雄,喜欢看苏联的英雄故事和苏联现代文学作品,像《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这些书都曾经深深的感动了我。五十年代的我们,要比现在的孩子单纯得多,也可以说特别天真。一个团队活动、一本好书、老师的一席话,都会给我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今天的青少年,认为我们当时都是些“傻孩子”,的确如此,忠诚、勤劳、刻苦、团结,把一切都献给祖国,这些都是当时青少年心中的信条,也是终身不会改变的世界观,也使我们当了一辈子“傻子”。我们这一辈人,已走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当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中的时候,当我在偏远的黄土高原,参加了著名的引黄提灌工程的时候,当黄河水将寸草不生的荒原,变成一片片绿洲的时候,我感到我虽说不上为祖国做出了多大贡献,但也并没有虚度此生。我的同学们也都是如此,和我中学同学六年、大学同学五年的白菊珍同学,中学时代,物理课学得最好,是我们班的物理课代表,后来考取了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献身于我国的军事核工业事业,在新疆的茫茫戈壁和山沟里,多次参与核试验工作,荣立过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二次、十几次受嘉奖,被大家誉为“核大姐”。我的同班刘宝侠同学在班上也是学习特别出色,后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到艰苦的西北地区参与我国卫星发射基地的早期建设,也是经受了现代年轻人想不到的艰苦考验。我们这些人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的作者)的那句名言:当我回首往事时,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们的这些精神和作为,确实得益于学校、老师一点一滴的教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与我们当时所读的那些有益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关系。

 

    到了高中,我开始阅读中外名著,尤其喜爱外国文学作品,我曾通读了《莎士比亚戏剧集》,莎翁诗般的语言,大喜大悲的戏剧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还曾涉猎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来,我又迷上了契柯夫和莫泊桑的小说,尤其是契柯夫的小说,写得短小精悍,对小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普希金和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常使我陶醉,甚至一些去北极探险、捕鲸的小说也能吸引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真像一块吸水的海绵,不管是什么书,能不能看懂,都拿来看,有的也就是囫囵吞枣而已。到了大学,需要看得书太多,中外古籍浩如烟海,真是我一辈子也读不完,反而没有太多的时间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了。所以细想起来,回院的图书馆,曾是我青少年时期的文学乐园,给我带来过无比的快乐和精神上的享受。当然,我的文学修养和水平,就是在这些不知不觉的阅读中,得到了提高。

 

    我的编辑“生涯”

 

    学习虽然很紧张,可是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学生自己办壁报,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上高一的时候,在学生会主办的大型壁报《回院生活》编辑部当文字编辑,当时总编辑是比我高一班的同学名字叫冯北辰。和我一起去的还有同班的李永洁,(后成为中学的一名语文高级教师),另一班的李俊臣同学(后来成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此外,还有美术编辑、缮写,各负其责。每期都用一个固定的架子,将壁报贴出来。壁报是写在道林纸上的,有散文、诗歌、小说、杂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期由美术编辑画有报头和插图,稿源都是来自同学,虽然写得十分幼稚,但是它是我们用一颗稚嫩的心,浇灌出来的小草,也是我们这些爱好文学的青年,练笔的园地。大家在课余都工作得十分认真,每一期出来后,有许多同学围拢过来观看,我们这些办壁报的编辑们,看到自己的刊物不乏读者,心中十分欣慰,多日的辛劳也变成了快乐。

 

    到了高中二年级,冯北辰同学面临毕业,学生会把《回院生活》总编的任务交给了我,我从来没有担任过这么重要的任务,感到压力很大,可是我相信在其他同学的一致努力下,能把刊物办好。1957年11月7日是苏联的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我们出版一期纪念十月革命节的特刊。长度约十米,仍是用道林纸抄写,刊物显得很有气势,那是《回院生活》最大的一期。在办刊物中,我得到了语文老师刘增岳先生的指导。

 

    后来在工作中,我真正成为了一名编辑。

 

    打倒四人帮之后,为了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改革开放服务,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重修地方志的工作。编修甘肃省水利志,要求既具有水利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历史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我成为最佳人选,于是我参加甘肃省地方志《甘肃省水利卷》的编辑工作,并担任了副总编的职务。真是十年磨一剑,终于在1995年完成了一百万字编写工作,获得了甘肃省图书二等奖。同时,我又有幸参加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编的大型江河志《黄河志》(1000余万字)的编辑工作。这些书无论是从内容到质量,可以说均是上乘之作,也是传世之作。在编辑岗位上,我同时撰写的地方史、志方面的学术论文在各有关刊物上发表,受到了全国水利志同行的关注和好评,被评为编辑的高级职称。离别北京近四十年后,当我回到北京时,又参加北京市人事志的编写工作。

 

    我的编辑“生涯”,应该说是从《回院生活》起步的。人生永远离不开这样一个真理:一个人无论他后来成为了一名长跑冠军,还是成为了一名跳高健将,永远都不能忘记:在他蹒跚学步时,是母亲牵着他的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母亲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校和老师培育了我们,是他们给我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母亲是我们最热爱的人,母校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追寻

上一篇:伊斯兰视野中的爱情观
下一篇:浅析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为何多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