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高考”凸现农村教育短板
分享到:
2013-06-10 22:10:28 【来源:】 点击:

     新华网杭州6月10日电(记者余靖静、韦慧)国内高考目前正朝着“素质”方向改革——突破教材内容、注重能力考察,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出了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等举措来选拔人才。同时,这项改革在客观上凸现了农村教育的短板。

 

    名校生源农村学子趋“边缘化”

 

    淳安县是浙江西部的山区县,经济相对欠发达。该县最优质的高中——淳安中学,生源65%来自农村。

 

    淳安中学有过“辉煌”:1998年,6人考入北大、清华;2005年,8人考入北大、清华。“那些年淳安中学在杭州横向比,不亚于市区的名校。”淳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时任淳安中学校长管社平回忆说。

 

    但到了这几年,能考上这两所顶级名校的应届生人数,骤降到“极个别”。“旁人总觉得是学校水平不行或者抓得不紧,成绩才滑落这么大,其实很委屈。”管社平说。

 

    无论是北大选定的具“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学校,还是清华划定的自主招生“优质生源基地”,都没有淳安中学。同时,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带来的小部分受益者加分,使得高分考生之间的竞争更为白热化。

 

    “原来考入全省前100名,填报北大、清华,录取没问题。如今有了加分因素,只有进入前50名,才敢填报这两所。”管社平说。

 

   杭州一位教育学者分析说,名校的自主招生,都存在不低的“隐形门槛”——除了学业成绩,学生还要有学科竞赛高级别的获奖,或者突出的才艺能力,恐怕只有省会城市或者教育发达县市的少数重点高中学生才“玩得起”,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别说没有培养意识,光培养费用都负担不起。

 

    农村学子“提前出局”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更多的农村孩子,早在中考甚至中考之前就“提前出局”。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素质 高考 凸现

上一篇:广东考后填志愿 同学间可互换答案估分
下一篇:“后高考季”的七彩人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