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穆斯林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
2013-12-19 17:36:32 【来源:】 点击:
                青海循化   韩庆功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朋友: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在金城兰州、在著名高等学府-西北民族大学举行的以清真寺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下面我就自己对清真寺的认识简述粗浅的看法。我的发言题目是:清真寺-穆斯林的精神家园。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生活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又催动着关及精神领域和心灵层面的更为深刻的嬗变。信息技术收缩了世界,高铁正在消灭着遥远。然而我们也看到,这种巨大变革投射给人类心灵的阴影也使我们感到非常惧怕。简单地说,世界的距离缩短了,心的距离却变得遥远起来。过去,要传递一句话,需要敲响别人的大门,见了面才能说得清楚,如今只需一声电话就行;过去,亲朋间拉个家常、嘘寒问暖,需要同席而坐,如今有了电视机似乎旁边的一切声音都显得多余。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平面化,看起来一切都过于清晰,却又是那样的陌生。冷漠的城市以物质化和快节奏的面孔,迅速地降低着人情的温度,心灵的原野冷风嗖嗖、荒草迷离。一栋楼房仿佛是个陌生的世界,近在咫尺的邻居恍若隔世。在这样的处境里,我想到了一个充满了温度的所在,那就是清真寺。

        清真寺的崇高地位,在《古兰经》里伟大真主已经晓谕。抛开神圣的哲学命题,仅仅以世俗的眼光来打量一下清真寺对我们穆斯林群体的意味,想一想清真寺在大地上存在的价值,就已经是个非常重大的课题了。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今天,以马明良教授为首的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以清真寺这个在穆斯林生活中几乎须臾不离的名词作为话题,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研讨,无疑切中了当下穆斯林生活的核心部位,其意义非同寻常。

        翻开伊斯兰教历史,从先知易卜拉欣奠基禁寺,到至圣穆罕默德亲手修建库巴清真寺;从透风漏雨的茅屋棚舍,到金碧辉煌的轩昂殿宇,清真寺伴随着伊斯兰的兴起与昌盛,经历了时代变换的凄风苦雨。而今,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在大地上存在的主要标志,如同苍穹之星,密布在广袤的地球之上。犹如繁星点缀了天宇,清真寺照亮了每一个穆斯林的心灵。

        清真寺是穆斯林宁静的心灵港湾。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清真寺,如果没有清真寺召唤下的每日五次礼拜,穆斯林间诚挚的“色俩目”将会变味,穆斯林间传递友情的握手将会松动,穆斯林间血浓于水的兄弟之爱将会降温,整个穆斯林社会将因此暗流涌动、支离破碎。踏进清真寺大门,我们就摆脱了花花世界的烦扰,进入到另外一个纯碎的境地。在这样一个只为了敬拜真主,没有任何世俗功利的纯净之所,我们会静静地安放下躁动的灵魂,哪怕片刻,也会得到精神的洗礼。被所谓的“家”分割开的人们,以一种信仰的理由,同一个时刻来到清真寺,同列一个排位,以同一种仪式结成人类社会最完美的统一体,营建了无与伦比的精神家园。这里只有前后次序,没有贵贱之分,人的尊严归于本位,人格在刹那间获得独立,王子与庶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清真寺是友谊的纽带,是团结的象征。清真寺见证着穆斯林们每日五次的相见,见证着方圆几公里的人们每周一次的相逢,见证着全世界朝觐的穆斯林每年一次在天房的相遇。不论是高低贫贱的生命,还是东方西方的个体;不论是黄白棕黑的肤色,还是不同社会背景的公民,以大地代治者的前定使命,在“真主至大”的统一念词中结成了永远的兄弟。

        清真寺是一块历史的活化石,它无声地诉说着过去、链接着历史。纵然寺外的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寺内依然风平浪静。人们从几百年不变的仪式中、从历经沧桑的建筑上感受着久远年代里先辈们对信仰的执着与虔诚。站在这里,同样可以望见遥远的未来。只要清真寺在,我们就会寻觅到一片宁静,我们的后代就会永远沐浴在伊斯兰的光泽里,直到地老天荒。

        清真寺是真理的方向,是永恒的向导。地球上各个角落的清真寺同朝圣洁的天房,从迎着太阳升起到送走晚霞的每一天,东西南北的穆斯林向人类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深情注目。沿着清真寺指认的方向行走,穆斯林终将抵达幸福的乐园。

        清真寺是节日的载体,是欢乐的源地。主麻是节日,尔德节是节日,圣纪是节日,朝觐是节日。对穆斯林而言,一切以清真寺名义举行的活动都是吉祥的节日。来到清真寺,即便有痛苦的裂纹,也会在古兰经的润泽下,把内心的伤疤熨平;来到清真寺,即便有再大的忧伤,也会在优美的旋律中,把浓浓的伤感化解成一缕清风。清真寺的祥风吹散了穆斯林的失落,把欢乐的种子撒遍他们心灵的原野,使他们满怀微笑地面对酸甜苦辣的人生。

        诚然,就目前状况而言,清真寺的功能设置上存在一些漏项,礼拜成了不少清真寺的唯一使命,清真寺在穆斯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还不能处于比单个家庭更为重要的中心地位,还不能在培养人才、学术交流和团体间友好往来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清真寺也应该是一个敞开的系统,那种自立门户、各据一方的封闭观念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那种不让异教人员进入清真寺或以旅游的名义出售门票的做法更是有悖于伊斯兰的包容和接纳精神。

        清真寺还应该体现扶贫济困、弱弱相援的互帮互爱精神。清真寺作为一个理想化了的、蕴含着团结理念的公共场所,自然应该光耀集体主义思想,对那些极其贫弱的成员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怀,使他们感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感念伟大真主的恩泽。

        如果把清真寺比作一个生命个体,我们也许不排斥衣着华丽的它,但一定会对它的思想和修养深深期待。如果清真寺里礼拜者寥若晨星,如果清真寺沦落为你争我夺的是非之地,如果清真寺的诵经声被世俗的喧闹湮没,那么,豪华的殿宇、光鲜的外表又能证明什么呢?

        在这样一个以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要想更好地弘扬伊斯兰精神,就要学会沟通、借鉴和包容。在引领穆斯林大众融入主流社会,在社会治理层面达成共同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跟各种形态的文化进行对话与沟通方面,清真寺作为穆斯林信仰上的话语共同体,可以发挥它智力密集、思想融汇的独特优势,在凝聚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上有更大作为。

        在这样一个迅速市场化的国度,在人员大分流、社会关系重新组合的转折时期,政府的社会化管理面临重大挑战。清真寺作为吸引穆斯林群体的强大磁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接纳南来北往的穆斯林。借助清真寺的公众聚集平台,可以尝试为传达政府声音、疏导社会情绪方面做一些添柴加薪的工作。

        愿大地上的清真寺星罗棋布,愿邦克声响彻在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和谐,愿穆斯林兄弟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在西北地区清真寺与和谐社区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鲁格亚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真寺 穆斯林 精神 家园 邦克 正能量

上一篇:清真寺--穆斯林的精神家园
下一篇:【国际论坛】中东并存反思与困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