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真
张维真,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 1963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 1982—1985年,在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学习。 1986—1992年,学习于巴基斯坦国际伊大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1993—2004年,相继任教于甘肃临夏外国语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等。 2004—2010年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任临夏外国语学校校长。
热门排行
伊本·盖伊姆传
分享到:
2021-04-01 03:51:32 【来源:瀚歌】 点击:
 

 

伊本·盖伊姆的时代

一、政治状况

伊本·盖伊姆生于伊历7世纪末叶,当时穆斯林的王朝在埃及,而总督们分散于沙姆地区。

当时的穆斯林正忙于把十字军的残余赶出穆斯林国家,伊历670年,也就是伊本·盖伊姆出生前一年,穆斯林收复了阿卡地区。

伊本·凯西尔在《始与末》中叙述这年的事件时说:

“通讯员从开罗到了大马士革,以便准备包围阿卡的武器。有人在大马士革呼喊:‘ 为了主道,向着阿卡进发!’ 于是志愿者们纷纷出征,连法学家、教师和修士们也不甘落后。”

“国王艾什拉夫率领大军从埃及向阿卡开进,各路军队集结于阿卡。穆斯林从各个方向架起弩炮,进攻并围困阿卡。伊历5月17日(主麻日)日出时,穆斯林发起冲锋,登上城墙,把穆斯林的旗帜插在城头上。此时欧洲十字军纷纷溃逃,甚至混入商队中逃窜,阵亡者不计其数。”

“十字军首领瓦隋达的号角交给了艾什拉夫,之后沿海一带被穆斯林所控制。真主毁灭了那些不义的人。一切赞颂全归真主,众世界的主。”

在这样的氛围中,伊本·盖伊姆出生了。

其实,阿卡的解放并非是大马士革战事的终结。后来蒙古人的铁骑又多次冲击大马士革,给大马士革平民造成的恐惧和阴影挥之不去。

伊历699年,纳赛尔·本·格拉文的军队与蒙古军队在赫赞达尔谷底相遇,经过激战,纳赛尔的军队战败,途经大马士革逃往埃及。

大马士革人惶惶不可终日,头面人物都逃之夭夭,整个城市群龙无首。

伊本·泰米叶召集剩余的一些头面人物,与他们达成一致,一定要控制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他与一批学者一起,去见蒙古国王卡奘,要求他保证大马士革平民的安全,不要进入大马士革。卡奘答应了,但好景不长。

伊本·凯西尔说:

“伊历700年2月初,传来消息:蒙古人正进军沙姆地区,并决定侵入埃及。因此人们惊慌失措,开始逃往埃及。”

“2月2日,谢赫伊本·泰米叶坐在大马士革大寺,鼓励人们参加战斗,并引述了相关的古兰经节文和圣训。他号召人们不要逃跑,拿出钱财捍卫穆斯林和他们的国土,与其在逃亡中费用财产,不如把它们用于主道事业。谢赫不断举行类似的演讲,鼓励人们坚定信念,投入抗战。”

“后来又传来消息说,就在这年,由于战斗不利,军力不足,蒙古国王率军渡过幼发拉底河,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人们欢欣鼓舞,放下心来。”

然而,蒙古人一直没有放弃入侵大马士革的念头,大马士革人的安心日子没过多久。伊历702年,又传来蒙古人要入侵的消息。

伊本·凯西尔说

“7月,不断传来蒙古人要进军沙姆地区的消息,一时人心惶惶,方寸大乱。演讲员在拜功中诵念求护祷词,人们诵念《布哈里圣训集》。”

“7月18日,鲁克努丁·比布勒斯率领的一支埃及军队来到大马士革,此后又有一支军队莅临,人们顿时有了信心,许多人不再那么恐慌了。各路军队开往克斯瓦地区,沙姆、埃及的军队在那里集结就绪。”

“蒙古军队进入哈姆斯、巴尔伯克,在那里为非作歹,然后继续推进,到达格提法。他们得知穆斯林军队在克斯瓦,就离开那些地区,改道去迎战穆斯林军队。他们说:如果我们胜了,那些地区属于我们;如果我们败了,那些地区无济于事。”

“伊本·泰米叶对于稳定军心起了莫大的作用。他对军队说:‘ 你们这次必胜无疑。’ 将军们就说:‘你应该说如果真主意欲……’ 伊本·泰米叶说:‘如果真主意欲,这句话是不折不扣的行动,而不是望梅止渴。’ 他引述一些古兰经节文来证明穆斯林必胜。如古兰经说:‘ 凡是还击对自己的惩罚,然后被虐待者,真主必援助他。’(22:60)”

“人们议论道:这些蒙古人的身份是穆斯林,他们没有违抗自己的元首,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在一段时间顺从元首,然后违抗他。那么,我们凭什么与他们战斗呢?”

“谢赫伊本·泰米叶说:‘这些人与违抗阿里和穆阿维亚的海瓦利及派如出一辙。海瓦利及派认为自己比阿里和穆阿维亚更有统治权,而这些人声称自己比其他穆斯林更有资格推行真理。’ ”学者和穆斯林大众明白了这一事实。”

“伊本·泰米叶对人们说:‘ 如果你们看到我有他们的倾向,你们就不客气地向我宣战,哪怕我头上顶着古兰经也罢!’ 于是,人们充满信心,义无反顾地与蒙古军队作战。万赞归主。”

“两军对垒,穆斯林军队英勇善战,晡礼之前打败敌人,大获全胜。夜晚来临时,蒙古军队逃往崇山峻岭地带,穆斯林军队对他们实施包围,截断了他们的退路。穆斯林协力作战,持续到第二天的黎明。敌人死伤无数。”

“蒙古人遭到惨败,部分人逃到幼发拉底河,由于天黑,不少人被溺毙。真主解除了穆斯林的心头之患。一切赞颂、恩典,统统归于真主。”

这是蒙古人进犯穆斯林国家的终结。这次战役发生在一个叫做“麦尔基苏法尔”的地方,这次战役史称“沙格哈布战役”。沙格哈布是那里的一个村庄。

在这种背景下,伊本·盖伊姆度过他的童年,沙格哈布战役发生时他刚12岁。之前他和大马士革人一起经历了恐惧和战乱,因此他对当时的形势了然于胸。

也许伊本·盖伊姆对伊本·泰米叶的敬仰之情就产生于那些日子,因为他和众人从伊本·泰米叶身上看到了身先士卒的战士和著书立说的学者的形象。当穆斯林群龙无首、无所适从的时候,伊本·泰米叶挺身而出,担当起自己的使命。

二、社会状况

当时的社会状况并不比政治状况更好。人们生活在惊惧、恐慌之中,整天提心吊胆,唯恐遭到不测。与此同时贫困、饥饿笼罩着整个社会,物资、食品奇缺,物价飞涨,偷盗猖獗,而地方官员又与盗贼沆瀣一气,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商铺、市场尔虞我诈。腐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文化状况

当时的文化状况不同于政治和社会状况。原因是“马穆鲁克统治者十分清楚知识是国家的支撑和基石,学者是知识的载体、穆斯林群体的旗手。因此他们倡导知识,接近学者,建立学校和清真寺。他们给予学者丰厚的奖励,修建了许多不动产,作为宗教基金。他们作为国家的奠基者,知道延续自己政权的最好方法是提倡知识,在穆斯林大众面前表现出自己是宗教的保护者,国家和百姓的捍卫者。” 

尽管人们生活拮据,但学者们依然传播知识,富人们依然修建学校、设立宗教基金。

阿卜杜·拉合曼·纳赫拉维博士在描述当时的文化状况时说:

“当时各省首府及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而且都是民间模式,而非中央模式。宗教基金设立者所定的条件和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同时建立了许多专业学校,如法学专业学校、学派专业学校、圣训专业学校、古兰经注专业学校、语言或语法专业学校,等等。”

“当时各国、各州的上层人士、富翁,都在建立学校,规定自己喜欢的学科,从自己的财产中设置专项基金,为每所学校设立‘ 宗教基金专款’ ,制定具体条件,如学生人数、专业种类,等等。”

“一如伊玛目苏卜基所说,国家负责监管这些学校,通过大法官,来督查遗嘱者、设立基金者的愿望是否落实到位。法官(嘎最)必须考察基金执行情况,以及哪些人符合接受基金的条件,等等。”

“设立基金者或许会提出学习其他学科的条件,把基金用于某个学派的人,要求教师懂得某某学科,如经注学、圣训学,等等。”

“这些学校非常先进,甚至其中的学生分为若干等级,最低等级是‘ 本校法学家 ’;高于他们的等级是‘高级法学家’ 。其实他们是普通的初级学生,只不过他们所承担的研究、讨论等学业多于其他学生而已。”

“高于这些学生的等级是‘ 益人者’ ,他们必须拿出上述学生研究内容之外的研究;最高等级是‘复述者’ ,他们要复述学校谢赫所规定的内容,必须辅导其他学生、帮助他们,做‘复述者’所要做的一切。”

“这些学校的行政机构,最高是‘督学’,负责学校的所有事务,如发放学生助学金、教师和职员的工资,负责课程安排和运行,实现学校宗教基金的落实,等等。其次是‘首领’,从学生中选出,责任是组织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听讲、唤醒课堂上睡觉的人等,正如伊本·哲马阿·克纳尼的叙述。”

“然后是‘法学学生签到书记员’,制作到校、旷到表;然后是‘聆听学生签到书记员’,与前者一样,只不过负责圣训专业学校的签到任务。”

“还有一些学科、行政方面的职位,部分属于学术性的,如”传述谢赫”,责任是给圣训学生口授圣训,并逐词逐句聆听圣训学生诵读的圣训;部分职位是学校附属部分,如‘图书保管员’,负责保护、看管、借阅图书,如果设立基金者提出要求说图书不得拿出图书馆,除非收取押金,保管员就如实执行。”

但是,这些学术活动虽然十分活跃,但都囿于学派范围,每个学派的跟随者重视各自学派的学校,因此大都带有学派成见。后来的学生一般都亦步亦趋,盲从之前的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

“因此,思想僵化,不敢创新、演绎。但这并不否定有一些个人,他们某种程度上付出了可喜的努力。”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本·盖伊姆传

上一篇:我们需要这样的胸襟 ——译者前言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