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所有民族,无论先进或落后、文明或愚昧。都有寻找造物主和敬拜造物主的天性,但由于人类的局限性,往往找错方向,拜错对象。正信不立,迷信泛滥,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造成极大伤害。因此,伊斯兰首先确立认主独一的信仰,并规定了一系列功修来巩固和净化之。明确造化天地万物的真主才是唯一应受崇拜的主。穆罕默德是真主派遣来向全人类传播伊斯兰正道的封印使者,他虽然是至圣先知,品德高尚,但他是人不是神,对他只能祝福,不能敬拜。 [详细]
  • 我们要尽量对孩子好一些,让他们在小时候尽量快乐。因为长大以后他们会遇到很多痛苦,那时候,小时候的快乐就会成为他们最美好的回忆和安慰。[详细]
  • 此话之意是描述种树,付出就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服务,一分回报。而给人帮助,遇到不会感恩的,可能是白白付出,颗粒无收。不像耕耘物质一样是因果关系。没有看开真主常道法则的人,容易产生这这种短期和眼下想法,做事要求立竿见影,尽快兑现自己付出后的回报,导致放弃爱心和行善。所以图片的思想应该从正面理解,避免激发一些心中有怨者的共鸣,慢慢封闭自己,不愿意再去对他人付出。当不愿意对别人付出时,也就不会再有收获了。[详细]
  • 最早皈依的是一位女性——赫迪婕太太,同时她也是除了使者之外,第一位向安拉叩头的人。伊斯兰历史上,为教门牺牲的第一人不是男性,而是一位女性——苏麦耶。由于一位女性的原因,才促成了大贤哈姆宰السيد حمزة的归信。 [详细]
  • 不幸的来源有五:1 远离拜功。2 违抗父母。3 远离《古兰经》。4 结交损友。5 不满前定。──谢赫·穆罕默德·谢阿拉威[详细]
  •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乡物质匮乏,每家都忍受饥荒,但是在我记得事的时候,妈妈总是吃得很少。 譬如吃饭的时候,从她碗里拨给我很多米饭,她说:“妈妈不饿,你吃吧!” 后来才明白,那是妈妈的谎言。
  • 有个小女孩黛丝,年纪八九岁,家住巴基斯坦拉合尔。 昨夜听她爸爸和妈妈交谈哥哥日益恶化的病情,医生说他头脑里长个坏东西,必须手术切除。 爸爸同医生商量,因家境贫困,承担不起手术费,医生说:“不做手术,用药物治疗? 除非能找到奇迹。” 妈妈一直在哭,爸爸唉声叹气,黛丝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知道他们又说了些什么。
  • 巴亚齐德·比斯塔米(Bayazid Bistami)是公元九世纪波斯王国著名伊斯兰学者。 他早年学习和研究哈乃斐派教法,中年以后成为苏菲神秘哲学创始人,独树一派,以苦行僧的方式周游列国,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很有影响的信仰学说理论家。这里是他童年时期的故事,在母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他终于成为忠孝双全的著名学者。
  • 古兰经赋予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同时这个 今世也给了我们一个世界观,而这个今世的世界 观是错误的世界观。今世的世界观告诉我
  • 一到斋月,有些人为吃发愁,我在这里说的发愁并不是为揭不开锅而忧愁,而是为怎样吃既不给身体造成负担又不觉饥肠辘辘,是如何吃既抗
  • 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应该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要有素养,不能把信仰只局限在自己的个人功修中,也要把它体现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做好
  • 就像往常一样,圣门弟子围着穆圣(صلى الله عليه و سلم)在听他讲道。这时一个穷人,身上穿的破破烂烂的,给大家
  • 她是麦加城内知名的高贵女子﹐出身名门﹐结过两次婚﹐先后两位富裕的丈夫都是英年早逝﹐给她留下了巨额度遗产。她的名字是赫蒂彻﹐清秀
  • 一个人只相信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之后,假如他不信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愿主扶安之),他可以得救吗? 首先任何一个人实质上在后
  • 有一句流传在宁夏回族民间的长寿谚语:回族老人寿数长,早起节食喝茶汤。回族民间传下来的养生谚语集锦:不吸烟,不饮酒,能活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