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兰经》与《宽恕书》的天堂火狱意境看古代阿拉伯人的价值取向
分享到:
2010-04-09 22:08:09 【来源:】 点击:


      《古兰经》在描绘天堂的美景、火狱的可怖时,激昂慷慨、感情奔放、扣人心弦,其浓烈的感情色彩是《古兰经》降临前蒙昧时期文学所不曾有过的。更何况《古兰经》以宣传教义为宗旨,通过大量篇幅阐述了信道者来世可以步入天堂、不信道者将永坠地狱这样一种宗教观点,有着强烈的奖善惩恶的倾向。其对天堂、地狱的描写既是一种境地,又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天堂里充满了安宁与快乐,万事如意,人心向善,风光秀丽,质朴自然,生机勃勃,和谐而自由;地狱里充满了火刑与痛苦,惨不忍睹,苦不堪言,毒风沸水,烈火烟幕,哀号不绝,永无止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来世理想生活方式的画卷,而且还有令人不寒而栗、胆战心惊的火狱图。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底蕴,其对美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内涵。正如我国人民对天上仙境和阴间地狱的描述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一样,《古兰经》正是通过对奖惩善人和恶人的天堂火狱的描写,勾画出两种不同的宗教意境,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对美与丑、善与恶的理解,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阿拉伯人民受《古兰经》的深刻影响,在他们心中,有关天堂和火狱的种种意象都是来源于《古兰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些深深地影响了阿拉伯人的精神世界,在阿拉伯文学作品中也有着鲜明、深刻的反映。

      在所有阿拉伯文学作品中,集中展现《古兰经》所描绘的天堂火狱意境的,当属阿拉伯中纪纪阿拔斯时期作家艾布•阿拉•麦阿里(973-1057)的《宽恕书》,这是一部以天堂、火狱为背景舞台的长篇散文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伊本•格利哈的学者,骑着一匹珠宝镶成的骆驼在天堂、火狱幻游,遇见了阿拉伯历史上的众多人物,有的进了天堂,有的入了火狱。于是,他到处询问人们得到宽恕和得不到宽恕的原因,故名《宽恕书》。书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里面描绘了天堂奇观、火狱酷刑、诗人聚会,无不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阿拉伯文学中的瑰宝。

     麦阿里深受伊斯兰教的浸染,接受了伊斯兰教的善恶取向和天堂火狱观念,相信人死之后,经过末日审判,得到真主宽恕的人升入天堂,没获宽恕的人进入火狱。借助《古兰经》中天堂火狱意境的基本框架,将其移位到《宽恕书》中,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构筑起他的亡灵世界。在这个超现实的世界里,作者对伊斯兰教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还把其对人治现实社会的不满,都倾泻到他所勾画的那个神治社会中了,处处洋溢着针砭、抨击现实社会的气息。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古兰经 阿拉伯人 取向

上一篇:《古兰经》翻译史
下一篇:注释<古兰经>的资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