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兰经》与《宽恕书》的天堂火狱意境看古代阿拉伯人的价值取向
分享到:
2010-04-09 22:08:09 【来源:】 点击:


     伊本•格里哈在游历完地狱重回天堂后,过着舒适的生活。作者是这样写的:“他依着锦缎作成的床,命令白皙美目的女子,抬着大床放置在天堂居民众床间。……当他经过树林时,树叶上的玫瑰水溅在他身上,这种水里混有樟脑麝香。他仰卧地上,果实从四面八方招呼他‘你有了吗?善人你有了吗?’如果他想要一串葡葡或别的什么水果,就会依真主的意愿,一串葡萄被从树上剪下来,又被一种神力送到他手上。”(379页)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麦阿里在《宽恕书》中先是通过伊本•格里哈的眼睛观察到天堂里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器具精美,人际关系和睦,再通过伊本•格里哈在天堂举行的盛宴及在天堂的舒适生活,反映出天堂乐园确实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正是《古兰经》极力向人们展示的。可以说《古兰经》中的天堂意境在麦阿里的作品中得到具体而清晰的再现。但麦阿里想要着重说明的是他对臻达理想境界的路径——只有善和忏悔才是进入天堂的通行证的看法。

     麦阿里在《宽恕书》中竭力凸现《古兰经》天堂意境的同时,还“通过典型化的人物,来表现真主的宽宏大量。许多异教徒、偶像崇拜者最后都忏悔了,真主宽恕了他们,让他们进入了天堂。”5为此,作者不厌其烦地写伊本•格利哈在天堂里见到一些他预料将入火狱的人。特别是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诗人,他们都是偶像崇拜者,应统统被打入火狱,承蒙真主的赦宥,居住天堂。如蒙昧时期著名的十大悬诗诗人之一艾尔萨,嗜酒如命,理应打入地狱,但是先知为他说情,把他从火狱中救出,进入天堂;著名诗人阿比德•本•艾布拉斯只是有意无意说过一句带“安拉”字眼的诗,也被宽恕。可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却没有受到真主的青睐,如同一时代的著名悬诗诗人乌姆鲁•盖斯、安泰拉、塔拉法等却被打入火狱,在烈火中倍受煎熬。实际上后者并不比前者“错误”更多,为何在这个神治的社会里命运却有着如此天壤之别呢?可见这样的判决并不公正。麦阿里在这里“以嘲讽的笔调描写有关天堂和火狱的传说以及关于宽恕的说法——有些人不够资格而进入了天堂,另一些人没有罪过却进入了地狱。”6作者用“真主的判决”隐喻俗世统治者的治世行为,借此影射人治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平,揭露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奸臣当道,小人得势。作者写此书的另一主旨是“用较温和的方法批评现世某些人的冷酷无情,这些人标榜自己具有美好的道德品行,实际上,却与真主要求的宽厚仁慈相去甚远。作者假借给许多文人墨客,特别是伊斯兰前后信奉多神教的诗人定罪,来实现此目的。”7麦阿里生活在阿拔斯王朝由强盛到衰败的社会动荡时期,哈里发政权虚弱、名存实亡,国家分裂、诸侯割据,贫富分化严重,政治腐败、道德蜕化。当权者毫不体恤臣民的疾苦,随意地横征暴敛,人民如生活在火狱中一般。随处可见“财富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各阶层差异悬殊,天堂和火狱同在,极端富裕和极端贫困并存,骄奢淫逸与饥肠辘辘俱生俱长。”8作为一位有正义感的诗人和作家,麦阿里很难做到视而不见,因此在被对手围攻的艰难处境中,仍然以手中的笔作武器,与黑暗的现实作不懈的斗争。书中的主人公伊本•格利哈是作者麦阿里同时代的人,是位生活放荡、不守教规的伪信者,本应受到真主的惩罚,永居火狱,可作者最后让他进入天堂。很明显,作者采用反讽的写法,是表明他对当时的宗教与现实状况已有了某种怀疑,并对之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与天堂的意境相对立的是另外一种意境——地狱。在《古兰经》中着重描写了地狱中的火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恐怖的世界。这种意境也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的创作,在麦阿里的《宽恕书》中得到具体表现。 在《宽恕书》中,麦阿里选了三组有代表性的场景来展现火狱的可怖。 其一,伊本•格里哈看到生前不可一世的君王和达官贵人在火狱中被捆绑着受火刑,“素萨•杰巴巴拉国王被掌管火狱的天使拖入火狱,戴皇冠的王后被抛入火中,火猛烈地噬啮着她们的身躯,行将把她们化为灰烬。她们尖叫着:‘可以交罚金吗?可以得到饶恕吗?’。科斯鲁王国9的王公贵族被火狱的铁链捆绑着,还不停地呼喊:‘我们本是财富的主人、尘世的主宰,如今竟无人援救!’。”(247-248页)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古兰经 阿拉伯人 取向

上一篇:《古兰经》翻译史
下一篇:注释<古兰经>的资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