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民族生活风情
分享到:
2010-12-07 21:41:38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二、黎族礼仪习俗

      家规敬老爱幼,赡养父母是黎族的传统家规。由于妇女在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妻女在家庭中得到尊重。家庭中的大事由夫妻商量作主,子女做错事父母要教育。吃饭时,父母坐正位,晚辈人要守规矩,不能先开筷子也不能吃在全桌人最后。递饭要用双手,有客人时,不能从客人前递送。新媳妇要早起晚睡,每天要为自己家挑水,还要帮伯、叔家做些家事,路遇本村及其他村寨的老年人时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同宗男女不说笑话、粗话。男子围坐的地方,女子不得从中穿行。男人间发生械斗,女子劝阻,立即停止。老妇人每天晚上要给子女讲历史、家史、家谱、故事、唱山歌、讲做人应有的品德。

     交际同辈男子相遇,侧身挨近,相互叉手拍肩问好。女子相遇,对站拉手谈话,携手并肩一起走,表示亲热。人们不论新知旧友、素不相识在路上相遇都互打招呼。路过村寨,碰上天黑不能赶路时,随便到哪一家,哪家的主人都会热情接待,为客人点火煮饭,安排住宿,接待客人是主人感到光彩的事。晚辈迎接长辈,要站立在门口恭候。岁数大的见到岁数小的要呼名并迎接到庭院就坐,表示有礼。

     称谓按照宗族关系论辈互相称呼,伯父的子女不管岁数多小,叔父的子女无论岁数多大,都称呼伯父的子女为哥姐,叔父的子女为弟妹。有些地区则以年龄的大小,来排兄弟姐妹。
婚姻严格禁止同一血缘、同一个族姓集团通婚,无论地区相隔多远,都不能通婚。

     解放前山区盛行包办婚姻,也有指腹为婚。小孩七、八岁时,父母就为其物色配偶,举行订婚仪式,建立婚姻关系。订婚那天,男方挑米、酒、粽耙到女方家拜亲。达到结婚年龄后,双方父母商定婚期。订婚期间,若男方有悔约之心,则可以中止拜亲,若女方拒绝这门亲事,可请别人转告男方,双方自然停止来往,不负任何经济责任,离婚不受社会歧视。70,80年代后,大部分都是通过自由恋爱,两人认为可以结婚了,才告诉双方亲人而后订婚的。一般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带着槟榔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家长同意了就吃男方家槟榔,男方同时选择吉日订婚。订婚时,男方要送自制精致的手织品、腰篓、草笠,并挑两担的烟、酒、肉、米、糖果、饼干、槟榔到女方家,回门时女方则在男方挑来的两担礼品的箩筐里,放一些槟榔,以示守约。

     结婚须择吉日良辰举行,双方家长都要摆酒席宴客,男方尤其隆重,举行婚礼一般有:送新、迎新、饮喜酒、逗新娘、对歌及收席等程序的习俗,结婚时村寨里的男女老少及新郎亲戚朋友都要赶来参加,人数常常多达上千人。

     举行婚礼的当天早晨,男方派出由引路郎、陪娘及二、三名新郎兄弟或亲戚组成的迎亲队伍,到女方家中迎新娘,迎亲代表在女方家喝酒后,便唱歌催促新娘起程,新娘穿上衣和花捅裙,戴着耳环、手镯,在母亲和本村、邻村众多姑娘的簇拥下离开娘家。一路上新娘用伞子或草笠遮住脸,走在送亲队伍的中间。送亲队伍到男方家门口时,新娘和送亲队伍受到新郎及其父母亲的迎接,新郎的母亲站在后门,新郎的父亲和新郎站在前门迎接,新娘进屋前,新郎家的妇女从屋内取出一碗冷水泼在门口。新郎进屋后就给大人送槟榔,给小孩发糖果,便开始人酒席,新郎新娘由双方的母亲陪同,互请敬酒,双方的母亲各向对方的子女说勉励和吉利的话,尔后参加婚礼的人就按顺序,男女成双成对地轮流互相敬酒,这时,酒席上掀起对歌、敬酒的高潮。

      举行婚礼那一天,新娘就由新郎的母亲用红巾牵着手,指点家内的米缸、水缸等家具放置的地方。第二天早晨由亲戚家的妇女带着新娘到水井挑水,到田间除草,提水给公婆洗脸,给家人、亲友送槟榔。结婚后的十一天、十二天至一个月内,作媳妇的每天都要早出晚归,拼命的干活,媳妇的言行举止经受了考验,得到家人及村中长辈亲口赞誉,整个婚礼才算结束,新娘才真正成为新郎的家里人。

     生育婚后不论生男生女都一视同仁,生男可以继承家业,不受他人欺负,生女可以收获钱财,所以对孕妇特别的器重。怀孕的妻子在家丈夫不许打骂,在社会上也得到尊重。分娩后,丈夫要煮干饭给妻子吃,生姜、田茎草为菜,每天煎给妻子吃补身草药,产期满后,丈夫要杀鸡给妻子吃,用沙艾叶和黄姜煮汤给妻子吃。要煮龙眼树皮水给妻子洗澡,然后才能夫妻同床。

     丧葬在黎族的传统观念中相信人死了灵魂不死,相信在一个阴间世界里存在。认为人已寿终正寝其灵魂还会回到世上来。

      死后实行土葬,有墓山。丧葬的仪式有报丧、人硷、守灵、停棺、出殡、下葬。

     家中有五十岁的老年人,儿孙就为其筹备棺材,棺木为“独木棺型”。砍下一棵长二米一人抱不过的大树,锯开一边,中间掏空,置于通风干爽的屋檐下。

      人死后,亲属给死者洗身、梳头更衣。妇女去世,要穿捅裙,戴耳环、手镯。人硷时用黑白布裹尸,放人用黑布铺底的棺材里,用棉被盖身。死者亲属一、二人穿起孝服,头包白布,放声大哭,如死者是嫁人的,应派人到死者舅舅家报丧,舅家人闻讯来看遗容后才盖棺,停放在临时搭好的草棚中,用一张布罩住,死者女姓直系后人坐在灵枢顶上扶棺号陶,男性亲属在室外歌咏死者的生平事迹,停棺三至十二天。在三至十二天里择吉日良辰出殡埋葬,“道公”主持丧礼葬式。鸣粉枪后,由村人抬棺;送葬队伍由长子两手端香炉,腰背带放砍刀的竹篓,走在队伍前面开路,后面依次是乐队、灵枢、妇女和其他送葬人。灵枢抵达墓穴,抬棺者点燃鞭炮,“道公”在穴旁念咒文,死者子、女、媳妇跳人穴内连哭带滚,亲属劝其爬上地面后,把棺木抬人墓穴,道公再次念咒,把一张白纸盖住棺顶,念毕,抬棺人铲土人穴,压住白纸垒土成墓。墓垒成后,老人们拿起树枝打扫坟顶,举行奠祭仪式。仪式是:在坟前置三碗酒、三杯水、一个茶壶,墓顶上放用纸做成的伞、马,四周放置死者的遗物,在向村寨方向置两块小砾石,并在石上滴数滴鸡血,右边石上写着死者姓名,死者亲人轮流拜别,祭奠结束后由死者儿子把挖墓工具捆住背起,第一个离开墓地,其他人也随后离散,工具拿回家后,固定置在丧家的西屋角,不准乱动。办丧期间,请“道公”做道场,宰猪杀牛,宴请宾客,大办七天七夜,死者亲属以番薯、玉米充饥,儿媳三年不准进食糯米。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三亚 民族 生活 风情

上一篇:海南三亚蜈支洲岛
下一篇:南山佛教文化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