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下的穆斯林
分享到:
2010-03-24 19:43:13 【来源:】 点击:
      如果说对各种礼拜和宗教仪式的积极参与构成了回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事项,那么在礼拜时人们对自己人格的净化、精神力量的追寻等则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尊教信教的民族,自我人格力量与宗教的至高精神是相融互通的。作为穆斯林文化主体的《古兰经》是回民默认的最高行为准则,大量的经文教化人们相信真主,向善止恶,同胞之间亲如手足,团结友爱。张杏莲的诗歌以较深的文化感悟向读者诠释了这一点。《讨白》表现了做过错事的教民面壁忏悔进行心灵慰藉时的真诚感受,在宗教精神的引领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着深刻的反省,他们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悔过自新。“你默默地朝西面壁,/拱着肩,袖着手,/不见你铅云垂挂的天庭,/只见你的双肩抽搐着颤抖。”……“你终于在追悔中发现了自己的良知,/一汪痛苦的泪水顺势地往下流”……“你面壁西方,/默默地悔罪,/让泪水冲刷你心头的污垢;/你面壁西方,/默默地沉思,/让《古兰》弥合你心灵的伤口……”《乃玛孜》真诚地表白了回民礼拜时高尚纯洁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属于他们的心灵空间、一个与世间的邪恶与污浊相隔的空间,回民在这里进行着心灵的净化、向善的祈祷。诗中写道:“这是敬畏者执意涉足的领域,/这是穆斯林礼拜的神圣殿堂。/尘世上,污浊的空气在这里荡涤净化,/人世间,罪恶的邪念在这里殆尽消亡。/参悟的教民们尊崇穆圣的教诲,/感恩安拉普降善行善德的真光。”《靠近天仙》是一首启发人们进行品行自律的诗。在这里,宗教精神凝聚在教民个体的精神层面上,使他们时刻感到有两位“天仙”站在左右肩上,监督并教化他们不断上进:“你宽厚的肩膀掮起的/不仅是你高昂的头颅/还有两位圣洁的天仙”。这两位“天仙”时时规劝人们扬善抑恶,坚守正义,“靠左,记录着你多灾海的清算/靠右,记录着你下临诸河品级的升迁”。“天仙”还时刻鼓励人们,“紧握手中的箭矢和弹丸”,与“依卜劣斯”(指恶魔)斗争,“灭它的威风 打它的嚣张气焰”。

    在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特别是以大众文化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全球化”席卷整个人类传统文明的语境中,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全球化”势必导致世界上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多维渗透,其结果必然带来的是不同文化间多层次的融合抑或同化。当众多的回民把汉语当作交流的主要语言,并且为数不少的回民能熟练运用诸如英语等外国语,或者走出家门国门周游世界融入多元文化时,一个潜在的危机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如语言——阿语的淡化或遗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强烈要求他们以坚定的信念记住自己的民族语言,记住自己的民族文化。对此诗人张杏莲感触颇深,她以诗表达了对这种文化背景的思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诗作《记住,艾利夫》深刻地阐释了回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期待,作者赋予“艾利夫”刚强的人格精神,体现出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的魅力。“倘若世界上有一根擎天大柱,/那一定是阿语中的艾利夫,/造物主赋予它以人的形象,/刚棒硬正地往那儿一矗。”……“艾利夫,顶天立地令人神往,/艾利夫,金光灿烂令世界瞩目”……“你看:/艾利夫的足迹遍布天下,/每到一处都延生着它生命的新绿。”在《临夏,“小麦加”》中,作家以“我”为抒情主人公,表达了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的深切体验,无不为那里氤氲着的本民族文化所感染,激动的情感在这一瞬间迸发了出来:“你看,/中国的回回民族,/硬是在肩头上挑起,/一个富丽堂皇的“小麦加!”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下蕴藏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与“归根”心理。身处异地的“我”来到回族的聚集地,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心灵之都,也如同回到了回民文化心理结构中最高的圣地——麦加。《冰上的豆子》书写了回族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回民对这种精神的守望。“阿丹的子民/像一把豆子 随处生根/撒在冰上/滚落在地角天涯/凭真主的拨派/”,他们在“山山峁峁里搭棚/沟沟岔岔里耕耘”。民族文化精神支撑着他们不断进取。诗中写道:“唯有一轮纯净的明月/洗拭着负伤的雄魂/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之树/铸就了独特的民族灵魂——”他们认定:“只要根还活着/就不怕树叶儿/四处飘零……”《倾听天启的声音》写回民无论富贵与贫穷,无论地位的尊卑,无论职业的不同,都把宗教崇拜看成人生的大事。“他们赤脚亮片地/从商海的大潮中向岸边‘泅渡’/他们赤手空拳地/从‘长城’的齿堞上踊跃‘突围’/凤凰也从垒高的位置上落下架/收拢起华丽的羽毛/忸怩地向这里走来”,因为这里有他们共同的心理追求:“我和他们都聚集到这里来/想寻觅慰藉心灵感应的回音”。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月下

上一篇:钉子
下一篇:主的恩典从天而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