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老王君
分享到:
2010-12-18 16:48:4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老王走了。

     九月一日上午十时多,在到家门口过马路时,老王突遭横祸,被一辆飞驰而来的“康八”永远阻在了家门外,咫尺天涯,阴阳两隔,老王再也没能踏进他温暖的家半步。



     老王天生就是一个乐天派,去朝觐跟他平常出门拍片子没啥不同,坐在去机场的大巴上,依然笑哈哈的,第一次出远门的老嫂子却不同,有着抹不完的眼泪。



     物是人非,代表着老王境界和成绩的奖杯、荣誉证书如今静静地立在柜中,依然在向人们默默诉说和展示着老王在摄影艺术创作上曾经的辉煌


     【一】

     初识老王,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1987年7月份,西宁市摄影家协会举办了一期摄影培训班,当时不知从何渠道得到了消息,我反正成了那期的学员。

     几天的理论学习后,培训班组织学员到青东南采风创作。那天早晨,就在准备出发候车的当口儿,一个我常见却又不熟、胖墩墩、黑乎乎、满脸青茬的男人走向我,伸出手在互道“赛俩目”后,自我介绍道“老王”。

     老王,和我同住一庄,相距也就200多米,平常常见,我们算是庄民吧。而之所以说是“庄”,是因那时候我们的居住地是西宁闹市中唯一一条不叫街或巷而叫庄子的街道——南庄子。

     那天出行我们乘坐的是一辆中型货车,货箱里靠前和两边各放了一条长木条凳,货箱上苫了一块篷布,就算给我们遮阳。东出西宁三十几公里,离开国道折向南便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一路颠颠簸簸,一路拍拍停停,路途中好像不是我们在采风,倒像是怪物,每当停车,便有沿途的农牧民围着我们看稀奇——不论男女,十几人清一色的打扮,胸前挎着黑黢黢、明灿灿的大相机,身背大包,肩上还不忘扛个三角架,除了牙齿和忽闪的眼白,再剩下的地方全被一层厚厚的尘土所盖。

     “风尘仆仆啊。”

     “这是天然的防晒遮盖霜。”

     “远看像个逃荒的,走近才知是个照相的。”

     在大家哈哈的笑声中,老王一路变着法逗我们开心。

     在青东南的几天里,老王不知疲倦,常在我们学员身边跑前跑后,提醒曝光、构图、安全注意事项等,完全没有前辈的骄于傲。老王是我们那期培训班的四人摄影指导之一。

     【二】

      历数青海摄影界,老王绝对是一匹黑马。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中国西部全民淘金热中,老王隐隐感到自己该做点什么“这种现象是一个过程,不正常,以后便是历史,留住这历史的瞬间,是我们摄影人的职责。”于是乎,老王扛起相机义无反顾地跟随淘金队伍一头扎进了可可西里那片荒无人烟的高寒大陆。

     四月初,海拔4600多米的无人区昼夜温度还都在摄氏零下十几度到二十几度之间,老王和淘金的沙娃们白天在冰雪泥泞、刺骨寒风中推搡、救援被困的车辆,车队似蜗牛般,每天前行不了十几公里。夜晚露宿于货箱之上,忍受着几近零下三十度的奇寒。

     比之沙娃们,老王更多一层责任,在多走几步路都会因缺氧而憋得胸闷气短的荒原,老王一路将淘金车队前行的艰辛尽收相机中。

     可可西里,蒙古语谓之“美丽的少女”的地方,对闯入者却是极不友好。整个夏季,荒原变成了沼泽烂泥滩,人员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沙娃们每日三餐所食只有白开水就白面,碗中不见一丁点绿。偶尔猎头野牛羊之类的开开荤,沙娃们也只敢吃个半饱,“水温在五六十度就开锅了,一切就像野人,吃着半生不熟的食物,因维生素跟不上,再加高寒缺氧,沙娃们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浮肿,此时若再吃饱肚子,那一觉睡下去只有挺尸的份儿了。”

     说这些时,老王脸带笑容、言语轻松,似在道着一些与己无关的话题。

     沙娃们如此,老王也不例外,一呆就是半年。

     迄今为止,老王是那场淘金热中进入可可西里具体到“乌图美仁”地区的唯一摄影人。
留住了瞬间,就留住了历史。老王在可可西里所拍淘金者照片今天已成了无比珍贵的影像资料。  

      相关链接:
王成友风光摄影

      相关链接:
回族摄影家王成友(组图)

      相关链接:
著名回族摄影家王成友遇交通事故归真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纪念 老王

上一篇:走近托茂人
下一篇:大爱必须放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