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的召唤》
分享到:
2010-08-25 14:26:29 【来源:】 点击:

 目 录

一、伊斯兰古老而年轻的宗教
二、 穆斯林的人生观
三、 伊斯兰的信仰核心(信安拉)
四、 伊斯兰的信仰核心(信天使)
五、 伊斯兰的信仰核心(信经典)
六、 伊斯兰的信仰核心(信使者)
七、 伊斯兰的信仰核心(信末日)
八、 伊斯兰的信仰核心(信前定)
九、 信仰的表白
十、 礼 拜
十一、斋 戒 自我克制的锻炼
十二、财产涤净和伊斯兰的基本原则
十三、朝觐
十四、伊斯兰的妇女观

一、伊斯兰——古老而年轻的宗教
“我降示你真理的经典,作为在它以前经典的证实者和监护者。你要以安拉所降示的对他们裁决,不要在真理降临你之后追随他们的私欲。我为你们每一伙人制定过律法和教程。”(《古兰》5:48)
世界上任何宗教,在长期发展和实践过程中,总不免偏离原定的教义,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流派和教团。一般来说,年代越久远的宗教,教义的演绎也越烦琐。各种从事宗教事业的学者,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上,从每一个在他认为必须加以发挥的方面,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体系,并反复论证。这就一方面加深了对教义中某些方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某些认识畸形膨胀。我们只要仔细地加以研究,就会发现每个宗教的教义中,都包含着某些合理的成分,对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法则和归宿的哲学概括,几乎在每个宗教的教义中都有所反映,也是所有宗教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对造物主的称谓,无论是耶和华、上帝、安拉,或像湿婆、天等。尽管所界定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人类在认识自身和宇宙由来本原的时候,确曾收到崇高安拉的某种启示。在摆脱了种种为生存而奋斗的狩猎群居生活以后,人们在用以交换的生产中,出现了社会分工。氏族社会在向封建王朝的演变过程里,权力的集中,生杀予夺、唯我独尊的皇帝形象,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特别是对整个宇宙尚缺乏一种概括的理解时,人类的认识水平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完全正确的地步的。各民族中的先知先觉,分别以它们本民族所能接受的水平,传达了来自崇高安拉的启示和教导,不论他们采取什么形式,可以说,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崇高安拉的启示。
“我在你以前确实派遣了众使者,他们中有的我对你提到了,有的我没有向你提到。除去安拉的约许,任何使者也不能带来任何一点信息;”(《古兰》40:78)
作为海洋国家的希腊和英国,与沙漠半岛阿拉伯和大陆国家的中国,其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差异是很大的。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由于他们的地理特点和频繁的贸易往来特点,平等竞争的意识较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因此他们习惯于变化,热衷于冒险创新。在哲学上,反映出以数学和数学推理,即由假设获得概念为出发点。也可以说,这是崇高安拉启示给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哲学认识宇宙的一种方法。同样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陆中国,顺乎自然,合乎天性的那种由心灵直接获得概念的方法,是崇高安拉给予中国哲学的一种启示。因为中国是一个重农的内陆国家,农业生产是国家的根本基础。在社会中,农、工、商,无论哪一个阶层的人,都依附于农业收成的好坏。儒家注重人伦和世务。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中,其重心是社会而不是宇宙,是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这种只讲道德价值的哲学,与道家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人们的思想尚处在原始的状态中,这种强调社会责任的入世哲学,正是引导人们走上崇高安拉之道的必要的锻炼过程。而作为这样一个伟大民族的圣人孔子,他很清楚自己肩负的使命。为了组成一个合理的社会,他反复强调伦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此作为人们通向更高境界的阶梯。“有一个民族就有一个警告者从其中派出。”(《古兰》35:24)
在《古兰》里,把信仰崇高安拉和为人类做好事相提并论的教导随处可见。后者可以说就是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信仰崇高安拉则是超越道德价值的追求。所以儒家入世的哲学思想的出现,对一个内陆民族的成长是有其充分必然性的。
孔子的天命的意识是清楚的。在《论语》这部记载孔子言行的文献里,凡是提到“命“的地方,都是指“天命”或“天意”。甚至把知天命作为衡量君子的天然尺度。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 尧曰》)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的。孔子也同样感到他是受上天派遣的。《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 孔子被拘禁在匡地说:……上天如果要毁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能够与闻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毁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论语》还借用卫国一位边关长官的口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译文:天下黑暗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你们的老师作为传播光明政教的喉舌。)这说明就在当时,人们也理解,孔子是受崇高安拉的启示来教化华夏民族的。至于“天”这个称谓,是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对崇高安拉的呼唤。其含义很明白的,而且早就被中国穆斯林所认同。像先贤著作里有《祝天大赞》一书。我们把“白吞拉席”译为“天房。”把《古兰》译成“天经”,把“则卡提”称为“天课”,等等。
这里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孔子的教导,固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历史证明,儒家思想注重的是社会和今生,是指导人们如何完成生命的使命,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虽然在儒家思想里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是具有最高精神成就的实际社会领袖,但由于儒家偏重于入世的思想,从哲学观点上看,还不够完整,还不能彻底解决人类精神的进一步探索。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屡屡遭到道家的嘲笑。
道家的哲学是超乎形象之外的研究。它强调人的内在发展与天道的关系。道家学说是追求超道德价值的哲学。它把自然的和人为的做了鲜明的区别。凡属于天的,即自然的,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凡属于人的,即人为的一切都是造成痛苦的根由。所以在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上,他们强调自然无为、弃知寡欲。他们把宇宙万有都归结为来源于道。道无为而生天下,因此人也要学“道”的无为。社会不必人为地加以治理。而应顺乎自然的发展,达到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最初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以隐居山林,离开人世作为保全自身免受痛苦的方法。但是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发展成”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即从更高的角度看生死物我。把生死看作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个人修养的最终目标,则是使自己和整个宇宙同一起来。这种思想的最后发展趋势,与伊斯兰神秘主义表现形式类似。
道家与儒家的主张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两者在中国人的思维里,起着一种良好的平衡作用。东汉以来发展为道教的教义,也是把“道”视为超越形器的宇宙最高法则。而且进一步突出了“道”的超越性、绝对性和神秘性,使“道”变成具有无限威力的神的抽象形态。他们认为“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象也;但可以从其诚,不可见知也。(《老子想尔注》敦煌本)就是说道教所崇拜的神是至高无上的,又是变幻无形的,人只能诚实地信仰他,但永远也无法窥见其真容。如果把这几句话与穆斯林认主学方面的理论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这是用了不同的语言说出了同一道理。先知穆罕默德说:“你们思索安拉的造化,莫思索安拉的本体,否则必受大害。”由此可见,崇高安拉对人类的引导和教诲是无所不在的。
虽然道家也和其它宗教一样,尽管在理论上,对认清人的由来,闪现过崇高安拉引导的光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对崇高安拉的认识,不可能很彻底、很明确。待到后来,道家那种偏离正轨的发展,比起先前的道家思想,不是前进而是倒退,倒退到充满迷信的原始崇拜。他们不再以大彻大悟的态度对待生死,反而以炼丹、巫术、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目标,把昔日道家那种仙风道骨的形象扫除荡尽。因而必然要被真理淘汰。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召唤

上一篇:深切怀念阿里丁
下一篇:张毅:当阿訇是主业,养牛是副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