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木则拱北
分享到:
2012-02-06 14:12:21 【来源:民族报晚刊】 点击:

韩则岭——述说东乡族历史

    汽车出东乡县城,向南沿白三公路(锁南白家岭至广河三甲集)约行10公里,只见公路右侧山丘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拱北院落,绿色硫璃瓦金顶(墓亭)、牌坊门、砖雕照壁映入眼帘,这就是谈及东乡族起源必须提及的东乡族最古老的宗教名胜之一的韩则岭拱北。
韩则岭的由来。

    5月9日是一个风日丽的日子,韩则岭拱北的当家人马清芳热情的地接待了我们。马清芳年已37岁,是哈木则巴巴长子的后代,大拱北门宦第十辈道裔。11岁时出家东乡唐汪峡口拱北,拜师唐世灵当家人,不久便到韩则岭拱北协助当时的当家人马瓦扎看护拱北。而今已任拱北当家人11年了,他对韩则岭拱北的过去、现在知之详尽,给我们娓娓道来拱北的情况。

    根据所有东乡族族源研究史料、《东乡自治县志》《东乡族自治县概况》,马清芳当家人介绍,哈木则巴巴的祖先是阿拉伯人,后迁居中亚。元末(具体时间大概为1340年),带领40位弗格尔和家属来华传教。元末明初在东乡地区广泛传播伊斯兰教,使很多人归信了伊斯兰教,这些人成为今日东乡族的一个重要来源。哈木则巴巴于明中期(约1400)农历八月十六日归真,亡时90高龄,葬于传教地龙家山上,随着大贤的安葬,人们为了纪念他,把龙家山叫哈木则岭,(就是韩则岭)。哈木则岭和韩则岭是阿拉伯语的不同念法。“哈”和“木”连续就念“哈”的鼻音“韩”,就像“伊斯俩目”中“俩”和“木”连续念“兰”,“伊斯俩目”念作“伊斯兰”一样。“哈木则”的名子源于穆罕默德圣人的一个名叫哈木则的叔父后人称为“哈木则巴巴”。他生前归顺伊斯兰教,是最著名的圣门弟子,后在圣战中牺牲,亡于穆罕默德圣人之前。按伊斯兰教的规定,以列圣、圣门弟子、吉庆的词给婴儿命名,韩则岭、哈木则巴巴的名源于此。韩则岭现在是东乡县境内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山。

    600年前的《古兰经》手抄本

    据马清芳当家人介绍,哈木则巴巴在元末带领40位弗格尔和家人带手抄本《古兰经》等经典,先来到东乡县达板四十斤村聚社,“乃玛斯苦顺”的地名留传至今,后来到和政县城河滩,集体诵经赞圣做了都哇,然后分散赴西北各地传教。

    哈木则巴巴精通阿语、波斯语和中亚好多民族的语言,知识渊博,品行高尚,所以在他的宣教下,很多人相继归信了伊斯兰教。哈木则巴巴常被请去诵经、央请祈祷,哈木则巴巴带着从中亚带来的《古兰经》为人们诵经祈祷。

    哈木则巴巴传教用的这本《古兰经》至今仍保存在韩则岭拱北。这是东乡族保存最早的《古兰经》,也是中国境内保存最早的《古兰经》之一。记者有幸目睹了这本珍贵的《古兰经》,这本《古兰经》比一般的《古兰经》大得多,著名的元代带来的撒拉经开幅还要大,长48厘米,宽34厘米,厚9厘米,也就是单页页面是《民族报晚刊》一个版面的1.68倍,是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页面的5.8倍大。这本《古兰经》的封面是牛皮制的,内页由许多纸张粘贴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又加上过去长期诵读而出现了页边破裂,后来被人用纸裱了边,每页经文11行。有几页缺失了,被后人补写了。这本《古兰经》具体有多少页,马清芳当家人说他也没有数过。《古兰经》封面上盖有直径3厘米许的五个“清真言”印,封底中间有直径2.5厘米许的7个“清真言”印。文体相当精美潇洒,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今世少有的珍本,是中国伊斯兰珍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东乡族源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清芳当家人说,对哈木则巴巴传教用的这本《古兰经》,拱北内一直严加保管,他也很少拿出来,只是在今年斋月中为了沾吉才拿出来念了一遍。伊朗客人来韩则岭拱北看了这本《古兰经》后说,同该《古兰经》一样的一本《古兰经》保存在伊朗,愿出50万美元购求这本《古兰经》,一并保存。马清芳当家人婉言谢绝了。他对我们说,这是东乡族伊斯兰教的根据,是无价之宝,不是卖的东西。

    据马清芳当家人介绍,这本《古兰经》也曾差点被烧毁。1958年被县公安局抄去,准备要烧。但由于发生了一些奇异的事情未能烧成,局领导又偷偷将经送还给县城的哈木则巴巴的后代。“文革”后,拱北重建时,回归拱北。

    马清芳当家人还给我们看了哈木则巴巴传教中用的两本经,一本是阿文的《穆乎特索勒》,一本是波斯文的《默嘎穆里悟俩》。哈木则巴巴传教用的“色者勒”(凭证)、竹筒、单册30本《古兰经》(每卷为一本)等保存在其几个后代的家中。

    先有大礼拜寺 后有河州城

    哈木则巴巴带40位传教士来华的第二年(约1341年),在东乡县的龙家山上组织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清真寺,称为大礼拜寺,是西北地区最早的清真寺之一,故有“先有大礼拜寺,后有河州城”之说。这个“河州城”指的明代城地,即现在州城的雏形。

    哈木则巴巴以大礼拜寺为传教基地,传教劝善,受到了当地穆斯林的广泛爱戴。大型宗教活动请他主持,家中念经救渡亡者请他来念,去世了都要埋在他传教的龙泉山(后称韩则岭)以求他的说情搭救。很多亡者从数十里外抬到龙泉山来埋,结果在龙家山上埋满了人,层层叠叠,数不胜数,后来实在埋不下了。哈木则巴巴说,只要能看见龙家山,埋在什么地方都同埋在龙家山上一样。这样,人们以后就把亡者埋在了能看见韩则岭的各山顶上了。

    哈木则巴巴在龙家山上修了大礼拜寺后,宣礼员站在高高的宣礼塔上唤拜,十多里外的人能听见声音,都来做礼拜。可是后来,大礼拜寺被搬迁到了几里外的坪庄沟,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还有一段事故呢!

   当时,河州的州官得了一个头痛的怪病,每天发作五次。发作起来,痛疼难忍,请了无数郎中诊治都无效。后来,请了一个巫师,巫师说:“在东乡的一个山头上,每天高喊五次,每喊一次,你便头痛一次。”州官下令详查,果然,大礼拜寺宣礼塔上的唤拜声很大、传得很远。于是下令拆除该寺,又恐引起民变,最后下令将其拉到河州城立寺。山顶上的大礼拜寺拆除后,将木料拉往河州城,当拉到坪庄沟时,大梁上湿漉漉的,怎么拉也拉不动。于是请示州官,“明担(大梁)在坪庄沟里淌眼泪,不管多少人怎么拉也拉不动,怎么办?”州官说:“既如此,就建在当地沟里算了。”于是,将大礼拜寺新建在坪庄沟里并传至现在。

    从大礼拜寺寺址变迁的这段历史传说中,东乡族人民对哈木则巴巴的敬仰之情可见一斑。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哈木则巴巴来东乡劝善传教时还是青壮年时期,约30岁,到60多岁时,其五个儿子都已成人。为了把他的劝善传教的事业发扬光大,他把自己的五个儿子分别差往各地建寺传教,差往高山乡洒勒村,亡后建有洒勒拱北;次子在韩则岭,随父传教,亡后与哈木则巴巴的助手一道被葬在双拱北(哈木则拱北南200米处);三子被差往龙泉乡的那楞沟,亡后建有那楞乡三太爷拱北;四子被差往唐汪乡和达板乡交界的洪济桥,亡后建有四太爷拱北;老五差往临洮县(现榆中县)马坡乡,原有五太爷拱北,现已毁。

    随哈木则同来的40位传教士中,有14位也在东乡县传教。由于哈木则巴巴及其同伴、儿子和8位赛义德的传教,在山大沟深的东乡,由原来信仰伊斯兰教的迁徒来的撒尔塔人与新皈依伊斯兰教的汉、回等民族逐渐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东乡族,历史上称为东乡回。

    慎终追远万寿亭

    哈木则拱北有东门、西门两座门,两座门相距约150米,皆在白后公路旁,从县城方向来入西门,从那勒斯乡方向来入东门。从西门入拱北是二进,拾级而上,进了牌坊式大门,是一个小院,栽植着小松树,二进为金顶(墓亭)院。从东门入拱北也是三进,在路旁山坡上有一座山门,进了山门增过一段山坡,便是大门,进了大门便看见第二进的牌坊式门庭,有三座门,周围为砖雕花草,匾额楹联,中间的砖雕“万寿亭”,楹联为“普渡众生神光千秋垂泽,传播真教圣德万古流芳。”马清芳当家人介绍说,这是大拱北先贤祁静一在东乡传教时,于康熙二十八年为韩则岭拱北题写的。后由于风化,木匾朽坏,重修建拱北时将荒文门额和门楹上了。先贤祁静一对哈木则巴巴的赞扬和敬慕展现一代宗教大师慎终追远的美德和继往开来的风范。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哈木 拱北

上一篇:崖头门宦
下一篇:保老师祖及两通碑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