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穆斯林
分享到:
2012-05-30 16:11:57 【来源:《回族文学》】 点击:

    爱群清真寺


穿过湾仔丽景酒店的停车场,一栋白色八层高的大楼矗立在右侧的马路边上。这就是香港伊斯兰联会及爱群清真寺所在地。一楼侧门是穆斯林幼儿园,为附近穆斯林子女人学而设。拐弯过去,爱群清真寺及伊斯兰联会的英文和阿拉伯文字样镶嵌在墙面上。如果不走进大楼,站在门外,不会猜到这是一个清真寺;因为就在这栋大楼的另一侧,有一栋悬着十字架的大楼,那是湾仔区天主教的办公地点。

    走进大楼,大理石的墙壁上有用彩色玻璃镶成的麦加禁寺天房图案。从台阶慢慢走上去,二楼是穆斯林礼拜前洗浴的地方。整个楼层隔为两半,一半专为男性所用,另一半为女性所用。三楼是专供穆斯林男性礼拜的大殿。平日人不多,每到星期五,散居各地的穆斯林把整个大殿挤得水泄不通。有时候大殿空间不够,整个楼梯,甚至二楼都跪满了人。四楼是女性礼拜殿。“香港穆斯林妇女会”常联络和安排生活在附近的穆斯林妇女,一起在这里完成主命。在这里礼拜的,多为来自印尼和菲律宾在香港富裕人家从事家佣工作的女性。五楼是清真餐厅。平时喜欢喝早茶的香港人,约上亲戚朋友聚在这里,一边聊天,一边享受各种各样的港式糕点。周五聚礼结束后,餐厅的工作人员则忙得不可开交,不过他们心里自然是乐呵呵的。平日清淡的生意,也就在这个下午得到了有力的补充。据老板说,这里的生意随着越来越多的穆斯林来港也逐渐好转。六楼的图书馆摆放着各种语言的书刊和报纸,里面还特别为查阅资料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研读室。六楼还有为社区穆斯林提供的免费医疗室。最高两层则是“伊斯兰联会”和“香港伊斯兰青年协会”的办公地点。据伊斯兰联会负责人讲,湾仔爱群清真寺是“香港伊斯兰信托基金会”所在地,所以命名为“爱群清真寺暨林士德伊斯兰中心”。爱群清真寺原来并不在这里,而是位于现在的湾仔跑马地,与锡克教的白色庙宇相连。为了开辟香港赌马生意,同时也为了给湾仔公墓腾出更多的地方,经过香港政府与穆斯林社团商议,将清真寺迁到爱群这个地方。1981年,新建的清真寺开始投入使用。搬过来这二十年,爱群清真寺和伊斯兰联会为香港穆斯林与内地穆斯林的联络、世界各地穆斯林的往来与互动贡献良多。特别是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交流过程中,伊斯兰联会起到了桥梁作用。另外,伊斯兰联会还拿出大量资金帮助世界各地的贫困穆斯林,以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中华回教博爱社


最初的香港华人穆斯林都是从内地迁来的回民,不同时期的迁入有着不同的特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1945年香港光复,有避难的,有搞小营生的,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社会背景,先后从广州、肇庆、番禺等地迁来一些人。后冈国内政治局势变化又有各种形式的迁入,北方以商贾居多,南方则有官方背景、军政落败而来者较多。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许多人因政治运动而被迫移居香港。名目繁多,不可一言以蔽之。

    早期内地回民移居香港,虽然分散各处,各自谋生,但是都要寻找或筹建礼拜殿聚众礼拜。宗教生活使他们相遇相识,彼此往来,日渐熟悉,最终形成华人穆斯林的社会。每遇主麻日他们大量聚集,然而由于身份多样,关系复杂,没有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团体。所以长期未受承认,政府组织的很多公共事务与社会活动他们都不能参加。尤其是1917年签订联合规章时,居然没有回民代表的名额。面临尴尬的局面,几位网族穆斯林经过商议,决定成立属于自己的组织,争取应有的权利与地位。

    1918年,由马子敬、脱文英两位商界颇有名望之成功人士做经济后盾,并邀请广州东营清真寺阿訇金逸卿共同筹办回族社团,取名“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港人当时流行用“堂”、“社”、“会”等名称,这里实际上是清真寺,也管理华人穆斯林的一些社会公共事务),宗旨是“宣传回教博爱思想,发扬教胞互助团结之精神”。教胞脱腾初让/H港岛湾仔二百二十五号,定为社址。同年,广州濠畔清真寺陈绍卿阿訇受邀出任博爱社首任教长。经众穆斯林推举,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有会长金逸卿、司库马绍裘、书记脱腾初等十七人;博爱社成员共有五百二十余人,捐款者有二百二十五位。

    博爱社成立之初就开设了“私立经书小学”,聘蔡华轩先生负责中文教育,陈绍卿阿訇担任阿拉伯文教师。1922年,由于原址地方太小,不利于发展,迁到轩尼诗道四百一十二号二楼。几年后,迁到了今天的地址——陈东里七号。该址原为一座两层木楼货仓,经修葺后,楼上为礼拜殿,楼下为教室。1930年,经书小学扩充为六年制完全小学,并在糖街二十五号设立分校。

    1935年,受白蚁长期侵蚀,大楼几近损毁。博爱社执委会决定重修社址,不过受二战影响而搁浅。期间,幸得杨显荣、马瑞祥、张广义等人极力支撑,才勉强保住社址李壳。日寇来犯,大量内地穆斯林云集港岛避难。博爱社虽然只有空壳,也变为临时收容所。但是当时兵荒马乱,没有经费支持,无法长期安置穆斯林兄弟。由萨兆经先生出面向政府求助,建了一个回教难民营地。地点设在新界元朗锦田内,每天供应伙食,由周善之阿訇负责处理日常宗教事务。

    1945年香港光复,在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由博爱社主席白学修牵头,对大楼进行了修缮。1951年,博爱社组成修建委员会,筹备资金,决定在原址重建、扩建。1953年重建工程竣工,于当年2月1日正式启用。当时博爱社楼高四层,从地下室到三楼为小学课堂,四楼为礼拜殿。1964年,蒙博爱社主席兼小学校监脱维善先生四处奔走,成功把完全小学纳入政府津贴学校,解除了学校经济上长期遭受的压力。1994年,博爱社大楼又呈现出破旧的景象,到处墙皮剥落,执委会决定重建大楼,于1996年底完工启用,直到现在。这次重修后,宗教活动的场地比以前宽敞多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博爱社执委考虑到穆斯林子弟小学毕业后的升学问题,觉得有必要设立中学。1961年,博爱社组成筹备委员会,筹办香港第一所伊斯兰中学。先是选址,接着是筹款。香港华人穆斯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筹建工程顺利启动。1970年9月1日完工开学,学校以“博学、忠孝、和平”为本。脱维善为校董会主席,第一任校长为李思义。1982年,学校改制,纳入政府津贴范围,自此经济情况得以舒缓,生源广增。1996年,教育署承诺给博爱社一新建校址,位于柴湾,校舍宽敞,条件优良,将其更名为“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1997年,学校正式迁入。自创办至今,这所中学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他们走向各行各业,为香港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

    1978年7月,脱维善先生以博爱社主席、香港国际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的身份,应邀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伊斯兰国际事务会议。会上,脱主席和蔼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了香港华人穆斯林社会的情况。发言结束,颇为参会者关注,纷纷提出要前来访问。

    1979年,博爱社教胞举办金禧大庆活动。五十年的历程(按照年份,并非五十金禧,而是六十一年的历程),香港回族穆斯林从零星散户到形成小区,再到逐渐壮大,宗教、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配合这一活动,博爱社众教亲同意

    用这种华夏文化“金禧”来称呼,表示五十年一个大总结的意思。这一年,博爱社举办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首先是摄影展,接着组织了教亲摄影旅行,2月举行中小学组中文征文比赛和社徽设计。4月29日,金禧纪念大会在伊斯兰中学举行,各个穆斯林国家领事伉俪,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机构和协会都受邀参加。2008年,香港穆斯林受沙特国王邀请,组团朝觐。同年底,沙特禁寺大伊玛目来港访问。,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座清真寺外,在港岛区柴湾歌连臣角的香港穆斯林坟场也修建了一座清真寺,是专门为前来上坟和送葬者方便礼拜而建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香港 穆斯林

上一篇:青海西宁——
下一篇:保安族穆斯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