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5月3日电(记者 王大千)“无论是在清食展的回医药分会场,还是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的中国回医药历史博物馆,都让我产生心理亲近感,为回医药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科研成果感到骄傲。”76岁的回族老人努海背着双手在第七届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首次举办的回医药分会场来回观看,言语中透着激动。
努海说,受老一辈影响,他的家人常使用小儿集圣散、清热咽喉散、万灵丹、马应龙痔疮膏等传统回族医药制剂来应对日常疾病,但近些年来,许多年轻的穆斯林群众对回医药却很陌生,“主要是因为回医药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其推广和发扬还做得不够好。”
和努海一样,4月30日至5月3日赴青海参加清食展的许多回医药学专家和学者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类似观点。其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秘书长梁峻就指出,回医药的发展以扎实的历史考证和理论研究为基础,文化根基稳了,才谈得上对回族医药的继承、发展。
本届清食展期间,青海省举行了‘青海回医药研究会中回药材种植基地’挂牌仪式,回医药历史文献阿维森纳《医典》翻译启动仪式、中国回族医药文化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受到了参会者普遍欢迎。“系列活动使多年来局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医药学发展突破了地域限制,有效拓展了回医药文化内涵和发展空间。”梁峻说。
近年来,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立足回族人口多分布广,回医药历史和资源丰富的实际,充分挖掘回医药文化,发展回医药学,取得了许多成果。梁峻表示,在伊斯兰地区普遍重视临床实践、药品开发的背景下,青海省从文化角度发掘回医药历史,对中国回医药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回医药研究会秘书长谭启龙介绍,2012年,青海省成立回医药研究会,创办了国内第一份回医药文化学术期刊《现代回医药研究》,致力于中国回医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在青海红十字医院建起的中国回医药文化博物馆,搜集、整理伊本·西那《医典》、《论灵魂》等回医药历史经典名著,展示了出土于巴基斯坦的古代陶制器皿、汉代储药器等,成为宣传与弘扬回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伴随着回医药文化的发掘与传承,青海省于2010年在红十字医院成立了第一家回医门诊,回医科及中回医妇科,使尘封已久的回医药学研究应用于临床实践。
中科院中亚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岘表示,相对于其它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回医药发展,中国依然面临着文献挖掘整理数量偏少的问题,青海的研究、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希望以本次清食展系列活动为载体,青海、宁夏等更多地区能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临床经验,使传统回族医药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据悉,土耳其、阿曼、肯尼亚、马来西亚、泰国等14个国家的企业参加2013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国内也有21个省区市共100多家企业参展。此展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6届。
责任编辑 :落雨初荷
上一篇:吉林省辉南县清真寺创办民族医院
下一篇:中回医种植基地花开清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