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回族方言、习俗看西安回族的渊源
分享到:
2013-08-17 04:17:12 【来源:】 点击:

 

据统计,陕西回民在清末同治年间以前,“人数不下四百万,关中地区各村各镇遍布回族的庐舍田园”,而经过满清贵族及其走狗的残酷镇压之后,“关中地区回民所剩无几,仅陕西还有20余万,西安有4万余人(1936年数字)”。根据1983年全国人口普查情况,西安市城内的本地回族仅两万两千余人,居住在西安市城内西北隅,现在虽然人口较少,但历史源远流长。探讨西安回族的有关问题,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回族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及唐、宋、元等各朝民族关系史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在此抛砖引玉,以期求得专家和同仁的指正。
 

  一、西安回族方言考
 

  “为了能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生活的历史,自然人们首先要懂得它的语言。”众所周知,回族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自己共同的交际工具(语言)——汉语。同样,西安回族方言也是以汉语为基础,以陕西关中方言为主体,吸收了其他民族语言和外来语,并且通过自造语汇,汇聚凝结而成的一种特殊的方言,主要通过于西安本地回族内部。例如:“号儿瓦尼劳叨,伊纳儿行匪!”不是西安本地回族很难听懂这句话。其实,这是家长教育或斥责儿童时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小家伙真调皮,光要淘气!”这句方言的词汇来源很复杂,其中“号儿瓦尼”是阿拉伯语,原意为“动物”、“野兽”,多用以斥骂为非作歹之辈,这里引申为带有责备性质的爱称“小家伙”;“劳叨”是波斯语,意为“调皮”;“伊纳儿”则是维吾尔语,“偏要、光”的意思;“行匪”是古汉语词汇,本意是“干不该干的事”,这里指“淘气”。
 

  由此可见,“语言史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依赖活的方言的帮助进行。在一切语言中,曾有这样的例子,即在活的方言中保留了在文学语言中早已消失的形式”。目前笔者已收集到西安回族地区日常用语中各种方言词汇六七百个(大部分属经堂语),其中有些还未找到出处,但都是附近汉族群众即听不懂也不会说的词汇,经过初步分析整理,为便于研究,现简单地划分为八类(类别的前后次序不以词汇数量的多少为顺):⑴阿拉伯语(包括一部分经堂语);⑵波斯语(包括一部分经堂语);⑶经堂语;⑷维吾尔语;⑸蒙古语;⑹古汉语;⑺古方言;⑻自造词等。


  ⑴阿拉伯语


  一部分由《古兰经》词汇逐渐转为生活用语,属经堂语部分:


  如:讨白(忏悔),嘟尔(祈祷),伊玛目(教长),库夫儿(迷信),里不里斯(魔鬼),尔扎卜(刑罚、痛苦),哈知(朝觐者),开孜卜(说谎),开凡(尸衣),比歹尔提(异端),格雅麦提(复生、后世),舍牺德(牺牲),尔林(学者),赛俩目(平安),木什里克(多神教徒),主麻(星期五),顿亚(世界、今世),衣扎布(婚约),海帖(阿訇念经的酬金),赛拜布(原因、机遇),阿米乃(意为:“主啊!答应我们的祈求吧!”)等。


  一部分是属于世代因袭下来的阿拉伯语词汇:


  如:法依岱(获利),尼尔买底(恩惠、合法食品),引沙尼(人类),热孩卖提(下雨),毛梯(去世),拜俩(灾难),耐夫孜(头、心思、脾气),拜俩开梯(吉庆),罕里(幸运、运气、机遇),乌巴里(可怜、状况不佳),木纳非格(两面派),哲玛尔提(常指清真寺),罗罕(灵魂)等。


  ⑵波斯语


  一部分由宗教词汇逐渐转为日常用语,属经堂语部分:


  如:乃玛孜(礼拜),阿訇(教长、经堂教师),阿卜代斯(小净),呼实(满意),迭乌(魔鬼),古拿哈(罪过)等。


  一部分是波斯人当时留下的口语词汇,由长安穆斯林长期因袭下来:


  如:别麻儿(病),若也(脸),尔失经(反复无常),爷切(一个),森(打旽、微睡),朵斯梯(朋友),堵失蛮(敌人),提子(屁),干代(臭),斜陕比(星期二),阿不(水),多灾海(地狱),舒迷(倒霉),胡夫坦(宵礼),扎嘟(诅咒、说话),都闪比(星期一),攀闪比(星期四),坂德(穆斯林自称)等。


  ⑶经堂语


  经堂语是我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用语的总称。明代以后,经堂教育在陕西开始兴起,阿訇们所用以教学的经堂语一般为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汉语音译,后用汉语语汇意译波斯语或阿拉伯语,亦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汉语(即“小经儿”),同时不断吸收和改造中国儒、道、佛各教经典用语及民间用语,赋予伊斯兰教含义,作为新的经堂语。笔者在此所列的就是这种非阿拉伯语也非波斯语的经堂语:


  如:托靠(含有“依靠”之意,一般只限于对真主使用),教门(指教义、教规,专指伊斯兰教),搭救(多指亲属纪念其归真的亡人),知感(含有“知恩感激”之意,仅限于对真主表示),承领(含有“承认、接纳”之意,仅限于对真主而言),显迹(有“显示出的奇迹”之意,仅限于对真主而言),举意(指从事某项宗教活动开始时用特定的句子表达心愿,祈求真主接受),襄助(有“帮助”之意,专指对真主的祈求),大能(有“无所不能”之意,专指对真主的描述或赞美),穿衣(专指满拉升为阿訇的毕业仪式,因为满拉要穿特制的衣袍而得名),入土(专指宗教仪式埋葬亡人),恩典(一般专对真主使用),口唤(去世,意思指奉真主的召唤而去了),回赐(有“赐福”之意,专指对真主而言),开经(指在宗教仪礼活动中诵读《古兰经》),下刀(按宗教礼仪执刀宰牲),打整亡人(按宗教礼仪为亡人履行一系列手续),为主的(即“真主”),慈悯(专指真主赐予的意思)等。


  ⑷维吾尔语


  如:胡达(真主),阁失(肉),娜儿(母亲),娅娅(姨妈、阿姨),甘兰(笔),胡兰曼(不知道),恰袢(一种外衣),巴巴(爷爷),娜娜(奶奶)等。


  此外还有古于阗语,如西安回民常称汉民为“探家”,而在《马可·波罗行纪》第53章中注道:“和阗即于阗,回人呼汉人为赫探,……和阗赫探之对音也。”
  ⑸蒙古语


  如:卡扎(碗),吉麻眼(糟糕),虎刺孩儿(由原来的“强盗、贼”之意转变为“憨厚、不计较长短的人”)等。


  ⑹古汉语


  如:仰场(房内的顶棚,见宋王巩《闻见近录》中有“仰场”一词),弹剥(指责,见金董解元《董西厢》中),跷蹊(qiǎoqí奇怪,见元关汉卿《杀狗劝夫》中),还有“乡老、殁(mǒ)、瓷实”等词一般也出自《周礼》、《礼记》、《宋史》、《真本金瓶梅》等古代文献和文艺作品中,目前也仅使用于西安回民地区。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西安 回族 方言

上一篇:桑坡惨案
下一篇:亦黑迭儿丁:规划设计元大都的穆斯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