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穆斯林——云南回乡银饰世家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2014-04-07 12:01:38 【来源:】 点击:


爷爷杨泽民正在制作银器

  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巍山县大围梗回族村,有一户世代从事银器加工的杨姓人家,他家做的银器首饰在清代即负盛名,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技术日趋成熟,在当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4月春光明媚,记者走进大围梗村一幢两层小楼前的院子,和煦的阳光铺满了整个院落,两株粉红色的月季争娇斗艳,鸟儿在屋顶上叽叽喳喳地聊着新鲜事。杨家老少几口人散坐在院里,正用手上的小锤子、小镊子敲敲打打,制作着银器。

  爷爷杨泽民是家里的长者,今年77岁,他身体健朗、精神矍铄,虽然需要借助老花镜,但手上做银器的节奏可一点都不慢。他告诉记者,杨家的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他说:“(我们家)做(银器)好几代了,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现在我们)全家都在做(这个银器),(自己)家里就有个车间。(跟其他家相比),我们家人(手)多一点,做的东西牢靠一点,工艺各方面(更)细致、认真一点。”

  杨泽民老人告诉记者,银器手艺秉承传嫡不传外的原则。已经出嫁的女儿和孙女们虽然也会做,但是真正学到精华部分的只有儿子、孙子和嫁进门的媳妇。二孙媳妇米婷二十岁出头,三年前她嫁进杨家,开始学习制作银器。她做起手工活来很是用心。她告诉记者:“不进这家门,不像这家人,一进去了(看到)他们做,(我)也就跟着上去(做),也就喜欢了。(因为)做的(种类)比较多,(每)学会一样,心里特别高兴。(其实做这个)也没有那么难,只是说有一点细致,有一点摸索,费时间一点。”

  在年轻的一代里,杨家大孙子杨绪念是领军人物,虽然他刚三十出头,不过做银饰快有二十年了。他告诉记者,这门手艺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可以不断创新,加入自己的新想法。他说:“它的技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的改变,会越做越喜欢做,越喜欢(去)创新。你看这四个哪个最漂亮?这个是最早的,一开始颜色不透彻,还有(体积)小一点,然后改进过程中把它放大了一点,颜色也增加了一些。后来又把方的改进成了圆形,色彩又清晰了一点。最后(现在)这个更漂亮了,(色彩)更饱满了。”

  年轻时尚的米婷对银器制作也颇有心得,她告诉记者说:“我们跟着市场的需求,(做的银饰)颜色也在变,花样也在变,样样都比以前要好了嘛,跟着时代走。”

  父亲杨加显告诉记者说,本地区的彝族居民是银器的主要客户,俗话说“回族做银,彝族戴”,这是当地民族间交流的一大特点。以前人们生活条件差一点,杨家老一辈都是背着做好的银饰到彝族居住区去兜售。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里的钱多了,银饰的销路也比过去好多了。杨加显说:“现在销售就不愁了,我们现在是供不应求。现在电话联系的主要都是一些老主顾。(这些)老主顾一代传一代,老的领他来了一次,小的(以后)自己就来了。”

  正聊着的时候,来了几位购买银饰的彝族姑娘,原来她们是来给自己挑选结婚用的嫁妆。其中一位叫字佳仙的彝族姑娘告诉记者:“这个是我们结婚时用的嫁妆,我们结婚、做客时候(戴的银饰)都是到他们家来买,年年都要到他们家来拿银器。”

  杨加显告诉记者,根据银的用量多少和工艺的复杂程度,银饰的价格从几百到上万不等。如今杨家银饰一年的营业额能达到100万人民币。  

  谈到现在的生活,杨家老少都觉得非常满足和幸福,尤其是爷爷杨泽民,满脸的喜悦感掩都掩不住。他告诉记者,现在他的三个家孙里,两个稍大一点的已经上学了,他们不光学习挺好,而且在课余时间都会帮忙做银饰。关于未来,他希望子孙们把这个手艺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说:“(现在我们的生活)相当好了,儿子儿孙都幸福了嘛,有衣穿有饭吃,而且都有手艺。未来希望(这门手艺)还要大大的发展,经济(也)还要再抓上去。”     

  与记者聊完天,杨家老少又重新拿起手中的活计敲打起来。这些民间工艺师用简单的木敦、小手锤、小凿子等工具,凭着熟练的技巧和精湛的工艺,敲打出一件件具有很高使用和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同时也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来自国际在线)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云南 银饰 中国 穆斯林

上一篇:最后的皮匠——纯手工制皮的西宁回族老人
下一篇:马文义:泽库藏家的回族好“曼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