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智慧》第一章 信仰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分享到:
2014-02-20 11:33:01 【来源:】 点击:


    朝觐,是穆斯林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有穆斯林只要有能力,一生都要朝觐一次。它是伊斯兰教一切教派并肩参加的活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朝觐是一种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为让人们缅怀先知易卜拉欣服从真主的命令牺牲儿子易司马仪的事迹,并从中吸取教训。朝觐者以摆脱世俗打算和本身的事情,与真主 谈心,默思“上帝”的独一为其精神目的。所以,朝觐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朝觐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巡礼或付朝,可以在一年的任何时候举行;另一种较大的较正规的叫“哈吉”。“哈吉”只在特定的日子里——一伊斯兰历12月上旬—一进行。对于参加“哈吉”的人来说,他应在该月的第7天抵达麦加。抵达后——实际常常是在离开本国前——朝觐者就脱掉俗衣,换上传统的朝觐戒服。男子戒服是两幅没有接缝的白色包布,一幅围在腰间遮蔽下体,一幅被在肩上遮蔽下身。大多数朝觐者袒露一个肩膀。妇女没有特别戒服,但大多数妇女穿遮住手臂的长素服。不管本国的风俗如何,她们在朝觐时一律不准带面纱和手套。在旅途中,直到进入麦加,朝觐者为表示接受真主的命令,要反复唱诵这样一段表白:“主啊,为了响应你的召唤,我来了!我来了!我来了!你没有同事,我来了!一切赞颂、喜悦和尊严都属于你,我来了!”到达麦加后,他们便可以径直去禁寺,在那里先要履行沐浴礼仪,然后从和平门进入院中。他要吻一下“玄石”,以逆时针方向绕克尔白(天方)环行7周,3周用快步走,4周以正常步伐走。每绕克尔白(天方)一周,朝觐者就得抚摸—下玄石,但实际上由于人群拥挤,这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每经一次只要朝玄石作一下手势就行了。接着在连续几天的朝觐中,信徒要履行一系列规定的、有时是很艰苦的仪式,并徒步到各圣地去。第一项规定仪式是徒步行走,在连接萨法山和麦尔卧山山峰的拱廊里来回走7次,以纪念哈哲尔为了寻水救易司马仪来回奔走7次的事迹。在伊历12月的第8天,所有朝觐者再次绕克尔白行走,然后到离麦加5英里的米纳集合作正午祈祷。他们要在米纳通宵达旦地祈祷。在第9日清晨,他们要向麦加东南约13英里处的阿拉法特平原行进。在那里,他们中午集合进行祈祷并听一次布道。第9日的整个下午只是站在阿拉法特平原上做祈祷。这是最重要的朝觐仪式。整个下午都光着头站着不动,诵读《古兰经》,并说:“主啊.我来了,我来了!”这样的祈祷一直持续到日落,接着,整个祈祷人群又继续移动,在姆兹达里法—一阿拉法特和米纳之间的一块旷野地——安营宿夜。这一夜又是在祈祷与休息的交替中度过的。在这个月第10天的早上,朝觐者返回米纳。那里有三根石柱,每个朝觐者要向其中一根石柱掷7颗石子,同时口诵:“我这样做是以万能主之名,是出于对魔鬼及其虚伪矫饰的憎恨。”这个仪式据说是纪念易卜拉欣在此曾用石头投击并赶走前来诱惑的撒旦。紧接着的是献祭,也就是最后一项朝觐仪式。祭品通常是一头山羊或绵羊。宰牲是为纪念易布拉欣服从真主命令献祭儿子易司马仪,以及慈主决定让一头牲口来代替那孩子的事迹。在米纳献祭后,男朝觐者要剃头,女朝觐者要剪发,男女朝觐者都要剪一次指甲,并可以换穿通常的服装和进行除房事以外的一切活动,这时所有的正式礼仪都已结束。在此,之所以要将朝觐的礼仪与仪式作一交待,是希望读者也能感受朝觐的神圣气氛。朝觐犹如一次大规模的人类迁移,每个朝觐者都经历了一次集体性的精神锻炼,它把信仰一种多种族的国际性宗教的、*多种语言的人民都团结到共同的信仰里。意味深长的是,即使在这样神圣的时刻,伊斯兰教务事求实的一面照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穆斯杯世界各地来的商人借此相互接触交流,由此签署了很多合同。特别是因为年轻妇女必须揭开面纱,这时刻便成为安排婚姻的大好时光,这对沙特穆斯林尤其如此。对此安卡拉的土耳其青年曾说:“伊斯兰关注实际生活并将其同精神实物联系起来——因此卓有成效。”“伊斯兰非常适应现实,而且颇能适应日常生活。” 这种使信仰与务实交融的做法,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在第一方面,它使信仰不再是一种虚无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而变得具体实在,具有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内容。仅以穆斯林对待做买卖经商的态度而言,做买卖必然以赢利为目的,对于这样一种充满世俗色彩的营生,在穆斯林那里并没有被信仰所鄙弃,而是包含在信仰的视野之内。

      《古兰经》中对利息、借贷、货币、买卖都有具体的论述,并把它们与对真主的信仰联系在一起。像《古兰经》第3章第130节就说:“信道的人啊,你们不要吃重复加倍的利息,你们当敬畏真主 ,以便你们成功。”仅就这句话来说,它就是以肯定经商和获利为前提的。作为真主通过穆罕默德向生活在普遍世界里的人们进行启示的《古兰经》,其中大量的经文告诉穆斯林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以便求得真主 的喜悦和证明信仰的坚贞。经文中告诉穆斯林应该如何看待战争、人生道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各种事情,也就是告诉穆斯林们,有信仰的人,他的信仰应如何在上述各方面的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同样,在每一方面实践了《古兰经》的教诲,也就是在每一方面具有了信仰。对于穆斯林文化中信仰的这种务实性,一致得到了伊斯兰世界之外的人们的赞叹。一位在西非工作的知名的传教士玛丽·金斯莱,不无赞叹地说:与基督教相比,它不受性问题的干扰,没有过份的许愿,也没有过份的要求,常情常理贯穿始终,许多世纪以来,因安于解答日常生活而得以持久。作为其它宗教的信奉者,金斯莱的这个看法倒是颇为中肯的。

    第二方面,它使日常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事务有了信仰的意义,这是穆斯林文化中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产生的另一个显著结果。伊斯兰不仅是信仰,而且成为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英国人詹森甚至说“它是一个包括僧俗的、总体的、一元化的生活方式;是一整套信念和崇拜方式;是一个广泛而又相互联系的法律体系,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文明;是一种经济制度和一种经营方法;是一种政体和一种统治手段;是一种特殊社会和治家方式,对继承和离婚、服装和礼仪;饮食和个人卫生,都作出规定。是一种神灵和人类的总体,适于今生,也适于来世。”①尽管詹森的话是出自一个来自基督教新教大本营的英国职业外交官之口,但对穆斯林文化中伊斯兰特质的描述,仍属一种“旁观者清”式的洞见。确实,穆斯林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深深地浸透了伊斯兰精神。他们使日常生活神圣化的方式,最为与众不同的是表现在他们的宗教功课方面。穆斯林的宗教功课是与人们每月的生活节奏同步的。一天有五次礼拜,又称“五番拜”。从拂晓至日落共五次。按时间称为“晨礼”、“晌礼”、“昏礼”、。最后一次称“宵礼”,时间限度是从晚霞消失至次日拂晓前。信徒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礼拜,因为每个清真寺前的宣礼搂都会传出做礼拜的召唤声。召唤总是把伊斯兰教的作证词包含在其中,汉语意思是:“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他独一无双;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仆人,是真主 的使者。”在拂晓时,召唤还提醒穆斯林“礼拜比睡觉重要”。召唤唱词的开头第一句“真主 至大”,是伊斯兰教的最高文化和声音,对穆斯林来说,宣礼塔上的呼唤声是信仰和文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把所有的穆斯林都连成一体。一个信徒无论是单独祈祷还是参加集体祈祷,他的祈祷形式和内容都是相同的。伊斯兰教的祈祷与基督教祈祷极为不同的是,祈祷不是信徒临时想到要提出个人需要而祈求真主或与真主 交流;祈祷是一种仪式,是全体信徒对真主 力量的一致承认。祈祷者的念词一律遵照既定的赞颂和服从真主的公式,例如;“一切赞颂全归你,啊,真主,愿你的威名被尊为至圣,愿你的尊严被奉为无上。我只崇拜你,除你之外,再无神灵。我求真主帮我抵制可恶的撒旦。”另外的念词是:“我的主,求你宽恕我。求你赐我仁慈。求你引导我们走上正路。求你赐我食粮。求你宽恕我的罪恶。“此外,祈祷者还念诵许多已被穆斯林逐字逐句铭记在心的《古兰经》里的一些章节。带领祈祷者的不是牧师,他同真主 的关系同其它崇拜者都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仪式程序或圣礼权力。领头人的学识口才和受训水平根据做祷告的清真寺的大小和财富而不同。在一个穷村庄里,他可能只不过是在宗教学校里上过几年学的当地手艺人。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拉伯 智慧 第二章

上一篇:《阿拉伯的智慧》第二章 滚动的“塔基亚”原则
下一篇:《古兰经导读》译者后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