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导读》九﹑忏悔章导读
2014-02-24 16:05:13
【来源:】 点击:
这个苏勒颁降的时间是在先知穆圣归真前的第十五个月﹐公元632年﹐这个苏勒的另一个名称是“解约”(Al-Baraah)。 从先知穆圣承领真主下降的第一个启示到那时﹐过了二十二个春秋﹐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日日夜夜﹐以传播真主的启示为己任﹐任凭风吹浪打和敌人的挖苦或怀疑﹐他都坚定地服从真主的指示。 真主说﹕“如果他们称你为说谎者﹐你就说﹕‘我有我的工作﹐你们有你们的工作﹐你们与我所做的事无干﹐我与你们所做的事无涉。’”(10﹕41) 如果在遭遇到挑战和对抗的时候﹐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任何一个旁观者都可以作证﹐先知穆罕默德绝不是一个好战份子﹐也不像是一个顽固派。
伊斯兰出现在阿拉伯半岛﹐遭致许多敌意﹐他们看到伊斯兰的兴旺和势力壮大而感到恐惧和嫉恨﹐千方百计设法在伊斯兰年幼的时候致于死地﹐因此围攻麦地那的战事不断。 他们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穆斯林社会的存在﹐使他们寝食不安﹐做垂死挣扎。 在敌人无力组织大兵团进犯之后﹐无视同穆斯林的盟约﹐改为小股偷袭﹑骚扰和掳掠﹐扰乱穆斯林社会生活的正常和稳定。 十年来﹐敌人与穆斯林有过许多次交锋﹐双方也订立过许多和平条约﹐但敌人十分狡猾﹐不讲信用﹐随时都可能单方毁约。 因此﹐这个苏勒的开头﹐真主启示他的使者向伊斯兰的敌人宣布盟约作废﹕“(这是)一篇解除盟约的宣言﹐从真主及其使者传示那些曾与你们缔约的以物配主者。”(1)
不知道当时的这个背景﹐这段启示容易被错误解释为“战争宣言”。 有人把“以物配主者”说成是全世界的非穆斯林﹐他们说﹐当穆斯林社会羽毛丰满时﹐便背信弃义向所有的非穆斯林表示敌意。 他们忘记了以下第三段经文﹕“从真主及其使者在大朝之日传示众人的通告”(3)﹐这里的“众人”应当是全世界的人﹐而“以物配主者”专指那些与麦地那穆斯林作对的伊斯兰敌人。 第四段经文中对这个定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但以物配主的人们中曾与你们缔结盟约﹐而没有任何违背﹐也没有资助任何敌人者﹐你们应当遵守与他们缔结的盟约﹐直至满期。 真主确是喜爱敬畏者的。”(4) 这是对开篇第一段经文的明确阐述﹐不容任何误解或曲解﹐穆斯林解除与那些背叛者的盟约﹐开始公开与他们对抗﹐不受任何约束﹐也是对他们卑鄙行为的惩罚﹐因为这些人﹐不是全世界人民﹐而是曾经与穆斯林缔结盟约中的一部分背叛道义者。 与伊斯兰为敌者只是一小撮人﹐因为他们的悖逆行为暴露了他们的丑恶本质。 世上凡有正义事业﹐死心塌地反对者必然是少数﹐因为正义是众望所归﹐符合大多数民众的利益﹐是帮助他们对抗极少数压迫者﹐所以招来反对派。 伊斯兰的对敌政策﹐把死不悔改的人看成少数份子﹐而敌人营垒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无知的民众。 真主说﹕“以物配主者当中如果有人求你保护﹐你应当保护他﹐直到他听到真主的言语﹐然后把他送到安全的地方。 这是因为他们是无知的民众。”(6) 伊斯兰事业在以后一个世纪中的发展﹐以迅雷不及耳的快速扩大了领土﹐左右开弓战胜了当时世界的两大强敌﹕拜占庭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 穆斯林在向四面发展的军事行动中壮大﹐吸收了亚非许多民族进入穆斯林社会。 战争进行得异常顺利﹐因为各地民众要求穆斯林大军对他们解放﹐摆脱罗马人或波斯人的奴役﹐人民志愿归信伊斯兰成为穆斯林﹐但是后代的历史学家把穆斯林在第一世纪的迅速发展论为“对外侵略”。 他们从《古兰经》中找不到鼓动穆斯林发动侵略和穷兵黩武的经文﹐但是从这一章中寻找断章取义的词语﹐证明他们虚无主义历史观﹐认为有了权势﹐必然对外侵略的历史“规律”。
我们承认记录在《古兰经》中的真主启示都是指导信士正当生活的原则﹐这里的经文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必须从经典启示的具体历史背景中体悟经文的确切涵义和准确精神。 真主通过他的使者宣布解除盟约之后﹐向他们面临的敌人讲明了宽松的执行方式﹕“你们可以在地方上漫游四个月﹐你们须知自己不能逃避真主的谴责﹐(须知)真主是要凌辱不信道者的。”(2) 这个宣言不是宣战﹐也不是示弱﹐而是向敌人发出公告﹐如果胆敢继续骚扰和进犯﹐穆斯林有权自卫和还击﹐从宣告日起四个月后﹐不受先前的盟约约束。 发表这个宣言的时间正在麦加朝觐期间﹐阿拉伯各地的穆斯林和其它信徒从各地来到麦加集中﹐所以在麦加的宣言就是布告天下﹐是对少数敌人以示警告。 显然﹐这个宣言是指发生在具体时间和地点对那些敌人的处理政策﹐也适用于各地对待狡猾敌人的原则精神﹐而绝不是向全人类宣战。 开篇之首的经文就是指与麦加不信道者的盟约﹐以下的几段经文阐述了穆斯林对待盟约的原则和立场。 根据订立盟约的签约对方的品性和人格﹐盟约就有不同的性质﹐例如对不信道者签订的盟约﹐对方不可深信﹐因为随时可能背约。 这是根基真主启示确定的基本原则﹕“在真主及其使者看来﹐以物配主者怎么会有盟约呢﹖
但在禁寺附近与你们缔结盟约的人﹐在他们为你们遵守盟约的期间﹐你们当为他们遵守盟约。 真主确是喜爱敬畏者的。 他们怎么会有盟约呢﹖ 如果他们战胜你们﹐他们对你们就不顾戚谊﹐不重盟约。 他们用甜言蜜语使你们欢喜﹐他们的内心却不肯实践诺言﹐他们大半是违约的。 他们以真主的迹象换取轻微的代价﹐因而背离真主的大道。 他们的行为确是恶劣的。 他们对信士不顾戚谊﹐不重盟约。 这等人确是过份的。”(7-10) 与任何人缔结盟约﹐对于穆斯林都是敬畏真主的行为﹐但是对方并非都这么认识和理解﹐因此穆斯林有必要对恶劣的人堤防他们的叛变﹐真主允许对首先破坏盟约者给予反击和教训﹐这也是对真主的敬畏表现。 真主说﹕“有一族人已经违反盟约﹐要想驱逐先知﹐而且首先进攻你们。 你们怎么还不讨伐他们呢﹖ 难道畏惧他们吗﹖”(1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争发生了﹐这个战争的正义性在穆斯林一方﹐绝不是“对外侵略”的性质。 敌人遭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不信道﹐而是他们不义和恶劣的行为﹐他们背信弃义﹐违背盟约。 这些人只产生在不信道者之中﹐绝不是所有不信道者都是敌人。 真主的启示说﹕“你们应当讨伐他们﹐真主要借你们的手来惩治他们﹐凌辱他们﹐并相助你们制服他们﹐以安慰信道的民众﹐而消除他们心中的义愤。 真主将准许他所意欲的人悔过自新。 真主是全知的﹐是至睿的。”(14-15) 这确实是战争的宣言﹐但没有丝毫“侵略”与“不义”行为的痕迹﹐更没有利用战争为推行宗教和政治制度的手段。 不向敌人示弱﹐对压迫和凌辱不畏惧﹐不等于反对和平﹔对背叛和恶劣行为的对抗丝毫不会减弱伊斯兰是和平宗教的性质﹐更证明有原则立场。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先知穆圣深信传播的全是真主的启示﹐是天地间的真理﹐启迪人们的良知和理智﹐用和平的方式足以获胜﹐因为真理的力量无穷。 他的行动是根据真主的以下启示﹕“你应当招人于此道﹐你应当谨遵天命﹐常守正道﹐不要顺从他们的私欲。 你说﹕‘我确信真主所降示的经典﹐我奉命公平待遇你们。 真主是我的主﹐也是你们的主。 我们有我们的工作﹐你们有你们的工作﹐我们不必和你们辩驳。 真主将集合我们﹐他是唯一的归宿。”(42﹕15) 先知穆圣谨遵真主的命令对待他的敌人﹐但是有少数人不被感化﹐敌人的阴谋和杀机从来没有停息过。
“忏悔章”这个苏勒下降在后期﹐从此﹐穆斯林对恶劣行为开始对抗了﹐因为耐性地等待了二十二年﹐过去没有主动反抗过敌人。 自从穆斯林迁移来到麦地那﹐敌人没有停止过进攻和破坏﹐大小战役和偷袭不下三十次﹐先知穆圣没有获得真主的许可前﹐都是被动自卫﹐没有主动反击过。 这是接近尾声的启示﹐使伊斯兰的战争观更加完美和全面﹐为正义而反击成为战争内容的一部分。 这时﹐真主天方麦加和克尔白都在穆斯林的管辖之内﹐大朝即将来临﹐先知穆圣根据真主的启示不但宣告在给敌人宽容四个月后解除盟约﹐以保护朝觐者不受敌人的武装侵犯﹐而且宣布了朝觐的严肃规则﹐在禁寺中禁止一切邪恶的行为。 过去那些不信道的人在朝觐期间展现各种丑陋表演﹐例如饮酒吟诗﹑裸体饶行﹑向克尔白墙壁上泼洒鲜血和男女在禁寺中交合。 真主今日有了众多的忠诚奴仆﹐他们听从命令从四面八方来到圣城举行朝觐功修﹐因此宣布收回真主的天房。 真主说﹕“以物配主者﹐在供认迷信的情况下﹐不宜管理真主的清真寺﹐这等人的善功已无效果﹐他们将来要永居火狱之中。 只有笃信真主和末日﹐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并畏惧真主者﹐才配管理清真寺﹔这等人或许是遵循正道的。”(17-18)
+ + + + + + +
真主知道他的使者寿命将终﹐还剩下十五个月的时间﹐先知穆圣在麦地那实际经营只有十个年头﹐这对于创立一个新纪元﹐不能说时间充份了。 阿拉伯部落归依伊斯兰都仅仅只有数年的历史﹐千年积习还在改造中﹐许多人心怀疑虑﹐等待时机复辟他们的小王国。 此外﹐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拜占庭帝国的边界就在麦地那的北方﹐占有今日的全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 许多对伊斯兰不理解的阿拉伯人越过边界到罗马的占领区计划对麦地那策反﹐他们公开被那里的政府收容﹐并为他们提供许多方便。 这样的事果然发生了﹐当先知穆圣归真的消息传到麦地那城外时﹐阿拉伯半岛上的许多部落发生暴乱﹐争夺政权。 因此﹐第一任继承者阿布.伯克尔哈里法首要的政务是镇压叛乱﹐稳定内部局势﹐并且积极规划防备罗马帝国出兵犯境。
先知穆圣的一生﹐自从接受真主的命令成为使者以来﹐天天都在困境之中。 真主命令他传播伊斯兰﹐但又启示他不可强迫别人信仰﹐必须以理服人用坚忍和善良向蒙昧的民族劝导正道。 他的周围都是敌人﹐他的弟子们从麦加跟随他来到麦地那﹐自始至终只有招架和防御之功﹐而无向外主动出击的能力。 即使有能力发动战争﹐也必须遵循真主确定的战争道德﹐因为真主不许可穆斯林向外发动侵略﹐或者在战争中有过份的行为。 在《古兰经》“妇女章”中真主说﹕“如果他们退避你们﹐而不进攻你们﹐并且投降你们﹐那么﹐真主绝不许你们进攻他们。”(4﹕90) 伊斯兰的精神不是绝对反对一切战争﹐但穆斯林只许可参加自卫性质的军事防御行动。
根据上述两个条件﹕宗教绝不许可强迫﹔战争只能是自卫和防御﹐那么﹐穆斯林必须与非穆斯林和平共处。 真主启示了他的使者对待不信道者的原则和政策﹐真主说﹕“当抵抗不信真主和末日﹑不遵真主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经的人﹐你们要与他们战斗﹐直到他们依照自己的能力﹐规规矩矩交纳丁税。”(29) 这是指战时的制度﹐放下武器停止与穆斯林作战的非穆斯林将士﹐许可以交纳丁税的形式获得自由﹐安全地生活在穆斯林的国土上﹐成为自由人。 这个规定后来演变成“基兹亚”(丁税)制度﹐在伊斯兰政权的国家中以不同的方式执行。
生活在穆斯林国土上的非穆斯林﹐成年男子必须按协议的比率交纳丁税﹐便可享有普通公民的权利﹐允许保存自己的信仰和小区管理制度。 这个制度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某些地方出现了许多偏差。 由于伊斯兰向北非和中亚地区的迅速发展﹐当地的穆斯林官员利用这个制度引诱当地的非穆斯林归信伊斯兰﹐譬如规定他们的丁税率超过穆斯林交纳天课的数量。 他们这样做﹐用心也许是为了引导更多的人归信伊斯兰﹐实际效益是获得了大量的税款﹐增加了国库收入﹐但这是错误的政策。 第一﹐“规规矩矩交纳丁税的人”是对不信道敌军俘虏的惩罚﹐他们是对伊斯兰抱有敌意的人﹐例如俘虏之中的指挥官﹑传教士和巫师﹐“他们妄想用自己的口吹灭真主的光明﹐但真主只愿发扬自己的光明﹐即使不信道者不愿意。”(32) 第二﹑后代的伊斯兰官员利用丁税方式引导人们归信伊斯兰﹐这是变相的强迫信仰﹐是错误的动机。 第三﹑先知穆圣从来没有误解这个启示﹐以宗教的名义增加国库收入﹐对所有的非穆斯林一律征收丁税不是真主启示的原意。 我们学习《古兰经》﹐理解真主的启示和纯洁的圣行﹐对过去的错误应当检讨﹐回归到真主的大道上来﹐伊斯兰的事业才有胜利的保证。
+ + + + + +
希吉莱(迁移)后第九年﹐公元631年﹐先知穆圣的大弟子阿布.伯克尔受命率领穆斯林朝觐者到麦加朝觐。 参加者之中有非穆斯林﹐他们以传统异教的方式朝拜克尔白和在麦加经商。 翌年朝觐﹐是先知穆圣亲自领队﹐从这一年开始﹐非穆斯林禁止进入真主的天房﹐因为真主的启示下降了﹕“信道的人们啊﹗ 以物配主者只是污秽﹐故从今年起不准他们临近禁寺﹔如果你们畏惧贫困﹐那么﹐真主将以他的恩惠使你们满足﹐如果他意欲。”(28) 这个苏勒下降的时候﹐麦加的大局已定﹐在此之前并非一帆风顺和平过渡﹐而是平息过敌人的许多次叛乱﹐最后一次发生在希吉莱第六年﹐公元628年。 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中部偏北的一个名叫凯巴尔(Khaybar)的地方﹐那里的犹太人部落发动过一次阴谋暴乱﹐但遭到穆斯林及时平息。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武装叛乱的事件﹐麦加的周围仍旧有许多不同信仰的部落﹐他们是麦地那的和平邻邦。 穆斯林的军事力量取得了绝对优势之后﹐麦加圣城完全在穆斯林的掌管之中﹐因此﹐先知穆圣命令把禁寺之内以及克尔白天房之中的一切污秽都清除干净﹐撤除了所有神像和偶像﹐恢复了历史的原貌﹐成为伊斯兰的朝觐圣地。
以麦地那为中心的穆斯林﹐有了一支纪律严明的强大军队﹐社会太平有了保障﹐整个阿拉伯半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局面﹐不同信仰的民族都和睦相处﹐例如先知穆圣每次出征回来﹐他的盾牌由一位犹太人负责保管。 基督教的部落习惯于赶着成群的家畜来的麦地那﹐他们经商贸易﹐也是为了要晋见先知穆罕默德﹐许多基督教教士同先知穆圣切磋经典和教义﹐众多基督徒这样就在麦地那留下了﹐归信伊斯兰﹐成为穆斯林。 先知穆圣归真之前﹐麦地那和麦加地区都出现的稳定祥和的社会气氛﹐那里的居民只是感到北方的罗马驻军是一个威胁。
+ + + + + + +
麦地那穆斯林社会到了这个时期﹐出现历史空前的和平和稳定局面﹐各种信仰和许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中﹐先知穆圣是这个地方的最高领袖﹐根据后来历史学家的学术定义﹐实际上是一个“邦国”。 以下介绍当时的两个历史事实﹕ 第一﹑伊斯兰从一开始就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基督教﹐认为他们是“有经人”﹐享有真主启示的经典﹐在信仰方面与伊斯兰应属同宗。 在麦加时期﹐当穆斯林人数不多﹐但承受不了伊斯兰敌人的邪恶压迫﹐先知穆圣指示他的弟子们逃离那个社会﹐第一批穆斯林在公元615年移民到友好的阿比西尼亚﹐即今日之埃塞俄比亚﹐寻求庇护。 先知穆圣称赞阿比西尼亚奈古斯国王是一位“公正﹑仁慈的君主”。 在《古兰经》“罗马人章”中﹐真主的启示对在叙利亚迎战波斯人的基督徒表示真诚同情﹐并且预祝他们获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穆斯林对待基督教徒表示睦邻友好﹐对他们的信仰尊重﹐但是明确表示他们自我修订的教义偏离了原本的正道﹐例如他们在独一无二的上帝之外﹐又增加了对圣子与圣灵的崇拜﹐这就是从罗马时代开始的“三位一体”论。 真主的启示一再重申这是对真主启示的篡改﹐脱离了纯正的基本信仰精神﹐希望他们回归正道﹐恢复基督教的原基本教义。 在这个苏勒中﹐真主最后一次指出他们的神职人员对民众信仰的误导﹕“他们舍真主而把他们的博士﹑僧侣和麦尔彦之子麦西哈(耶稣)当作主宰。 他们所奉的命令只是崇拜独一的主宰﹐除他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 赞颂真主超乎他们所用来配他的。”(31) 伊斯兰坚持的认主独一思想﹐天地万物的主宰唯有真主﹐无始也无终﹐他无父母﹐也无子女﹐任何生物都是真主的造化物。 基督教社会中从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不良的传统习惯﹐他们的教士和僧侣任意解释和取舍《圣经》﹐个别神职博士享有神权宣布某些经文过时﹐听凭他的意见修正﹐可想而知两千年来原本的基督教教义被修正了多少﹐例如现代西方某些教会把同性恋合法化﹐否定《圣经》中明确的禁止经文。
公元七世纪﹐拜占庭是占领地中海流域的基督教强大帝国﹐发现阿拉伯半岛红海之滨兴起了伊斯兰﹐而且归依者成群结队﹐于是在半岛之北部署重兵把守﹐阻止新兴的伊斯兰向外扩散。 罗马军与穆斯林在边界在线发生过两次重大冲突﹐分别是公元629年发生在穆塔哈和630年发生在塔布克两座城镇附近。 先知穆圣在世的时期﹐外出宣教的穆斯林不许可携带武器﹐那两次事件都是因为穆斯林越过边界去做家庭访问﹐向他们讲解伊斯兰﹐因此遭到罗马军阻扰﹐引发双方军事冲突。 当时与穆斯林接壤的拜占庭占领土地上﹐当地的居民希望阿拉伯的穆斯林出来解救他们摆脱欧洲罗马人的统治﹐而且穆斯林宣传的伊斯兰﹐体现了基督教的原本精神﹐对那里的基督徒极有吸引力。
麦地那时代正是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接受为国教三百多年之后﹐因为教派之争而分离﹐“西罗马”坚持天主教﹐而“东罗马”信仰东正教﹐都是官方版本的教派﹐强制各地执行皇帝的圣谕。 流行于中东的阿里乌教派是坚持原教旨主义的一支﹐被罗马教庭谴责为不同政见的“异端”﹐因为阿里乌(Arius﹐公元256-336)说耶稣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是上帝选派他为人间的使者﹐反对把耶稣称为“天主”。 这个教派在叙利亚和埃及的信徒遭到残酷镇压﹐埃及大主教被判处死刑﹐引发民众起义﹐反抗罗马人统治﹐他们欢迎穆斯林进入那个地区。 穆斯林许诺他们信仰自由﹐根据当时协议﹐至今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基督教徒的古老教堂和生活习惯受到保护。 当时先知穆圣年迈在世﹐对北方边境的罗马大军早有防备﹐派遣精良的武装部队驻守。 东罗马皇帝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于公元628年战败波斯帝国﹐成为地中海沿岸第一强国﹐对新兴的阿拉伯穆斯林政权虎视眈眈。 此外﹐在穆斯林社会内部﹐因为伊斯兰快速发展﹐成份复杂﹐伪信者隐藏在穆斯林人群之中﹐这些人动机不纯﹐信仰是幌子﹐别有企图﹐成为穆斯林社会内部最不稳定因素。
穆斯林面临强敌﹐大战随时都可能爆发﹐再一次遭遇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而伪信者是穆斯林内部的心头大患。 真主启示说﹕“信道的人们啊﹗ 教你们为真主而出征的时候﹐你们怎么依恋故乡﹐懒得出发呢﹖ 难道你们愿以后世的幸福换取今世的生活吗﹖ 今世的享受比起后世的幸福来说微不足道的。 如果你们不出征﹐真主就要痛惩你们﹐并以别的民众代替你们﹐你们一点也不能伤害他(先知穆圣)。 真主对于万事是全能的。”(38-39) 在和平的环境中﹐信士们最容易受到伪信者的欺骗﹐因为他们最善于表演﹐歌功颂德说尽赞美的言辞﹐捶胸顿足向天发誓﹐但是敌人兵临城下之时﹐才是考验信仰的真心。 危机的国际局势和内部隐藏的敌人﹐必须经历深刻的动荡才能使穆斯林社会得到筛选的锻炼﹐因为先知穆圣归真之后﹐伊斯兰还须继续健康发展。
+ + + + + +
真善美与假恶丑是相辅相成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真假良心须经灾难的测试和磨练。 真主在“黄牛章”中启示说﹕“有些人﹐在真主之外﹐别有崇拜﹐当做真主的匹敌﹔他们敬爱那些匹敌﹐像敬爱真主一样 ---- 信道的人们﹐对于敬爱真主﹐尤为恳挚。”(2﹕165)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最是考验信士的时刻。 真主命令他的使者说﹕“如果你们为自己的父亲﹑儿子﹑兄弟﹑妻子﹑亲戚﹐以及你们得来的财产﹐生怕滞销生意﹐和心爱的住宅﹐比真主及其使者和为真主而奋斗更为可爱﹐那你们就等待着﹐直到真主执行他的命令吧。 真主是不引导放肆的民众的。”(24) 局势十分紧张﹐一触即发﹐人人都有如此危机感﹐因为拜占庭罗马帝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军事超级大国﹐他们形容穆斯林社会与罗马帝国正面对抗﹐如以卵击石之势。 总结当时的局势有以下四个特点﹕
甲﹑拜占庭罗马大军新胜波斯帝国﹐大有乘胜追击之势﹔
已﹑穆斯林社会只占阿拉伯半岛一小部份﹐大部份的阿拉伯人生活在拜占庭占领区﹔
丙﹑穆斯林的部队以志愿民兵为主体﹐没有进行过正规军的编队和训练﹐而且与罗马帝国部队相比﹐人数极少﹐只能应付局部自卫战争﹔
丁﹑穆斯林社会是新兴成长中的城邦﹐大部份都是新穆斯林﹐归信伊斯兰的动机和原因不尽相同﹐其中隐藏着相当数量的伪信者﹐也有许多边区部落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以上这四个特点正是穆斯林社会面对拜占庭帝国大军时的弱点﹐以实力对抗﹐不堪一击。 当时谣言四起﹐民心浮动﹐许多人感到胆怯﹐对胜利没有信心﹐因此设法逃避参军。 因此﹐真主的启示质问那些犹豫不决的人们﹕“信道的人们啊﹗ 教你们为真主而出征的时候﹐你们怎么依恋故乡﹐懒得出发呢﹖”(38) 真主告诫众人说﹕“信仰真主和末日者﹐不要求你准许他们不借他们的财产和生命而奋斗。 真主是全知自制者的。 只有不信真主和末日﹐而且心中怀疑的人才向你请假﹐他们在自己的怀疑中犹豫不决。”(44-45)
危机当头﹐穆斯林社会正在用人之际﹐许多边缘地区的部落来向先知穆圣请假﹐按兵不动﹐守在家中观望。 真主说﹕“(阿拉伯)游牧人中有人托故来向你请假﹐他们对真主及其使者撒谎不肯来请假。 他们中不信道者﹐将遭受痛苦的刑罚。”(90) 罗马人把心理攻势当做战备的一部分﹐他们设法在穆斯林社会中传播许多谣言﹐使许多意志不坚者产生恐惧和动摇。 有一个人前来向先知穆圣请假﹐他提出的理由是﹐据说罗马人招募许多美女上前线﹐诱惑穆斯林将士放下武器投降﹐然后残害他们。
《古兰经》说﹕“他们中有人说﹕‘请你准我的假吧。 不要使我遭遇祸害。’ 其实﹐他们正堕入祸害之中。 火狱确是包围着不信道者的。”(49) 当然﹐出征与敌人作战﹐将必然面临各种挑战﹐敌人在开战前的宣传﹑诱降﹑残酷的撕杀和最后战败﹐都是可能的。 在先知穆圣亲自领导下﹐为真主而出征﹐这是十分明确的使命﹐也是严峻的考验。 真主说﹕“如果你获得胜利﹐他们就觉得难过﹔如果你遭到失败﹐他们就说﹕‘我们事先早就提防了。’ 他们洋洋得意地转回去。 你说﹕‘我们只遇到真主所注定的胜败﹐他是我们的保佑者。 教信士们只信赖真主吧﹗’”(50-51) 公元630年﹐穆斯林与罗马军队在塔布克地方遭遇﹐取得了胜利﹐使伪信者受到真主的惩罚﹐把他们的虚伪﹑欺诈和变节暴露无遗﹐从穆斯林社会中挖去了一块毒瘤。 真主说﹕“他们的财产和子嗣﹐不要使你赞叹﹐真主只要在今世生活中借此惩治他们﹐而他们的灵魂将在不信道的情况下离去。”(55) 真主对伊斯兰的保护和祜佑﹐不仅引导许多坚定的信士顺从真主的使者﹐而且从穆斯林内部暴露那些伪信者。 任何强大的力量﹐都因为内部的腐败而势力减弱﹐导致最后的失败﹐伪信者就是穆斯林内部的腐烂剂﹐如果不及时诊断和切除﹐将毁坏全身的健康﹐使穆斯林社会走向毁灭。 一场恶战的考验﹐使伪信者没有藏身之处﹐一切丑态都暴露在阳光之下﹐例如在分配生活物质的时候﹐就是一次考验﹐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人绝无公正之心﹐也不是为主道而奋斗者。 真主说﹕“他们中有人挑剔你分配赈款的工作。 如果分给他们一份﹐他们就欢喜﹔如果不分给他们﹐他们就勃然大怒。”(58)
有些伪信者在穆斯林营地内替敌人宣传造谣﹐松动穆斯林的内部团结和迎战前的士气﹐他们背后用当时诬蔑的绰号称呼真主的使者﹐暗中叫他是“耳朵”。 真主说﹕“他们中有人伤害先知﹐称他为耳朵﹐你说﹕‘他对于你们是好耳朵﹐他信仰真主﹐信任信士们﹐他是你们中信道者的慈恩。’ 伤害先知的人们﹐将受痛苦的刑罚。”(61) 伪信者在穆斯林社会中﹐不是孤独的个别行动﹐而是形成了秘密的小团体﹐与伊斯兰的敌人里应外合。 他们梦想看到穆斯林社会被强大的罗马大军夷为平地﹐伊斯兰一蹶不振﹐永远消失﹐他们便撕去伪装的面具成为罗马帝国的功臣。 真主说﹕“他曾以正道和真教的使命委托他的使者﹐以便他使真教胜过一切宗教﹐即使以物配主者不愿意。”(33) 伪信者被迷误所蒙蔽﹐看不到信士们内心里气吞山河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他们加紧破坏﹑造谣和梦想的同时﹐穆斯林的将士在摩拳擦掌枕戈待旦。
真主说﹕“如果降示一章经说﹕‘你们要信仰真主﹐要同使者一道奋斗’﹐他们中的富裕者就要向你请假﹐他们说﹕‘让我们与安坐在家中的人在一起吧﹗’ 他们愿意和妇女们在一起﹐他们的心已封闭了﹐故他们不是明理的。 但使者和他的信士们﹐借自己的财产和生命而奋斗﹔这等人正是有福的﹐这等人正是成功的。”(86-88)
穆斯林的队伍须不断清理﹐以保证纯洁﹐继续真主使者的宏伟事业。 早在公元622年﹐穆斯林迁移到麦地那之初﹐出现了一些表面热情的人﹐他们对新到的穆斯林表示欢迎﹐但他们心里各怀鬼胎﹐想借机会把他们部落的势力增强﹐但是后来发现﹐伊斯兰不是什么小集团势力﹐而是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每一个事件都是对信士诚意的考验﹐必须放弃部落的多神信仰陋习。 真主在麦地那时期颁降的许多启示﹐都明确指导他的使者提防这些穆斯林内部的伪信者。 真主的启示揭露了那些人内心里的真相﹐都是直接了当的谴责和告诫﹐例如在“伊姆兰的家属章”中﹐真主说﹕“两军交战之日﹐你们所遭受的损失﹐是依据真主的意旨的﹐他要认识确信的人﹐也要认识伪信的人。 有人劝导他们说﹕‘你们来吧﹐来为真主而作战﹐或来自卫吧﹗’ 他们说﹕‘假如我们会打仗﹐我们必定追随你们。’ 在那日﹐与其说他们是信道的﹐不如说他们是不信道的人。 他们口里所说的﹐并不是他们心里所想的。 真主是知道他们所隐讳者的。”(3﹕166-167)
在这个苏勒中﹐也是全部《古兰经》即将完成的时候﹐真主对那些伪信者的告诫更加直接和更加明确﹐从深层揭露他们的隐私和伪装。 真主说﹕“他们以真主盟誓﹐说他们没说什么﹐其实﹐他们确已说过不信道的话﹐而且他们在表示信仰伊斯兰之后﹐又不信了﹐他们确已图谋不轨﹐但未得逞。 他们非难﹐只因真主及其使者以其恩惠使他们富足。 如果他们悔过﹐那对他们是更有益的﹔如果他们背弃﹐真主就要在今世和后世使他们遭受痛苦的惩罚﹐他们在大地上没有任何保护者﹐也没有任何援助者。”(74) 有些伪信者表现可怜﹐用虚假的眼泪遮盖他们的伪信和谎言。 他们说﹐如果真主恩赐他们财产和富足的条件﹐他们必定要参加战斗并为战争捐款。 当他们富裕的时候﹐他们对战争的需要和动员令置之不理﹐冷若冰霜。 真主说﹕“他们中有些人﹐与真主缔约﹕‘如果真主把部份恩惠赏赐我们﹐我们一定施舍﹐一定成为善人。’ 当他把部份恩惠赏赐他们的时候﹐他们吝啬﹐而且违背正道﹐故真主使他们心中常怀伪信﹐直到见主之日﹐因为他们对真主爽约﹐而且常说谎。”(75-77) 以上是在形势危机和紧急的时刻﹐各种伪信者的丑恶面貌暴露无遗﹐真主的启示是对这些伪信者的鞭挞和警告﹐也是对真信士的教育﹐不要相信他们虚假的眼泪﹐与他们划清界限。
伪信者对穆斯林社会的破坏﹐是企图从内部腐烂﹐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痛苦地看到穆斯林社会的任何进步和成就。 他们从内心里嫉恨真主的奴仆忠诚和敬畏。 真主说﹕“信士中有人慷慨捐献﹐有人(因为贫穷)只能出力﹐对于嘲笑他们的伪信者﹐真主将以嘲笑的刑罚报答他们。”(79) 伪信者在看到穆斯林社会的势力没有减弱的迹象﹐他们仍旧抱有投机主义的欲望﹐表现他们没有背叛真主﹐而虚假地修建清真寺。 他们不是真心进入清真寺崇拜真主﹐而是借口营造他们的集合地点﹐外用清真寺作掩护﹐在里面从事见不得人的勾当。 真主说﹕“还有一些人﹐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其目的是妨害和睦﹐加强不信﹐分离信士﹐并作为以前违抗真主及其使者的埋伏所﹐他们必定发誓说﹕‘我们的宗旨是至善的。’ 真主作证﹕他们确是撒谎的。”107) 伪信者建造的清真寺是阴谋的场所和做坏事的埋伏所﹐如果不看清这个事实恶本质﹐将对穆斯林社会造成无法挽救的危险。 因此﹐真主启示说﹕“你永远不要在那座清真寺里做礼拜。 从第一天就以敬畏为地基的清真寺﹐确是更值得你在里面作礼拜的。 那里面有许多爱好清洁者﹔真主是喜爱清洁者的。”(108)
这个苏勒下降在穆斯林社会即将遭遇罗马大军发动侵略战争的前夕﹐形势一触即发的危险之际﹐真主告诫穆斯林绝不能疏忽内部的敌人伪信者。 假如错误地把他们当做亲密的盟友﹐他们将从内部帮助敌人瓦解军心﹐成为敌人的第五纵队﹐使穆斯林社会分崩离析。 一切种类的伪信者都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为了今世的享乐和财富﹐不惜出卖祖国﹐杀害朋友﹐撕毁盟约﹐背叛真主。 伊斯兰的事业不是为了任何人的私欲﹐也不是为了一个部落或民族的兴旺发达﹐而是为了怜悯和解放全人类。 真主在“众先知章”中启示说﹕“我派遣你﹐只为怜悯全世界的人。”(21﹕107)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需要考验无数信士为真主的大道承受巨大的艰难﹐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们必须眼观世界﹐心胸坦荡﹐怜悯全世界在迷误中的人类同胞。 真主对敬畏真主的信士和他们的决心许诺两世的赏赐﹐真主说﹕“真主确已用乐园换取信士们的生命和财产。”(111) 凡是为主道有奉献的信士﹐都能与真主交换﹐得到应有的赏赐。 信士们为了正道的事业﹐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放弃个人的物质享乐﹐面对强敌展开殊死对抗﹐奋斗的目标是对黑暗中人们的怜悯和同情﹐换取真主的喜悦和后世赏赐。 真主动员他的仆民为正道出征﹐他说﹕“信道的人们啊﹗ 你们要讨伐临近你们的不信道者﹐使他们感觉到你们的厉害。 你们知道﹐真主是和克己者在一起的。”(123) 当时的不信道者就是大军压境的拜占庭帝国罗马人﹐因为他们在征服波斯帝国后﹐乘胜追击﹐企图一举消灭穆斯林社会﹐无视穆斯林是真主大道上的真诚信士。 他们正在一路杀来﹐旗帜遮天﹐万马奔腾﹐从安纳托利亚(今日的土耳其)和叙利亚两面夹攻﹐向红海沿岸的穆斯林领土逼近。 罗马人曾经有一千年的征服经验﹐烧杀虏掠﹐把敢于抵抗者全部至于死地﹐横扫欧亚非三洲的领土﹐视弱小民族如蝼蚁草芥﹐任意践踏和屠杀。 他们张扬着十字架﹐其实什么都不信仰﹐只相信武力征服和对世界奴役﹐因此是十足的不信道者。 真主说﹕“真主确已用乐园换取信士们的生活和财产。 他们为真主而战斗﹔他们或杀敌致果﹐或杀身成仁。 那是真实的应许﹐记录在《讨拉特》﹑《引支勒》和《古兰经》中。”(111)
+ + + + + +
这个苏勒的开头是阐述与不信道者解除盟约的理由﹐揭示那些背叛盟约的人﹐没有信义和诚实的基本品性。 这个苏勒的结尾﹐声明真主派遣他最后使者的崇高目的﹐而应许为主道做奉献和牺牲的信士们﹐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换取后世的乐园。 这个使命的目的是给全世界带来公正和自由﹐消灭压迫和奴役。 真主说﹕“你们本族中的使者确已来教化你们了﹐他不忍见你们受痛苦﹐他渴望你们得正道﹐他慈爱信士们。 如果他们违背正道﹐你就说﹕‘真主是能使我满足的﹐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 我只信托他﹐他是有伟大宝座的。’”(128-129)
这个苏勒的中心内容是战争﹐阐明了穆斯林对待战争的目的﹐方法和策略。 穆斯林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防备内部的伪信者﹐他们可能为敌人效力﹐破坏穆斯林的战斗能力。 在面临压迫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压迫被消除﹐应当实现和平﹐继续发动战争就是犯罪。 不信道者的战争是掠夺和征服﹐而穆斯林的战争目的是传播正道和实践真主的公正﹐而不是为任何部落和个人争夺权力和私利。
纵观全部经文﹐这是真主启示信士们热爱正义﹑公道与和平的宣言﹔穆斯林应当准备战争﹐只是为了这些崇高的目的。
上一篇:《古兰经导读》十﹑优努斯章导读
下一篇:《古兰经导读》八﹑战利品章导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