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真
张维真,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 1963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 1982—1985年,在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学习。 1986—1992年,学习于巴基斯坦国际伊大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1993—2004年,相继任教于甘肃临夏外国语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等。 2004—2010年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任临夏外国语学校校长。
热门排行
伊本·盖伊姆传
分享到:
2021-04-01 03:51:32 【来源:瀚歌】 点击:

第二章   伊本·盖伊姆的人格

一个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他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伊本·盖伊姆在知识、清廉、敬畏的家庭中长大,他的家庭德高望重,堪为师表。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是他父亲在其中工作的昭齐亚学校,那里有知识的课堂,有修行的课程,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在铸造品格。学校的老师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倡导美德的同时教授知识。

当时的大马士革,各类学校比比皆是,清真寺里各种学习蔚然成风。伊本·盖伊姆就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因此他既具备了极高的美德,又兼有了丰富的知识,可谓品学兼优。品格与知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他的品格

伊玛目伊本·凯西尔对伊本·盖伊姆品格的描述也许最为全面。他说:“他知行合一,和蔼可亲,不嫉妒任何人,不伤害任何人,不挑剔任何人,不仇视任何人。简言之,像他那样的人屈指可数。他的主要品格是善行与美德。求真主饶恕他、疼慈他。”

愿真主慈悯伊本·凯西尔,他的评价一语中的,寥寥数语中汇集了所有的美德。那些为伊本·盖伊姆立传的人在谈及他的品格时,只是引述伊本·凯西尔的话语,而没有其他评论。也许伊本·盖伊姆的品格远近皆知,无需过多的记述。

自信与直言

邵卡尼引述宰海比的话说:“然后他从事教学、传授知识,但他非常自信,做事胆子很大。”邵卡尼对此评论道:“伊本·盖伊姆恪守正确的证据,以践行这些证据为荣,不去依赖个人的观点。他坚持真理,为了真理不怕得罪任何人,这种大胆无可非议。”

没错,伊本·盖伊姆对自己的主张胸有成竹,证据在握,因此敢于直言。一个人的证据是学术界最有效的武器,除了古兰经、圣训,还有什么证据可言呢?伊本·盖伊姆以古兰经、圣训的证据,去面对其他人人云亦云的证据,他的大胆和自信,也就顺理成章了。伊本·哈吉尔在《伊历八世纪人物传》中也有过类似的描述,他说:“伊本·盖伊姆大胆、无畏。”

为了真理而无所畏惧,是美德的体现,是穆斯林奉命执行的“吉哈德”(奋斗)的表现形式之一。

谦虚

谦虚是知行合一的学者必有的属性,特别是那些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个人的知识范围越是拓展,他就越是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因而越加谦虚谨慎,敬畏真主。

伊本·盖伊姆是为人谦虚的学者,他的许多著作的前言或后记都证明了这个事实。索夫迪在伊本·盖伊姆传记的结尾记述了伊本·盖伊姆的一首诗,说:“他把这首诗诵读给我。”然后引述了这首诗。伊本·哈吉尔在为伊本·盖伊姆立传时也提到了这首诗。整个诗句表达了他的谦虚谨慎。诗中说:

艾布·伯克尔(伊本·盖伊姆的父亲)的后裔身负罪过,

损害他们名誉的人无可指责。

艾布·伯克尔的后裔自不量力,

无视真主命令者学而无果。

艾布·伯克尔的后裔位置显赫,

无知无识却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

艾布·伯克尔的后裔自以为是,

游历于崇高地位而不顾自身罪过。

艾布·伯克尔的后裔渴望进入天堂,

但他们缺乏意志的寄托。

艾布·伯克尔的后裔只看到今世的亏折,

而他所放弃的正是后世的硕果。

艾布·伯克尔的后裔前功尽弃,

倘若他们在善行中毫无份额。

艾布·伯克尔的后裔焦躁、辜恩,一如真主所说,

无知、亏折与他们难分难舍。

艾布·伯克尔后裔的判例被人们效法,

而他们贪图今世,缺乏品学、敬畏和淡泊。

一旦圣门弟子们目睹他们中的优秀者,

必然把他们与聋哑人列为一伙。

这些表述是谦虚的极致。然而,这种谦虚与前面提到的大胆、直言没有冲突。大胆和直言是特定环境的需要,而谦虚是一个人的内在涵养。

不带偏见

既然伊本·盖伊姆恪守证据,坚持古兰经、圣训为证据的源泉,那么理所当然,他不会去偏袒一个学派或一种见解。他在给《艾布·达乌德圣训集》写的前言中明确表明了这一态度:“我求真主呵护,不抱成见,不去盲从,不会让圣训附和个人的观点、屈从个人观点。同时求真主呵护,不要故意犯错、造假、疏忽。”

这是真正意义的虔诚为主、摆脱私欲。唯其如此,一个学者才堪称先知的继位者。这也是圣训“学者是先知的继承者”的意义所在。愿真主慈悯伊本·盖伊姆,他不愧是知行合一学者的榜样。

伊本·盖伊姆是否自命不凡?

伊本·盖伊姆在部分论文的结尾,或著作的最后会说出这样一些话语:“这些问题汇集于一个著作,除了本书,你绝对不会发现第二个例子。”“也许在其他书中找不到类似的内容了。”“我提纲挈领地阐释了这些内容,也许一个人怎样努力,也无法在其他著作中发现这样的内容。”这些话语,不断重复,引起读者的注意。人们会问:伊本·盖伊姆是不是自命不凡呢?假如不是伊本·盖伊姆自己的品格在否认这一点,他的“自命不凡”好像就是事实了。我们从前面对他品格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这不是事实,他的功修、谦恭都与“自命不凡”恰恰相反。

伊本·盖伊姆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是一位百科式的学者(我们后面要讲到这个话题),当他涉及一个问题时,会关注问题的方方面面,收集、研究所有相关的传述、观点,为此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假如他发现其他人对这个问题已有阐述,他不会让自己如此受累。因此,出于忠告的需要,他提醒读者注意这个研究的价值、作者为此付出的心血,以便读者细心阅读,使作者的付出不至于付诸东流。

因此这与自命不凡无关,而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出于对穆斯林大众的忠告。这里的“赞美”旨在说明这一研究的价值,使读者珍惜、重视这部作品。关于这一点,伊本·盖伊姆在注释《不信道者章》后说的很清楚。他说:“这是蒙真主启示,作者写出的一些话语,是真主以他的宏恩、慷慨给了作者灵感。誓以真主,假如我知道其他书籍中有这些内容,我一定会注明它的出处,一定会对此赞赏不已。”

你看伊本·盖伊姆所说的“一定会注明它的出处,一定会对此赞赏不已”。“注明它的出处”,是作为学者应有的学术信誉;“对此赞赏不已”,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这个或许被疏忽的问题,是忠告、教诲的必然要求。注明出处、赞赏这一工作,不可能是自命不凡,因为这是赞赏他人的工作,怎么可能是自命不凡呢?

这是伊本·盖伊姆的一贯风格,不管这一工作是他自己做的,还是别人做的。这是对任何一种学术工作的赞赏和认可,同时是对不清楚这一工作价值的人的一种提醒和忠告,使之认识和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面对那些独特的研究,他似乎在对读者说:请注意这是一块宝石,而不是一般的石头。这并非是自命不凡,而是一种忠告和提醒。

与此同时,仔细研究这些话语,就会觉得它真诚无欺,符合那些研究的实际情况。因此,说它不是自命不凡,并不为过。

伊本·盖伊姆的功修

关于伊本·盖伊姆的功修,我们让他的学生、他的同代人讲述他们的耳闻目睹。

他的同仁、伊玛目伊本·凯西尔说:“这个时代,我没见过比他更重视功修的人了。他有自己的风格,礼拜时间特别长,鞠躬、叩头的时间都很长。有时候,他的一些同人为此责备他,但他一如既往,不肯改变。愿真主慈悯他。”“他时时向真主祈求。”

伊本·盖伊姆的学生伊本·拉基布说:“他非常重视功课,常常做夜间拜,礼拜时间很长,颇多祈祷、记主,酷爱真主、归依真主、向主求饶,表达对主的渴望、需求、恭顺,完全沉浸在对真主的敬拜之中。我没见过像他那样虔诚的人。”说到他在监狱中的功课时说:“他在囚禁期间一直诵读古兰经,并思考它的奥义。”说到他的朝觐时说:“他多次朝觐,住在麦加。他的功课之勤,巡游天房之多,被麦加人传为佳话。”

伊本·哈吉尔说:“他做完晨礼后坐在原位记念真主,直到太阳升高。他说:这是我的早餐,若非如此,我一定软弱无力。”

这些记述足以说明伊本·盖伊姆的功修。功修是他的知识的结晶。知识的目的还不是身体力行吗?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本·盖伊姆传

上一篇:我们需要这样的胸襟 ——译者前言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