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共飨同胞情 记绽放在江南的“民族之花”
分享到:
2010-06-25 19:46:21 【来源:新华网(南京)】 点击:

同饮一江水 共飨同胞情——记绽放在江南的“民族之花”

  新华网南京6月22日电 (记者王骏勇、刘阳、向志强)从繁荣的吴越文化、发达的漕运中枢、“苏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再到新时代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极,自古以来,美丽的江南就一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正如从遥远的西北走来一路上挟纳不同河流、泥土最终于此交融入海的长江一样,江南的繁荣发展,也凝聚着一批又一批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的各民族同胞的共同智慧和汗水。

  在江南,这个人们印象中“典型”的非民族聚集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这里生活。据统计,仅江苏境内便有全部55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4万。这些少数民族同胞,有的世居于此,有的迁居而来,有的只是暂住。在这个传统的汉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创造辉煌,展示着自己的精彩。

  张朵儿:江南活水浇灌的青海“花儿”

  土族歌唱家张朵儿自幼生长于长江源头的青海,是“中国花儿王”朱仲禄的关门弟子。2003年作为高级艺术人才从青海民族歌舞剧院引进到常州艺术职业学院任教,现任常州市歌舞团演出部主任。朵儿不断尝试将西部豪迈的唱法和江南柔美风格相融合,2008年获得“中国金唱片奖”,成为在大江南的一名极富民族爱心的国家一级演员,被喻为“中国民歌花儿使者”。

  在常州,朵儿除了自己事业的发展,平日里十分注重用纯粹的歌舞为民族同胞做点事。她在当地招募了260多位少数民族同胞,组建了公益性的常州市民族之花艺术团,并任团长和艺术总监。多年来,她率团活跃在基层,到当地少数民族较多的单位、社区义务演出,用歌声和真情,与各民族同胞沟通交流,是她在业余时间常做的事。有次寒假,当地学校新疆班一些学生没买到票回不了家,想家想得哭,朵儿就带领艺术团前来慰问演出,大冬天穿着新疆裙,在教学楼的空地上与能歌善舞的新疆姑娘小伙子们共舞,与学生们一起过节。

  “少数民族同胞到江南地区,语言、文化上有差异,但他们能歌善舞,我就用最朴实的方式,用少数民族共有的民族文化--歌舞来交流。”张朵儿说,民族间的交流“不用讲大道理,用这种简单朴实的方式就好”。

  朵儿用很多精力支持少数民族同胞在当地发展。20多岁的马杰是常州西林路上一家拉面馆的回族服务员,爱唱歌,2008年参加常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晚会海选,唱得不好,被刷掉了。朵儿觉得挺可惜,就想培养一下。当时马杰没信心,加上文化水平不高,时间也短,压力很大。朵儿就免费一对一对他特训,选了“花儿”里面难度极大的一首《上去高山望平川》,巧妙地将尖音等唱法与回族“花儿”唱法结合,经过三个月特训,第一次彩排就通过了,等正式演出则一炮打响,技惊全场。后来马杰成了当地“小名人”,经常代表市里参加全省群众性演出。

  正如常州歌舞剧院正在排练的花儿剧《花儿朵朵红》所唱的,花儿从长江之源的青海一路而下,吸收各民族文化养分最终东流入海,绽放成花。张朵儿,就是这样一朵美丽的花。

  格桑曲宗:“格桑花”绽放在港城

  20年前,藏族姑娘格桑曲宗刚从成都调到张家港市毛纺厂工作,是一个各方面都不太适应的异乡人,而今,在市委接待办工作的她,成了专门负责接待异乡人的人。

  身兼接待办副主任和当地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两职的格桑,一心要让在这里生活和前来考察的异乡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真切感受到港城的热情和亲切。

  1995年,“张家港精神”叫响全国,各地代表团纷纷前来参观考察,最多的一天有136批来宾。刚调到接待办工作的格桑既当接待员、讲解员,又当服务员。

  曾是个“路盲”的格桑告诉记者,为做好工作,她利用下班时间到街头巷尾去“摸路”,随身带一个小本子,记下经过的建筑和路名,甚至是一棵树或一根电线杆,现在几乎每条路都刻在脑海里。

  接待工作中,格桑非常注意尊重少数民族来宾的生活习惯。一年夏天,一个新疆代表团前来考察,晚上8点才到达。格桑了解到这批客人大部分是穆斯林,于是当晚在全城来回找合适的餐馆,最后在市工会附近找到一家规模不错的清真餐馆,就连夜和大家布置,等安排妥当已是凌晨三四点。第二天中午,新疆客人对饭菜和卫生环境非常满意,代表团团长还点名要求与格桑和饭店老板合影。

  张家港有回族、壮族、满族等47个少数民族6000多人,如何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当地建设出力,是摆在格桑面前的一道重任。有人有困难的,格桑都尽最大努力帮忙,从不推诿。

  有一次,格桑正在苏州办事,突然接到家境比较困难的哈尼族女子朱丽华打来的电话,说自己的女儿考上高中,急需一笔学费,当时家境也不富裕的格桑二话没说,立即联系亲戚将3000元钱送到朱丽华手上,解了燃眉之急。

  “张家港是明星城市,我不能给它抹黑。我辛苦一点没关系,让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更幸福,少点后顾之忧,就是对我的肯定!”如今在张家港,人们亲切地称格桑为港城“格桑花”!

  向桂英:用“桂香”滋润乡邻

  金坛市薛埠镇一间苗圃里,土家族妇女向桂英家的桂花林长势喜人。今年5月份之前,她已向上海世博会供应了40多卡车这样的苗木。

  金坛是江南有名的苗木花卉之乡,当地的桂花、榉树品种优良。1990年,从湖北恩施嫁到这里的向桂英,开始了新生活。开始条件不是太好,不甘心落后的向桂英便跟着丈夫学习苗木花卉种植。经过几年打拼,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向桂英成了远近闻名的苗木经纪人和苗木行家,今年承包了近200亩苗圃,专门种植桂花、榉树等,年销售额达数百万元。

  向桂英常说,这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自己是富了,作为一个外来少数民族妇女,也要为当地做点事。为此,向桂英不仅指导乡亲们如何栽苗木,还负责帮他们找销路,有时候甚至“贴本”。2005年6月,当地村民伊粉河家栽种的300多棵桂花树,由于栽种得过密,已经冒过一次头的桂花树眼看就要“烧枝”,如果当年不卖掉,来年肯定不值钱,一损失就是六七万,家里人急的直跳脚。

  当时正值第十届全运会前夕,向桂英要为南京奥体中心绿化供应苗木。得知这一情况后,向桂英回家跟丈夫一商量,便决定把自家的桂花放一放,先收伊粉河家的苗。感激的伊粉河说只要保本价,260元一棵就行,最后向桂英还是按照300元的价格收购下来,帮他销掉了全部苗木,而自家的桂花树却剩下了。

  张朵儿、格桑曲宗、向桂英,是一朵朵和谐美丽的“民族之花”。在江南,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为了一方的安定和谐,数不清的“民族之花”在默默地奉献、尽情地绽放。

  有了他们,江南更美了。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江南 江水 同胞

上一篇:浅谈回族医药的食疗养生方法
下一篇:我对回族医学保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