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兹德:体味异国民风民情
在亚兹德,古国伊朗的民俗风情可一览无遗。仅以人取名为例,可谓五花八门。据说古代波斯人同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只有名,没有姓,并一直延续到公元7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位伯人侵入波斯时为止。阿拉伯人的统治及伊斯兰教的广为传播,对波斯人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阿拉伯人习惯用的姓名也被波斯人采纳。同时,阿位伯人的命名方式,即本人名~父名~姓名的排列次序也逐渐在波斯人中流传开来。15世纪末,伊朗才彻底摆脱了异族的统治,并逐渐使用本民族的命名方式——名字在前,姓氏在后。
伊朗人的服饰是受到法律监督的。古代伊朗男子喜欢穿拖到脚面的长袍,腰部以上十分贴身,腰部以下则很宽松。男子骑马狩猎时,穿长筒高跟皮靴,长袍要用腰带系扎,普通人系棉毛腰带,有钱人系毛克什米尔腰带。
现代伊朗男人喜欢穿西装。伊斯兰革命后,对男女服饰做出规定,成年男子必须穿长裤,不论天气多热,都不能在公共场所穿短裤,除非是进行正式体育比赛。衬衣领扣不得解开两个以上。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男子仍穿西装,但一般不系领带,因为领带被视为是西化的标志,有悖于伊斯兰传统。
对于女子服饰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妇女外出必须带头巾,原则上头发不得裸露在外,并且要穿宽松的不束腰的长袍外套。在城市街道偶有巡逻人员,监督人们的服饰,如发现女人不带头巾或其他违纪行为,均予以处罚。外国人到伊朗也同样受此约束,从抵达伊朗机场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按照以上规定着装,否则不许下飞机。
妇女的服饰有3种:虔诚的伊斯兰女教徒出门披“乔杜尔”披巾,全身从头到脚都包裹得严严实实。除了脸部和手,身体其他部分都不允许裸露。政府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她们不披“乔杜尔”披巾,而是头戴称为“赫加布”的头巾,身穿长外套,长裤子。“赫加布”能够将头发全部包在里面。城市里的家庭妇女有的头戴称为“露撒莉”的头巾,身穿长外套,长裤子。这些妇女衣着随便一些,有的头发裸露在外。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伊朗吃饭是难题之一。伊朗的饮食方式与西餐类似,但又夹杂游牧民族的特点,烹调方法和食物结构与中餐大相径庭。
主食是一两毫米厚的烤面饼,有机制品和手工制品两种,由于有政府补贴,面饼相当便宜,一张只需相当于人民币几分钱,一餐饭两张足够了。
面饼在有的餐馆是免费供应的,而大米较贵,多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进口。米饭的做法是先将米煮至六七成熟后捞起,加上些盐、油和匀后置于蒸锅里,再放些香料和形似枸杞子的略带酸味的小果,蒸至熟透。米粒互不粘连,口感极好。在伊朗,酒是绝对不能喝的,猪肉是绝对不能吃的。
伊朗的建筑外简内秀。在亚兹德,当地人的住宅建筑风格各异,排列整齐,一般是4~6层钢架结构,地板采用复杂的截面的空心红砖镶在轻质钢架上,墙体用一种黄色的轻质砖建造,很少看到国内流行的钢筋水泥结构。
很多建筑外表粗陋,内部却装修得富丽堂皇。每栋住宅前是花园或泳池,但泳池基本只是摆设,因为左邻右舍都能看到,有伤风俗。当然,隔开各单元的围墙上少不了削尖的钢筋护栏。整个住宅区绿树成荫,高大的阔叶树一到秋天就变成金黄或红色,非常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