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波斯文化”
分享到:
2010-04-10 16:34:17 【来源:中文伊斯兰学术城】 点击:

 作为著名文明古国,伊朗拥有大量名胜古迹。据悉,伊朗名胜古迹达40万之多,尤以宫殿、清真寺、文化名人旧居、陵园等闻名于世。伊斯法罕和设拉子是伊朗古文化遗迹最多也是最富风情的两个城市。

    伊斯法罕:领略波斯文化的魅力

    “伊斯法罕,世界一半”。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世纪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后写的一本书里用了这句话。伊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里有山,有河,有桥;有华丽的回教堂和教堂,有市集,有皇宫;这里聚集了回教世界最精彩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何况帕索里尼的《天方夜谭》大部分取景于此。要看最精致的波斯文化就得到伊斯法罕。

    也许是历史的特别眷顾,伊斯法罕是一座让人兴奋的城市。400年前将什叶派回教定为伊朗国教的沙法维王朝定都于此,英明的阿巴斯一世为伊城进行了长远规划,在鼎盛的100年内建造了大量华丽的宫殿、回教堂和公园。尽管我们看到的伊城,仅是当年的一小部分。但伊斯法罕让我们感到,这是一座动人的城市。到过伊城者都知道伊城的美像诗,须用心感受,须亲身体验。文字和图片往往构成误解和距离。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17世纪阿巴斯国王建造的两座大桥。横跨萨阳德罗河的大桥,桥侧各建有100间拱穹的甬道,行人可坐于下面歇凉的同时一览两岸风景。如遇到雨天,能从拱穹下穿行过长桥而不被雨淋。河是季节河,眼下干涸着,我们下到河床,发现桥下也有长长的甬道,人们利用枯水季节在这里摆摊设点。桥、人之间和谐统一,不像现代桥钢筋铁骨十分威风,冷冰冰地缺乏情调,难以让人接近。

     当然,仅凭两座古桥,远不足于构成伊斯法罕“世界一半”的美名。这里还有一个17世纪建造的阿巴斯广场,一座恢宏的伊斯兰清真城堡。我们从一个摆满百货的门楼进去,一抬望眼,直到被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清真寺挡住。和许多伊斯兰经典建筑相仿,绿草成荫的广场上点缀着清水荡漾的方水池,美丽的拱顶倒映池中,如梦如幻。

     无论清晨还是深夜,蓝色长廊的回教堂,美到极致,完全东方式的华丽,整座回教堂由花卉图案和优美的几何对称图案的蓝瓦铺盖而成。在阳光下,蓝色琉璃灿烂;在月光下,蓝色琉璃依旧灿烂。

     站在回教堂内,简直就像一尾中世纪的鱼,潜泳在透明的蓝海之中。古老的宗教场所总有一种难以解释的力量,或许是累积了无数人的虔诚祷告,或许是沉淀了人们对神灵的信任,总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即使并非教徒,也会在这静谧的夜晚,愿意相信神灵的存在。

      这,就是伊斯兰文化。正因为不同文化的贡献才有了丰富多姿的世界。更让我们感慨的是,据说,建造这座广场的设计师没有在清真寺刻下自己的名字,却刻下了“结满果实的果树总是垂下枝条的”的名言。从古到今,给后人留下叹为观止的建筑,却总是那些隐姓埋名的人,当我们站在那里被美所震慑和感动时,他们始终在我们身后微笑。

      让游客动情于伊斯法罕,还有一个原因,此地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多少世纪以来,无论陆上来的驼队或海上来的船队,所运载的货物都须由此运往四面八方。阿巴斯广场的周围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巴扎(民间集市),那些卖波斯地毯、香料、无花果的商贩,只要听说你来自中国,无一例外的睁大眼睛,惊叹一声“秦!”随后便报以灿烂的笑容。
据说“秦”的发音源自瓷,也源自“丝”,如今是伊朗人对中国人的称呼。当那一声声悠长的

      “秦……”不绝于耳地传送来时,我们仿佛听到远古那长安都城、敦煌古道、帕米尔高原的叮当驼铃。当年那些风尘仆仆的驼夫,历经风浪的水手,亦如历史上创造奇观的建筑师和工匠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隐姓埋名,不知所踪。今天,我们在一声声“秦”的呼唤中,想念起他们,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构筑的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千古盛景。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波斯 文化

上一篇:伊斯兰教与回族舞蹈
下一篇:伊斯兰教的自然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