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俗习惯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撒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定特色的风俗习惯。
饮食:以小麦、青稞面为主食,辅以豌豆、荞麦、洋芋及各类佐食蔬菜。主食通常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油香、馓子、锅馍、油搅团以及手抓羊肉,是撒拉族人民普遍爱吃的食物。逢节还要蒸糖包或肉包,做油炸蛋糕,火锅子及各种盘菜、碗菜,撒拉族男女老少都喜爱喝茶。
服饰:早期的服装,男人头戴羊羔皮卷沿帽,身穿无领长衫,腰系布或丝绸腰带,腰带上挂15至25厘米长的腰刀;下身穿大档裤,脚登短统靴或牛皮缝制的“骆蹄”。妇女头披纱巾,身着长裙,脚穿长统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比重的增加,服装也逐渐改变。男子短衣较接近汉族的略为宽大或短些,腰间系一条布带或绸带。头戴白色或黑色的圆顶帽。青年人爱穿白色的汗褂,外套黑色坎肩,下身黑色或蓝色长裤,脚穿布鞋。老年人多穿长衫。青年妇女喜欢穿颜色鲜艳的大襟衣服,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各色长裤,脚穿布鞋或绣花鞋。常佩戴戒指、手镯、耳环和串珠。妇女戴的盖头,颜色随年龄而不同,姑娘和新婚妇女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的;50岁以后戴白盖头。
居住:习惯“聚族同居”。房架结构以土木为主,砖石结构逐年增多。院墙四角顶上放置白石头。一般庭院都附设果菜园,兄弟分家时,父母与小儿子居于旧宅,其余儿子另迁新址。
婚俗:早年撒拉族婚俗一般为男家相中女方,就央请“嫂吉”(媒人)向女家提亲。经女方父母同意后,再征求女子本人及亲房叔伯的同意,其中舅父的意见最重要。获女家同意后,择日送婚茶。一般送耳坠一对,茯茶1封。女家接纳即表应允。男方通过“嫂吉”给女家送“麦海勒”(聘礼)。麦海勒的多寡,视男家经济情况而定。“富有的男家送马2匹或马1匹,骡1匹,如家贫无马骡者,可用4只小羊抵之”。一次纳不起聘礼者,可先送一半。后来,“麦海勒”日趋简化,一般可送做衫子的布料或其他衣料等。男女双方择定吉日,请阿訇念“尼卡海”,致祝婚词,即成婚礼。新娘临出门时退着行走,低头唱“撒赫斯”(一种哭嫁仪式)。至男家门口时,鸣放鞭炮,送亲男眷簇拥新娘骑马进门。进门后,男家女眷捧奶茶4盅,送亲女眷饮少许,送新娘入洞房。第二天的席前,由女方一位长辈或邀请的民间艺人说几段“吾热赫苏斯”。它的词语优美,内容丰富。宴毕,要分送“肉份子”,阿舅在撒拉人婚礼中极受尊崇。新娘要给男方家中大小人口各送鞋1双,给公婆和阿舅另送枕头1副。早年撒拉人举行婚礼时,表演“对委奥依纳”(骆驼戏)的游戏,它既是一—个热闹的文娱节目,又追述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的故事。
丧葬:亡人洗身后以白布穿裹,葬入墓穴;一般每个“孔木散”有一公墓,埋葬前要站“哲那则”,以示对亡人的哀悼。送葬时,视家庭经济能力施散一些钱、茶叶、烟、火柴等;给参加送葬的人无论老少都要散到。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一般留在舅家和“出散”给阿訇及穷苦人。送葬的第3天,要宰羊、煮麦仁饭,请村里老人和群众吃,并给他们送油香,打肉份。撒拉人重视老人和成年人的葬仪,也重视对小孩和初生儿的葬仪。
习俗:撒拉人尊重老人和长辈。年轻人或晚辈遇见老年人和长辈,先说“赛俩目”,主动给老年人和长辈让路、让座;说话语气平和,态度恭敬;在聚会、作客等场合,老年人和长辈坐正席,年轻人和晚辈依次排后,从不逾越;同辈人相遇,双方互致 “色俩目”;聚会时互相谦让,互表敬意,重感情,讲情谊,长幼有序。日常生活中,撒拉族有互相帮助,济困扶危的道德风尚。对贫困者、穷苦人、患难者和鳏寡孤独最表同情,根据自身能力拿出一些钱物予以周济。路见不平,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撒拉族十分注意清洁卫生。每个家庭都备有洗澡用的吊桶和洗手洗脸用的“汤瓶”。平时经常洗澡沐浴,饭前便后都要洗手。参加宗教活动前,要进行“小净”或“大净”。
责任编辑 贠 睿